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曄
顯圣寺是位于今浙江省紹興市平水鎮(zhèn)云門景區(qū)的一座千年名剎。寺院三面環(huán)山,東靠平水鎮(zhèn),北望秦望山,南有若耶溪、平江水庫等。古詩有云:“耶溪十五里,窈窕啟琳宮。徑古見獅窟,苔深埋虎蹤。云封西澗雪,花映半山紅。明月偏清遠,林篁度晚鐘。”(趙甸:《云門顯圣寺志》卷十五)詩中描繪的即是這處溪水淙淙、曲徑通幽、依山傍水的佛門勝地。
顯圣寺原是東晉王獻之(344-386)的舊宅,自晉安帝義熙三年(407)始有高僧居住。唐武宗會昌年間寺院遭毀,又于宣宗大中六年(853)得以重建。周世宗顯德二年(955)建看經(jīng)院,直到宋太宗乾德六年(968)賜號云門寺,后改名為顯圣院,這是“顯圣”之名的由來。清代康熙皇帝又加賜“寶嚴”,以“沐九天之綸音”??梢哉f,它自晉代始就已香火鼎盛。
不過,顯圣寺在佛教界的名聲鵲起主要是由于晚明曹洞宗云門系始祖湛然圓澄(1561-1626)的提振。在明代萬歷年間,因顯圣寺素傳有龍脈佳穴,由此招致到地方豪強的垂涎,并引發(fā)了爭訟。寺產(chǎn)多遭侵占毀壞。在當?shù)匾恍┯H善佛學、熱心地方公益的士大夫們的布施羽翼下,湛然圓澄禪師得以興復該寺,顯圣寺一躍而成為士人參學論道的大法窟。
從時代的大環(huán)境來看,明代中葉自王陽明提倡良知說以來,整個知識群體均環(huán)繞著陽明心學而展開激烈的思想交鋒。王陽明提供了對國家社會乃至個人所出現(xiàn)的流弊的一個良方,即通過倡導從每個人的“內(nèi)心”去尋回良知,來重建一個道德完善的社會。在破除了思想上的條條框框以后,學說間互為融通,佛教在此大環(huán)境下也出現(xiàn)了新的轉(zhuǎn)變,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萬歷二十八年(1600)湛然圓澄始住顯圣寺,數(shù)位相厚的護法居士與之一同邀飲。其中,就有“二陶”之稱的陶望齡和陶奭齡兄弟。陶望齡(1562-1609)歷任翰林院編修、國子監(jiān)祭酒,陶奭齡(1571-1640)曾任吳寧知縣?!岸铡币猿贾獙W說、主持講會而名揚學林。陶奭齡在《賜曲園今是堂集》中記錄了這次聚會,并提到了眾人“各沾醉,沿月歸寺,擬作詩紀其事,皆未就,獨湛師有詩”的情況。現(xiàn)存湛然圓澄的詠顯圣寺詩云:“獨坐竹林幽,超然得自繇。微風聲瑟瑟,雛鳥語啾啾。土列筍頭出,苔斑石汗流。只知林下樂,安識有王侯?!本褪菫榇舜闻c儒士互相交往論道而作?!墩咳欢U師宗門或問》談道:“古云:‘心迷則生死始,心悟則輪回息?!訛樯腊l(fā)心,當知參禪為修行之要,其余不待辨而釋然矣!何則?念佛者,念此心也;看教者,辨此心也;持咒者,護此心也;參禪者,參此心也。”禪宗強調(diào)悟,佛陀拈花、迦葉微笑的典故體現(xiàn)了禪宗以心傳心的特色。利用禪宗的悟,來誘導對良知的體悟。這也是陶望齡、陶奭齡兄弟親近佛學、親善湛然圓澄的原因。
由經(jīng)濟發(fā)展帶來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階層間的差距拉大,社會上人心敗壞的現(xiàn)象和矛盾叢生,給寺院提出了很高的改革要求。這也是叢林自身建設與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湛然圓澄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為了改革寺院風氣,湛然圓澄定下了一系列規(guī)約,重振了僧團的儀律。他立定規(guī)約并非只是對戒律的重申,而是透過改造僧眾的“心”,以求達到凈化德性的目的。這是面對晚明佛教叢林中的紀律崩壞,寺院成為斂財工具的應對辦法。在他看來,修行與生活是一體的,不可分離。在戒律上,眾生是平等的,人人皆可成佛,這恰好與王陽明主張的“此良知所以為圣愚之所同具,而人皆可以為堯舜者”相類似。任何人均可以通過“致良知”的后天努力來成圣成賢。而從湛然圓澄及其所領(lǐng)導的顯圣寺的活動來看,佛教也是能夠使人遷善改過、挽救人心的教化工具。人們在僧團中體驗到戒律的約束和懲罰作用,在集體生活中能夠互相勸勉,各自懷有向善之心,并積極參與對世俗世界的教化活動,用慈悲善舉來教化民眾。
湛然圓澄在顯圣寺的時間為萬歷二十八年至天啟四年(1600-1624),在這短暫的二十余年時間里,寺院在硬件建設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這主要體現(xiàn)在增加寺產(chǎn)、擴建寺殿、募刻佛經(jīng)等方面。寺院還成立了專門的“蠲施護法”組織,為顯圣寺增置田產(chǎn)和資建寺殿等活動提供了穩(wěn)定可靠的經(jīng)費支持。從寺院的軟實力培養(yǎng)來看,湛然圓澄的法嗣眾多,包括了指南明徹、麥浪明懷、石雨明方、三宜明盂、爾密明澓、具足明有、瑞白明雪諸人。這些弟子在提振宗門上各有佳績,毫不遜色于其師。
可以說,在晚明倡導“良知”之教的風潮引領(lǐng)下,顯圣寺中的先驅(qū)們堅守信仰、精于佛理、持戒守律,以一顆熱忱的慈悲善心回饋社會大眾,為顯圣寺的光輝歷史寫下了濃重的一筆?,F(xiàn)在的顯圣寺在黨和政府的關(guān)懷下得到了重修和擴建,寺僧研習佛理,弘揚佛法,并積極參與到地方性的文化工作中去。在顯圣寺的佛堂內(nèi)供有“西方三圣”,后懸有“佛”字楹聯(lián),為名家所書,左右二聯(lián)分別寫有“不忘初心”、“方得遠行”。站在現(xiàn)代寺院的發(fā)展角度來看,紹承“初心”,即是發(fā)揚良知之教的本來精神,為當下的社會大眾提供所需的精神關(guān)懷、慈善救助和文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