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寶寶是媽媽釋放母愛的方式,也是寶寶感受美妙世界、沐浴母愛、獲得心智成長的需要。那么,媽媽怎樣抱寶寶才科學合理呢?
1.第一時間抱寶寶
寶寶誕生2個小時之內,感受媽媽溫柔的擁抱和愛撫,肌膚相親,是母子建立終身依戀關系的第一步。
2.寶寶抱在左胸前
嬰兒把頭靠在媽媽的左側胸口上,聽到媽媽心臟跳動的聲音,其心靈隨之就會得到安寧。因為在胎內,寶寶就是聽著媽媽心臟的跳動聲,不斷生長發(fā)育的。當媽媽把他抱在左側胸前時,聽到熟悉的心跳節(jié)律,聞到媽媽特有的氣味,寶寶將會獲得最大的安全感。
3.親密支撐寶寶頭
新生兒不是一生下來,就能把脖子豎起來的。所以,媽媽抱小寶寶時,一定要讓他的頭部有所依靠??梢暂p輕地把小寶寶的腦袋放入肘窩,小臂及手托住孩子的背和腰,另一只手托起寶寶的屁股,呈橫抱或斜抱姿勢,使寶寶的腰和頸部在同一平面上。
4.豎抱時間漸延長
寶寶越小,豎著抱的時間要越短。方法是:一只手托住寶寶的臀和腰,另一只手托住寶寶的頭頸部或讓他依俯在媽媽的肩膀上,時間最初控制在兩三分鐘內,否則寶寶將會不堪重負。2個多月后,寶寶的頸部肌肉支撐力增強,豎抱的時間可以逐漸延長。
5.面部朝前信息多
3個月后,寶寶已經能夠豎立得比較堅挺了,這時他不樂意躺在床上,而是喜歡讓人抱。此時,將寶寶背部靠在媽媽懷里,面部朝前,媽媽用一只手環(huán)抱寶寶,另一只手托住寶寶屁股,讓寶寶舒適地“坐”在媽媽懷里。這樣,寶寶能夠看到眼前景物,獲得更多的視覺信息。
6.輕晃寶寶勿用力
寶寶頭部的髓磷脂還不能勝任保護大腦的工作時,抱著寶寶用力搖晃,會引起其頭部毛細血管破裂,甚至造成“腦震蕩”“腦出血”。所以,搖寶寶要溫柔,動作要慢,幅度要小,最好哼著兒歌,使寶寶同時獲得視覺和聽覺的刺激。
手是致病菌重要的傳播媒介,經常洗手可以預防各種消化道疾病。因此,很多家長會關注給孩子洗手這件事,但洗手得有方法,洗得不對反而有損健康。
什么時候洗手:一般來說,在下列情況下,一定要提醒和幫助孩子洗凈雙手:每次吃飯或接觸食物前;上衛(wèi)生間后;與動物嬉戲后;戶外活動或外出回家后;咳嗽、打噴嚏、擤鼻涕后;雙手有明顯污漬時;與病人接觸后。
怎樣洗手:美國疾控中心推薦六步洗手法:第一步:用干凈的流動水打濕雙手;第二步:雙手涂抹肥皂;第三步:雙手手掌相對搓揉,產生豐富泡沫;第四步:雙手充分搓揉20秒,確保手腕、手背、指間及指甲縫都洗到;第五步:用流動水徹底沖洗手上的泡沫;第六步:用紙巾或毛巾擦干雙手,或用熱風機吹干雙手。
用什么洗手: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附屬醫(yī)院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與用消毒泡沫、消毒濕巾擦拭等凈手方式相比,傳統(tǒng)的用肥皂、水洗手的方法除菌效力最強。如果沒有水、肥皂,可用含酒精(含酒精60%以上)的免洗洗手液,這種洗手液可迅速減少手上細菌,但不能消除所有類型的細菌。
洗手用什么水:洗手最好用流動的水,雙手下垂,讓水從手腕、手背流到指尖,以這樣的順序沖洗,就不會讓臟水污染手腕和前臂。如果用臉盆盛水洗手,祛除病菌的效果會大打折扣。如果幾人在同一盆水中洗手,不僅起不到除菌效果,還可能發(fā)生交叉感染,染上更多病菌。
不要過度洗手:雖然勤洗手能防病,但不意味著要頻繁、無節(jié)制地洗手。勤洗手,不是指隔一段時間就去洗一次手,而是指在飯前、大小便后,以及接觸了臟東西如泥巴、沙子等之后要洗手。如果洗手太勤或使用堿性太強的洗手液反復洗手,反而可能導致孩子小手皴裂,出現(xiàn)皮炎。
家長抱孩子前應洗手:家長在工作中會觸摸各種物品,手上沾染了很多細菌,如果回家不洗手就抱寶寶,細菌就會轉移到寶寶身上。而寶寶常常會吃手、會用手揉眼睛等,這樣就很不利于寶寶健康。所以家長外出回家后,一定要先洗手再抱孩子。
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友善平和、謙遜有禮,則有助于幼兒的心理健康發(fā)育;而如果父母情緒惡劣,經常吵架斗嘴,則會讓幼兒處于緊張、恐懼之中,對其心理發(fā)育極其不利。
那么,父母的哪些壞行為會影響寶寶的心理健康呢?
