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映瑜
[摘要]通識教育是當今高校教育的重點與趨勢,美育通識教育又是高等教育其中的重要一環(huán)。從教學實踐活動中能得出,音樂教育對強化高校學生人格及跨學科教育成效具有較大影響。近年來高校的通識教育面臨挑戰(zhàn)與改革,本文從鋼琴教育的視角下結合實際,探索高校通識教育中鋼琴藝術課程教學面臨的現(xiàn)狀挑戰(zhàn)與發(fā)展思路。
[關鍵詞]通識教育;鋼琴;高校學生;音樂;美育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9)10-0054-02
通識教育又稱博雅教育,起源于西方,從21世紀初開始在國內高校興起,發(fā)展至今已面臨著不少挑戰(zhàn)。一方面,個別通識課程成為學生心中的“水課”;另一方面,通識教育的教學效果因面臨師資與教學軟硬件方面問題不盡如人意。
縱觀古今中外,音樂教育是高校通識教育中實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徑。近年來,高校的音樂通識教育,主要分為音樂理論性課程與音樂實踐類課程。音樂理論課程,一般指的是音樂鑒賞類大課或基礎樂理知識的課程;音樂實踐類課程主要指的是音樂表演課程。鋼琴藝術課程,作為高校音樂通識教育課程中鑒賞與實踐并重的重要一環(huán)——既能提升學生藝術鑒賞能力,又使學生學會從主觀與客觀方面進行評價實踐,對培養(yǎng)學生實際藝術能力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鋼琴藝術課程培養(yǎng)高校學生藝術能力的作用
大學通識以啟發(fā)智性思考為目的,拓展學生的知識底蘊,現(xiàn)代高校更是重視對學生的跨學科教育。鋼琴藝術課程在普通高校教育中屬于非專業(yè)教學,其重點開發(fā)的不是學生的專業(yè)表演技能,而是學生的藝術能力:包括藝術鑒賞能力,演奏能力與創(chuàng)作能力,藝術修養(yǎng)及自信等。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在高校鋼琴藝術課程中鍛煉學生聆聽的能力,能有效強化學生文化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在新時期高校鋼琴教學中,不光培養(yǎng)學生對“彈”琴的技能有要求,更要加強學生對“聽”好聲音的意識與良好藝術品位的塑造。“聽”從字面上看似是單一化能力,但是對學生產生的影響具有多樣化特征。學生學會“聽”音樂,對音樂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表達情感進行分析,了解作品歷史背景、文化底蘊、民族風俗,更能與作曲家產生共鳴,在演奏與藝術分享中為聽眾帶來更深層次的愉悅感。在長時間教育培養(yǎng)中,能有效豐富學生理論學習知識,提升學生音樂審美能力[1]。因此,在鋼琴教學中,對學生音樂鑒賞能力與文化素養(yǎng)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yǎng),對強化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
鋼琴藝術課程,作為高校藝術實踐通識課中的重要一課,因其藝術特殊性,對提升高校學生的綜合素質起著重要作用。其課程教學效果主要通過以下方面體現(xiàn):學生能通過中外獨奏樂曲的訓練,進一步提高藝術演奏基本功水平;通過大量接觸中外鋼琴協(xié)奏作品,能提高學生的協(xié)奏水平、表演能力及舞臺經驗;提高學生的歌曲伴奏能力,更出色地完成校內外音樂會、合唱活動的伴奏任務;通過對樂曲的訓練,提高學生的鋼琴教學能力,使他們能更好地幫助校內有興趣學習鋼琴的同學,做到藝術普及教育;加強學生與各團體之間的合作,培養(yǎng)合作意識。
在音樂藝術中,鋼琴作品是中西方音樂文化的重要載體,其中承載著世界各地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表演風格。在高校鋼琴教育中,學生需要對不同的音樂作品進行全面探索學習,深入分析及把握此類作品的整體風格。對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鋼琴音樂作品進行學習與鑒賞,能有效拓寬學生學習范圍,提高學生文化藝術修養(yǎng)及人文常識,增強學生民族文化自信,為今后認知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與世界多元文明奠定基礎。
二、鋼琴藝術課程在當今高校通識教育中的現(xiàn)狀
高校通識教育是一種課程實施模式和教育理念的結合體,其目的是讓學生的整體知識和綜合素養(yǎng)得到提高,讓學生不單單局限于自己所學的學科專業(yè)的知識,擁有更廣闊的視野。通識教育指向素質,但在最靠近“就業(yè)”的大學,所謂通識教育能脫離專業(yè)教育來獨立思考與看待嗎?答案恐怕是不能[2]。專業(yè)教育如何融入通識教育,讓專業(yè)教育變得更普及化與大眾化,使高校并不是只培養(yǎng)專業(yè)技能知識匠人的加工廠;通識教育如何加深專業(yè)深度,與常規(guī)課程保持同樣的課容量和知識深度,是高校打造新時代學習型跨學科人才培養(yǎng)的思考與挑戰(zhàn)。
作為實踐類音樂通識課的鋼琴藝術課程,本就是一門相當要求“專業(yè)”技能的音樂藝術課程。如何針對高校中不同程度及學科的學生進行教學,這是教師在高校音樂教學中面臨的問題之一。教師需平衡好“專業(yè)教育”與“普及教學”的關系。鋼琴教學中,如果要求太“專業(yè)”,普通高校學生能力有限,難以完成教學任務;但如果要求太“普及”,則影響實際授課效果。因此,對“非專業(yè)”學生提出恰當?shù)摹皩I(yè)”教學要求尤其重要。高校開設實踐類通識教育課程的任務,不是為培養(yǎng)音樂專業(yè)的專門人才,而是面向全體學生,使其音樂潛力得到開發(fā)并從中受益。但同時,高校鋼琴教學中不應因學生的“非專業(yè)”,而降低整體教學質量要求,應始終對學生灌輸“業(yè)余學琴不等于彈得業(yè)余”的意識,讓學生明白,即使所學音樂作品程度淺易,也應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完成得盡可能完美。
