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偃師市婦幼保健院(471900)王改玲
本研究對頭孢噻肟三種給藥方法預防剖宮產產婦術后感染的效果進行探討,旨在提高剖宮產產婦術后抗菌藥物預防使用的合理率,現(xiàn)將相關研究內容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行剖宮產分娩的120例產婦,患者有高危感染因素,均為首次剖宮產,年齡范圍為19~38歲,平均年齡為(30.1±3.3)歲,孕周時長為39~41周,平均孕周時長為(39.9±0.5)周,感染潛在因素包括前置胎盤22例、胎膜早破20例、胎盤早剝16例、多次陰道檢查13例、羊水III污染5例、滯產4例。按照頭孢噻肟給藥時間不同分為I組(40例)、II組(40例)和III組(40例)。
1.2 方法 I組產婦術前予以給藥:手術前30min靜脈滴注頭孢噻肟(將2.0g頭孢噻肟溶解于250ml0.9%生理鹽水),15min內滴注完畢,手術后不予以抗生素治療。II組產婦予以術前和術后給藥:手術前給藥同I組,距離術前用藥6h后再次予以靜脈滴注2.0g頭孢噻肟,隨后不予以抗生素治療。III組產婦予以術后序貫給藥:術后予以靜脈滴注2.0g頭孢噻肟,每天2次,持續(xù)用藥至體溫恢復正常。
附表1 I組和III組產婦術后平均最高體溫、住院時間和人均抗生素用量比較
附表2 II組和III組產婦術后平均最高體溫、住院時間和人均抗生素用量比較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不同組患者術后平均最高體溫、住院時間、人均抗生素用量、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和產褥病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處理數(shù)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分別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分別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若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I組與II組產婦術后平均最高體溫、住院時間和人均抗生素用量均顯著低于III組(P<0.05),詳見附表1、2,I組產婦術后平均最高體溫(37.02±0.20)℃和住院時間(4.44±1.10)d與II組的(37.10±0.23)℃、(4.50±1.07)d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三組產婦術后均未見不良反應和產褥病。
女性妊娠期和產褥期生殖道內存在大量支原體、衣原體、需氧菌和厭氧菌,其中厭氧菌為主要寄生菌[1]。當產婦接受剖宮產手術時,生殖道內的微生物環(huán)境被破壞,特別是具有易感因素的產婦,手術創(chuàng)傷會減弱其機體防御能力,進而發(fā)生感染。所以臨床上對剖宮產產婦圍術期予以抗生素預防感染十分重要[2]。研究報道,抗菌藥物預防感染時機不同,感染預防效果有差異,且圍術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并不會進一步減少術后感染發(fā)生率[3]。目前臨床學者普遍認為,對具有局部或全身感染因素的患者,手術中預防使用抗生素一般選取療效高、毒性小和半衰期長的藥物。本研究結果顯示,I組與II組產婦術后平均最高體溫、住院時間和人均抗生素用量均顯著低于III組(P<0.05),I組產婦術后平均最高體溫和住院時間與II組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三組產婦術后均未見不良反應和產褥病。該研究結果與文雪梅等[4]研究報道相類似。
綜上所述,術前預防使用頭孢噻肟不僅能降低剖宮產術后感染發(fā)生率,同時還能減少抗生素用量,減輕產婦經濟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