⊙楊麗華[寧夏文物保護中心,銀川 750004]
“國家主權”,是一個具體的歷史范疇,在晚清有其特殊意義,一方面?zhèn)鹘y(tǒng)中國人認為中國乃天下為世界之中心,“國家”本身的概念比較模糊甚至接近虛無,“國家主權”更是聞所未聞;另一方面跨入近代,世界的橫向發(fā)展打破了民族間的閉塞狀態(tài),中國也不得不納入和被迫卷入資本主義的洪流,一個國家的獨立地位被他國所承認才能踏入國際領域以證明自身主權的時代要求,成為近代國家主權意識覺醒的時代背景。曾紀澤處在傳統(tǒng)與近代的過渡階段,使西經歷能強烈深化他的國家概念和民族意識,更能激起他的國家主權觀念。面對近代中國的危機時局,曾紀澤站在對外交涉的風口浪尖,極大加深了他對內外交困的近代中國的反思,也激起了他洋務救時的迫切愿望。作為一名處理對外交涉事務的外交官,他的洋務思想最直接表現為他在外交領域里為維護國家主權而向西方學習所做出的嘗試和努力。然而,目前史學界在研究曾紀澤洋務思想時,并未將曾紀澤以國際法反抗西方上升到是其洋務思想組成部分的高度上來。
認識隨著實踐地深入而不斷深化,在變動的近代中國,國家主權意識從模糊到清晰,是由中國特殊的社會性質與國際形勢決定的。囿于對西方的懵懂,斬斷荊棘開辟新路顯然不可避免地要經歷認識上的不斷推進和深化。因之,曾紀澤對國家主權的認識也并不是一步到位,是存在一定變化和發(fā)展的,尤其是在對外交涉過程中逐漸有了清晰和明確的認識。對國家領土完整的要求是其國家主權意識的最基本內容。曾紀澤對中國領土主權的認識,在惡劣的外交環(huán)境和形勢下,主要表現為:一是對通商、分界、賠款的“權其輕重”;二是從改約到修約,“據理力爭”到“緩索”伊犁的政策轉變;三是對屬地與屬國問題的認識與處理上。
通過以上歷史事實,我們已領略到曾紀澤借助西方國際法條例在領土問題上據理力爭,突出表現了他強烈的國家主權意識和國家主權觀念。從改約到修約,以及從據理力爭伊犁問題到以退為進的緩索,都是他權衡分界、通商與償款三者輕重的結果,蘊含著他對國家領土主權的認識與重視。而在如何對待和處理屬國與屬地的問題上,曾紀澤也深知一字之差實乃影響國家主權安危的大事,不敢有任何疏漏和貽誤。
任何國家的關稅和領土主權一樣,不僅是其獨立行使國家主權的重要內容,也絕對不受外國干預和侵犯。自近代以來,中國關稅和對外經貿政策受到資本主義國家的蓄意侵擾,其根源在于列強企圖將中國關稅壓至最低為其積累資本。顯然,西方列強的行徑嚴重侵害了中國主權,致使中國失去更多權益。自南京條約的協(xié)定關稅內容起,值百抽七點五的關稅,成為中國海關關稅自主權受挫之始,甚至后來整個中國海關大權落入由英國人出任的總稅務司手中。曾紀澤在對外交涉中,深切目睹了西方的罪惡,在他遺留的奏疏、來往函件及其對外交涉的史料中,都滲透著他在關稅和經貿自主權方面傾注的心血以及對外國干涉中國關稅與經貿自主之權的義憤之情。曾紀澤通過查閱和學習相關的國際法知識,學習西方關稅和經貿不受外國干涉的規(guī)定,以此來處理和維護中國在關稅、天山南北貿易納稅及洋藥厘稅并征一案等方面的自主權。
從以上歷史事實看出,曾紀澤反對外國干涉中國司法主權時始終圍繞國際公法的相關規(guī)定,運用國際公法的條例來處理教案,以設立領事的方式來保護華工,表明了他在外交上學習西方進而反抗西方干涉中國司法主權,以維護國家不受外侮、中國內政不受外國干預的重要表現。
⑥莊病骸編:《外交思痛錄》,《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二輯》,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第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