1.吵架動粗
父母兩人在孩子面前吵架動粗或父母一方與他人吵架動粗,都會讓孩子感到緊張和恐懼。父母如果經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鬧,孩子則會高度不安,滋生嚴重的不安全感。
2.抱怨生活或表露頹廢情緒
父母經常抱怨或經常表露出頹廢情緒,會使孩子壓力倍增,產生心理上的不安全感。而父母對生活的懷疑或頹廢態(tài)度,則可能會一直影響孩子,讓其過早地承受一個孩子不該承受的壓力。
3.在孩子面前責罵或批評他人
有些父母以為孩子年幼不懂事,常常無所顧忌地當著孩子的面,責罵或批評他人。事實上,這不僅是一種非常不好的處世方式,更有損孩子的健康成長。這種行為會讓孩子對日常接受的正規(guī)教育產生懷疑,并從父母身上學會用這種不良的處世方式對待周圍人。
4.用偏激的態(tài)度看待事物
有些父母性格暴躁,易走極端,常在孩子面前發(fā)表過激言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過激的態(tài)度會讓孩子的心理也往偏激方向轉化,對其性格塑造和心理發(fā)育產生不良影響。
現(xiàn)象:
沒有戀愛的她卻得了陰道炎
小餅前段時間飽受私處瘙癢困擾,就去了一趟醫(yī)院。經醫(yī)生檢查,原來小餅患上了陰道炎。這原本是一樁小事,可小餅的媽媽卻非常生氣,因為她懷疑自己的女兒早戀了,“不然這么小的孩子,怎么會得陰道炎?”
小餅氣得幾天不理媽媽,因為自己根本就沒有戀愛,而媽媽卻不相信自己,胡亂猜測。不過,小餅內心也很困惑:明明沒有性生活,為什么會得陰道炎呢?
疑問:
陰道炎與性生活有關嗎?
陰道炎一定與性生活有關嗎?這可不一定。其實,得陰道炎的人中,很多并沒有性生活。醫(yī)院門診中,還有幼女患陰道炎的。發(fā)育差、雌激素水平下降、陰道pH值高、長期服用抗生素導致乳酸桿菌正常生長受限、免疫力低等,都可能引發(fā)陰道炎。小餅得陰道炎,更大的可能是因為最近梅雨連綿,平時住校的她,料理自己的生活有些馬虎,有時夜晚內褲洗了,第二天沒干,就硬著頭皮又穿上了。
也就是說,除年紀大了雌激素下降難以避免外,很多因素都是可控的。比如,注意衛(wèi)生,勤換內褲,保持私處干爽清潔。但私處也不能過度清潔,否則會破壞正常的陰道菌群,喪失自清潔抗感染功能。而長期服用抗生素、消炎藥,也可能破壞菌群平衡,要慎用、少用。最后,性生活除了要注意安全衛(wèi)生,也別太頻繁,pH值高,往往就與這個有關。
解析:
陰道炎有多種,怎么分辨?
陰道炎有多種,除標志性的私處瘙癢、灼痛外,在分泌物上也有一些差別。
我們不提倡女生常穿緊身褲,就是因為常穿緊身褲,容易患上滴蟲性陰道炎。滴蟲性陰道炎,分泌物多為稀薄泡沫狀,呈黃綠色,有臭味。如果合并尿道感染,可能會出現(xiàn)尿頻、尿急、尿痛,甚至血尿。
細菌性陰道炎,要稍微好點。據說有40%的患者沒有臨床癥狀,就算有癥狀,也比較輕微,如輕微的外陰瘙癢、灼熱感。分泌物一般是灰白色,有魚腥味。長期穿緊身褲,不止有患上滴蟲性陰道炎的危險,患上細菌性陰道炎也有可能。
霉菌性陰道炎容易反復,主要來源于性生活的互相傳播。它同樣有外陰瘙癢、灼痛、尿痛等問題。其分泌物比較稠厚,主要為凝乳狀或豆渣狀。一般會出現(xiàn)外陰水腫、紅斑等。
不管是哪種陰道炎,不一定都與性生活相關,但基本上都與不衛(wèi)生相關。所以,不想飽受私處瘙癢困擾,女生一定要注意個人衛(wèi)生。而小餅媽媽應該相信女兒的人品,不要讓女兒在身體健康受損的同時,心理健康也受到傷害。另外,小餅媽媽要多關心女兒,看看女兒的個人生活用品是否充足,如果不足,及時補上,以免孩子隨意湊合而影響身體健康。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