在高校通識教育中,鋼琴藝術課程還面臨報讀學生水平不一的問題。對此問題,應就學生實際現(xiàn)有水平進行分程度教學,主要教學形式可以小班課教學為主。同時,在小班教學中利用以舊帶新,以深帶淺,循環(huán)教學設計,發(fā)揮學生之間互幫互助、團結協(xié)作作用,讓有一定程度的學生在一定范圍內幫助初學學生學習識譜認音等基礎樂理知識,增強初學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針對初學程度學生,可利用鋼琴數(shù)碼教學集體課方式進行基礎普及教學。初學程度學生應以興趣引導為原動力,配合視唱練耳訓練[3],以基礎技術練習為主,結合經典的中外小型樂曲,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學習。
因為技術是為藝術服務的,鋼琴演奏技巧也是為音樂表達服務的。所以,在學生已掌握一定演奏技巧后,需教育引導學生向表達音樂藝術美、創(chuàng)造藝術美的舞臺表演階段進階,不能只停留在敲擊音符的機械音響階段。
另外,在高校鋼琴藝術教育的實踐中,還面臨以下挑戰(zhàn):個別高校針對音樂教育課程教學關注度不夠,課程安排不合理,音樂內容深度不夠,鋼琴演奏實踐教育與音樂鑒賞嚴重脫節(jié)。個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遵循的教育觀念較為落后,教學訓練內容受限。學生音樂藝術追求不高,一味追求炫技與演奏“難”“快”“響”現(xiàn)象,不能全面適應新時期學生高標準音樂學習要求。所以,高校鋼琴教學應科學結合實踐教育與鑒賞教育。只有準確深刻理解音樂作品的音樂形象、音樂意境及音樂風格,才能在音樂表現(xiàn)處理中做到細致感人。教師需引導學生在鋼琴作品學習過程中融入更多藝術形式,比如民族戲曲藝術、繪畫藝術、詩歌文學藝術等來強化鋼琴作品理解,為學生形成細膩的審美情趣打下良好基礎。
同時,針對音樂鑒賞課程與音樂藝術實踐課程,個別高校未能對教學多媒體應用設備及實踐課的排練練習場所進行更新完善,不能適應學生學習要求[4]。在現(xiàn)代化高校音樂教學中,單方面通過教師進行教學改革難度較大。因此,高校應重視音樂通識教育,加大現(xiàn)代音樂應用教學設備的投入,滿足音樂課程在開展過程中對音樂設備以及多媒體教學設備的教學硬件要求。
三、鋼琴藝術課程在當今高校通識教育中的教學效果與意義
“博學”是現(xiàn)代人才需求的時代趨勢,跨學科人才培養(yǎng)是當今高校教育中的主題。鋼琴藝術課程的開設,對于大部分非音樂專業(yè)學生來說都是一個未知的新領域,他們里面的大部分人以前從未摸過鋼琴。在學生們看來,這門藝術實踐課打開了他們認識世界的又一扇窗,思考問題時多了不同的視角,是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進行的高度融合與教育創(chuàng)新。
鋼琴藝術課程教學作為新型的高校通識教學實踐模式,突破了舊的教學觀念束縛,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用“沉浸式”體驗模式學習音樂,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在提高學生音樂修養(yǎng)的同時,體現(xiàn)高校通識教育中的“價值引領”作用。例如,學生在學習我國經典鋼琴作品,如《保衛(wèi)黃河》《瀏陽河》等,不光了解認識譜面音符,還能通過音樂作品背后的故事了解我國經典傳統(tǒng)文化,樹立家國情懷與民族文化自信。
如今的高校校園生活活躍,各藝術團體欣欣向榮。開設鋼琴藝術課程,對校園文化建設有積極促進作用。同時,音樂通識實踐課程的開設,使高校學生個人視野和心胸大為開闊,對其專業(yè)學習也大有裨益。
總結
隨著中國高校對于通識教育理解的加深,未來通識課絕對是“量”的強調和“質”的保障。高質量音樂通識課怎樣“煉”成?學校、教師和學生三方的重視,合理的管理構建,以及科學的教學改進缺一不可。在高校鋼琴藝術課程教學中,教師需注意平衡教學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因材施教,在舞臺上強化教學成果。高校音樂通識教育應圍繞素質教育的目的,以音樂對人素質影響的科學理論為導向[5],與藝術實踐型課程緊密結合,培養(yǎng)新時代跨學科全面發(fā)展的高水平人才。
注釋:
[1]路猛.高校鋼琴教育視角下如何培養(yǎng)學生音樂鑒賞能力[J].大眾文藝,2017(01):228.
[2]尹少淳.“知道一點”與“知道一些”——大學美術專業(yè)通識教育之我見[J].美術觀察,2015(06):7—8.
[3]何娜.高校音樂教學的現(xiàn)狀與思考——以數(shù)碼鋼琴教學為例[J].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9(S1):128—129.
[4]于巧琳.高校鋼琴教育中提高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策略分析[J].戲劇之家,2013(09):139—140.
[5]王萍.淺談音樂通識教育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藝術教育,2017(Z5):68—69.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