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潮州市人民醫(yī)院(521000)陳岳招 顏曉敏 黃桂花 陳少芬 邱文霞
剖宮產、產鉗助產、順產都是產科常見的分娩方式,相對而言,順產對產婦產后恢復、新生兒生長發(fā)育的影響較剖宮產和產鉗助產而言更好。本文為了分析第一產程自由體位和常規(guī)臥位對分娩結局的影響,選取在本院分娩的產婦共800例作為對象展開研究分析,見正文詳細描述。
1.1 一般資料 從在本院分娩的產婦中選出800例,時間為2016年10月~2017年9月,均知情本次研究內容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用雙色球分組法將800例產婦分成400例一組。觀察組年齡:22~40(28.12±3.31)歲;孕周:38~42(40.12±0.25)周;新生兒體重:2618~3954(3285.51±325.15)g。對照組年齡:21~41(28.34±3.16)歲;孕周:38~41(40.20±0.14)周;新生兒體重:2620~3958(3285.10±325.64)g。兩組產婦的基礎資料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與對比要求相符。
1.2 方法 對照組:第一產程常規(guī)臥位。宮口開至3cm后,轉入產房,取臥位,宮口全開后,胎頭可見,轉為膀胱截石位,開始接生。觀察組:第一產程自由體位。宮口開至6cm前,讓產婦根據自身的感覺選擇舒適體位,包括站立位、蹲位、行走位、臥位、坐位、趴位、跪位等,各個體位都在他人的幫助下完成,合理應用分娩球,宮口開至6cm以后,在床上取自由體位,如半坐位、側臥位等,適當抬高床頭至45°左右,潛伏期后,合理應用催產素,促進宮縮,在接生過程中,若出現胎兒宮內窘迫等不良狀況,及時轉為剖宮產或者是陰道助產,將母嬰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1.3 觀察項目 統(tǒng)計兩組分娩方式(剖宮產、產鉗助產、順產)。記錄三個產程時間以及總產程用時。對比兩組產婦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用新生兒APgar評分法在出生后1分鐘、5分鐘、10分鐘評估新生兒的呼吸狀況,0分~10分,得分越低表示呼吸障礙越嚴重。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文中計數、計量資料用SPSS20.0軟件卡方、t檢驗,P<0.05代表對比數據存在顯著差異。
2.1 分娩方式 觀察組剖宮產率5.75%,比對照組的19.00%更低,順產率(90.75%)比對照組的76.00%更高,P<0.05。
2.2 各產程用時 如附表,觀察組產程一、二、三以及總產程用時都短于對照組,P<0.05。
2.3 產婦不良事件 觀察組會陰側切、裂傷以及產后出血發(fā)生率分別為40.25%、2.50%、0.75%,均低于對照組(56.50%、8.75%、9.50%),P<0.05。
2.4 新生兒APgar評分 觀察組新生兒在出生后1分鐘、5分鐘以及10分鐘的APgar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分別為(7.25±1.13)vs(6.36±0.25)、(7.62±1.05)vs(6.10±0.13)、(7.58±1.21)vs(6.05±0.12),優(yōu)于對照組,P<0.05。
附表 兩組患者各產程用時(±s)
附表 兩組患者各產程用時(±s)
注:兩組對比結果,P<0.05。
組名 例數(n)產程一(分鐘)產程二(分鐘)產程三(分鐘)總產程(小時)對照組 400 11.56±2.25 71.45±5.61 14.56±3.26 15.20±3.32觀察組 400 8.36±2.12 41.25±4.35 8.59±2.12 9.03±2.15 t - 20.702 85.083 30.704 31.198 P - 0.001 0.001 0.001 0.001
目前,多數產科專家認為在產婦分娩的第一產程中可采取自由體位。自由體位包括站立位、蹲位、臥位、行走位等,產婦根據自我感覺選擇最舒適的體位,保持站位時,胎頭在重力的影響下,會持續(xù)壓迫宮頸,引發(fā)宮縮,增加宮口擴張程度,縮短產程,行走位可提高產婦的舒適程度,也有促進宮縮的作用,行走過程中,關節(jié)運動引起胎兒轉動[1],提高自然分娩率。保持蹲位時,有利于骨盆和陰道的擴張,盆地肌肉逐漸松弛,對胎頭下降有好處,總之舒適的體位可減少體力消耗,加快產程,預防多種母嬰并發(fā)癥[2],此外,在第一產程取舒適體位的同時,助產士還應不斷的予以鼓勵支持,指導產婦正確的呼吸方法。
本文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順產率更高,各產程用時更短,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更低,新生兒APgar評分更高。
總之,在第一產程取自由體位,能夠使分娩結局得到很好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