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穎怡,陳英賢,謝劍豪,蔡雪平
(廣東省人民醫(yī)院南海醫(yī)院檢驗科,廣東佛山 528252)
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腫瘤患者易出現(xiàn)凝血異常。隨著臨床的深入研究,人們發(fā)現(xiàn)腫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凝血功能障礙,占60%~100%,主要表現(xiàn)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縮短和凝血因子V(FV)等凝血因子活性增高及血小板(PLT)增多等[1-2]。但實際臨床中,凝血功能異常者均小部分患者出現(xiàn)血栓,多數(shù)表現(xiàn)為血液高凝狀態(tài),從而增加患者血栓風險?;颊咛幯ㄇ盃顟B(tài)一般無明顯癥狀或體征,因此不易被發(fā)現(xiàn),所以,檢測胃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標對早期及時發(fā)現(xiàn)高凝狀態(tài)和指導臨床及時干預具有重要意義[3]。正常狀況下,人體凝血和纖維蛋白溶解系統(tǒng)保持動態(tài)平衡,當患者受腫瘤刺激打破該平衡時,機體凝血功能指標將出現(xiàn)異常。臨床通過檢測患者凝血功能指標可有利于及早發(fā)現(xiàn)凝血功能異常和指導臨床展開干預,從而避免動靜脈血栓形成,延長患者生存周期,最大程度提高其生活質量。本文對本院收治胃癌患者進行研究并通過檢測患者治療前凝血功能指標來探討其應用價值,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廣東省人民醫(yī)院南海醫(yī)院治療的胃癌患者100例(胃癌組)作為研究對象,入選者均經胃鏡和術后病理證實為胃癌,其中男65例,女35例;年齡32~75歲,平均(56.8±3.8)歲;胃癌組按照病理分期分為Ⅰ期20例、Ⅱ期25例、Ⅲ期40例、Ⅳ期15例。均為初治者、資料完整、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既往其他腫瘤疾病史、近2個月內手術史、既往出現(xiàn)深靜脈血栓、3個月內使用過影響凝血功能藥物者、骨髓抑制、血液系統(tǒng)疾病、輸血史或存在活動性出血、感染、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脾臟手術史、精神疾病、免疫系統(tǒng)疾病等。另選擇同期100例健康志愿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齡30~78歲,平均(57.2±3.6)歲。
1.2方法 采集兩組受檢者空腹下靜脈血液3 mL,置于含0.3 mL枸緣酸鈉試管中充分混勻,然后離心處理3 000 r/min,15 min,取血漿備用,2 h內檢測完。采用SysmexCA-700自動血凝分析儀檢測兩組受檢者的凝血功能指標PLT、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APTT、纖維蛋白原(FBG)、D-二聚體、凝血因子Ⅶ活性 (FⅦ:C)及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水平。 采用SysmexCA-700自動血凝分析儀檢測PT、APTT、 TT、 FBG及D-二聚體水平;采用ACL3000型自動凝血抗凝纖維蛋白溶解檢測儀檢測FⅦ:C及FⅧ:C,試劑為配套試劑,嚴格按照說明書執(zhí)行操作;PLT計數(shù)采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測。
2.1胃癌組患者與對照組間各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胃癌組血漿PLT、PT、FBG、D-二聚體、FⅦ:C及FⅧ:C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不同臨床病理分期胃癌患者各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胃癌患者臨床病理分期越晚,血漿PLT、PT、FBG、D-二聚體、FⅦ:C及FⅧ:C水平越高,胃癌患者病理分期Ⅳ期各項凝血功能指標與其他病理分期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不同病灶大小胃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病灶直徑≥5 cm者血漿PLT、APTT、FBG、FⅦ:C及FⅧ:C水平明顯高于病灶直徑<5 cm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不同分化程度胃癌患者各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低分化者FⅦ:C及FⅧ:C水平明顯高于中分化者、高分化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5不同轉移程度下胃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遠處轉移者血漿PLT、D-二聚體、FⅦ:C及FⅧ:C水平明顯高于其他患者,且淋巴結轉移者血漿PLT、FⅦ:C及FⅧ:C水平明顯高于無轉移者及脈管轉移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1 胃癌患者與對照組間各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表2 不同臨床病理分期胃癌患者各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表3 不同病灶大小胃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表4 不同分化程度胃癌患者各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表5 不同轉移程度下胃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隨著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患者凝血功能將呈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異常狀態(tài),而異常凝血狀態(tài)將促進腫瘤的不斷發(fā)展,如此惡性循環(huán)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4]。