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秀
“不到黃河心不死”,說了這么多年,沒人去想這句話是怎么來的,也沒想到“黃河”和“心死不死”有什么聯(lián)系,反正大家都這么說。
可以肯定,“黃河”和“心死”本來并沒有什么聯(lián)系。據(jù)晚清小說《掃迷帚》第五回寫到昆山道人汪梧凰,辨析蘇州諺語時說:“弗到黃河心弗死,到了黃河死不及?!逼渲兄包S河”是“橫禍”之誤,言人不犯橫禍,則不肯死心塌地;及犯了事,則身為囚犯,欲死不及,乃勸人及早改過之意?,F(xiàn)則被用來表示不達目的不罷休。
“黃河”并非真指黃河,而是“橫禍”之諧音。久而久之,人們?yōu)榱吮磉_直接,避開貶謫的原意,遂把“不得橫禍心不死”演變成了“不到黃河心不死”了。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這條俗語的本來面目應(yīng)該是“不到烏江心不死”,說的本是項羽自刎烏江的故事。《五燈會元》:“不到烏江未肯休。”明《拍案驚奇》卷十五有:“恁地說來,也還有些志氣,我道你‘不到烏江不死心,今已到烏江,這心原也該死了?!碑?dāng)年項羽垓下一戰(zhàn),楚軍大敗,江東子弟無一生還,霸王別姬,最終在烏江岸邊上演了一幕悲劇。根據(jù)這一史實,后來就有了“不到烏江不死心”的俗語。這說明,至少在明代,這一俗語字面上還未變。明代以后,大約由于黃河的知名度遠比烏江高,于是就衍變?yōu)椤安坏近S河不死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