目前臨床認為腫瘤患者處高凝狀態(tài)主要是因腫瘤細胞通過損傷患者血管內皮細胞和釋放促凝物質等來打破凝血、FBG這一動態(tài)平衡。對腫瘤患者來說,其長期處于臥床狀態(tài),因此而易致血液瘀滯。此外,手術和化療等治療均可通過激活機體應激反應等來加重患者高凝狀態(tài),而高凝狀態(tài)可通過刺激血管內皮系統(tǒng)等來加速新血管生成和激活PLT等,進而促進腫瘤細胞的增殖和轉移,最終影響患者預后[5-6]。所以監(jiān)測胃癌患者凝血功能各項指標對預防血栓形成和判斷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PLT由巨核細胞裂解產生,具有止血、凝血和維持人體血管壁完整的作用。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惡性腫瘤疾病患者外周血出現(xiàn)PLT增多現(xiàn)象[7]。隨著臨床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惡性腫瘤患者普遍存在PLT水平升高,另外還發(fā)現(xiàn)病理分期越晚者,其PLT水平升高越顯著。本研究結果與其他研究報道結果相似[8-9],胃癌患者PLT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且隨著患者病理分期的增加、病灶大小增加、轉移均會致PLT水平明顯升高。對胃癌患者來說,其體內血小板生成素水平較健康人群升高,而血小板生成素可通過受體Mp1促進PLT釋放,從而使患者外周血PLT水平升高。一旦胃癌患者PLT水平升高,其將致患者出現(xiàn)高凝狀況,同時還可增強腫瘤細胞黏附性而促進腫瘤細胞的轉移和增殖,最終影響患者預后。
FBG主要于人體肝臟內合成,一種凝血因子,人體血液凝固主要是將FBG轉變?yōu)槔w維蛋白,因此,檢測FBG水平對預測血栓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較多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10-11],胃癌患者血漿FBG水平明顯高于健康人群,且隨著患者病理分期的增加、轉移,其水平不斷升高,同時也預示著患者預后較差。本研究與當前各學者研究結果相似[12-13],但與轉移無明顯關聯(lián),這與當前研究報道存在不一致[14],這可能是因本研究對象為術前胃癌患者,分期較早,有待進一步收集更多樣本以深入研究。胃癌患者體內FBG更新速度較健康人群快,從而致FBG代償性增多,最終致患者處高凝狀態(tài);在腫瘤細胞的誘導下,人體血管內皮細胞可分泌抑制FBG降解的纖維蛋白溶解酶抑制劑,減少FBG的降解,使胃癌患者外周血液中FBG水平升高。
D-二聚體主要是一種FBG降解后的產物,正常生理狀況下,人體外周血液中D-二聚體水平極低。然當機體受到各種病理因素刺激時,機體凝血系統(tǒng)被激活,此時機體血液將處高凝狀態(tài),最終使D-二聚體水平升高。目前各項文獻報道研究發(fā)現(xiàn)[15],乳腺癌、肺癌等患者外周血中D-二聚體水平明顯高于健康人群,且與患者病理分期和腫瘤細胞轉移等有關。本研究結果與當前其他研究報道結果基本一致[16],這是因為胃癌患者外周血中D-二聚體處激活狀態(tài),而患者凝血系統(tǒng)激活后將經過一系列反應,此時患者FBG被裂解,最終產生D-二聚體而使其水平升高,由此可見,腫瘤與凝血是一個相互促進和相互影響的過程。
目前對于PT、TT等水平在胃癌患者外周血液中變化的報道不一,這可能與各研究報道選取對象不一致有一定關系,有學者通過采集和檢測惡性腫瘤患者外周血凝血指標,結果發(fā)現(xiàn),患者外周血中PT及APTT水平明顯升高[17]。另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PT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且與患者病理分期相關,隨著患者病灶的增加,其PT也越長,這與本研究結果一致[18]?;颊逜PTT、PT延長也說明胃癌患者更易出血,隨著患者病情的加重和病灶的增加,患者更易出現(xiàn)消化道出血等,這主要是因患者處高凝狀態(tài),其FBG系統(tǒng)被激活,而FBG亢進將致出血。有報道發(fā)現(xiàn),消化道惡性腫瘤患者中,中晚期患者發(fā)生便血等概率明顯高于早期患者,這與本研究結果相似[19],所以通過檢測患者外周血PT及APTT水平可有助于判斷患者是否合并出血。
正常狀況下,機體FⅦ水平極低,多數(shù)以酶原形式存在,TF存在于多數(shù)組織細胞中,正常情況下,循環(huán)血液中不含組織因子,當人體血管受損時,大量組織因子被暴露,此時與血液中促凝血因子Ⅶa相結合,并參與外源性凝血級聯(lián)反應。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癌組織中FⅦ水平較癌旁組織更高,且分期越晚,其陽性率越高,這與本研究結果相似[20]。目前有關FⅦ與腫瘤大小及分化程度間的報道較少,所以可進一步深入研究。有研究發(fā)現(xiàn)FⅧ水平明顯高于健康人群,且與患者分期有關,本研究結果與其相似[21]。
檢測胃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標對預防血栓和判斷患者預后具有重要價值,且胃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凝血功能異常,因此,檢測外周血各項凝血功能指標對指導臨床合理治療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