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社會上對一些黨報記者的印象是“會上走一走,文件抄一抄”,寫出的稿件生硬晦澀,通篇大道理。經過“走基層”“走轉改”的鍛煉,黨報記者走基層的多了,文章好看了,但離融媒體時代對黨報記者的要求還有不小差距。融媒體時代的走基層,不僅要求黨報記者走進工作一線和田間地頭,還要求鞋子上的“泥土”更有價值。例如安徽日報客戶端于2019年3月4日刊發(fā)的《“兩卡制”促公共衛(wèi)生服務“三方共贏”》,安徽省蒙城縣在全省首創(chuàng)基本公共衛(wèi)生服務“兩卡制”,文件中專業(yè)術語多,晦澀難懂。記者按照融媒體特點,不僅下鄉(xiāng)采訪,而且跟隨村醫(yī)走村入戶,向村醫(yī)請教,跟著學習,邊走邊記邊拍攝,用群眾的語言、生動的圖片,報道了當地黨委政府是如何通過創(chuàng)新“兩卡制”守護好群眾的健康大門的。工作量雖比傳統(tǒng)報道大幅增加,但記者不惜腳力,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黨報記者走上采訪之路,融入到基層一線,才能做到“察實情、近民心”,這是增強“四力”的基礎。
黨報記者深入基層后,還要通過對事件的觀察,去辨別是非,用新聞事實講道理。這要求黨報記者在表現面前,具有抽絲剝繭挖掘真相的能力。今年春天,安徽日報記者在本省渦陽縣采訪時發(fā)現,該縣義務教學階段的適齡學生,突然增加了2500多人。記者以問題為導向,深入當地工廠、學校和相關部門,了解到之所以出現外出學生返鄉(xiāng)潮,是由當地政策引導優(yōu)質資源進入鄉(xiāng)村學校,城鄉(xiāng)教育均衡得到提升以及全縣工業(yè)企業(yè)發(fā)展用工需求量大增等多種因素共同導致,與“失業(yè)”無關。之后,安徽日報報道的《返鄉(xiāng)就讀折射出什么》,反映了真實情況。
黨報記者用“眼”觀察世界,知美丑,明是非,做到用事實說話,這是增強“四力”的關鍵。
在融媒體時代,有些傳統(tǒng)媒體的記者陷入本領恐慌,作品不少精品很少,這是沒有或不愿“多想”造成的。對于黨報記者來說,腦力是指勤于思考,并能將復雜的線索整理成符合邏輯的文字的能力。要想做到這一點,心中首先要有大局觀,對歷史、政治、經濟、法制等有廣泛涉獵。有了大局觀,就會自覺服務于大局,立場才能堅定;其次是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始終不能放松學習。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關鍵不在“讀”,而在讀后的“思”,由“思”而形成自己的腦力。
黨報記者勤于思考,不斷用活“腦力”,去粗存精,這是增強“四力”的保障。
黨報記者轉文風,遠離空洞、呆板的文字,是實現“筆力”的要求。在融媒體環(huán)境下,黨報記者不僅要講好故事,還要做好產品,這是“筆力”的另一項要求——創(chuàng)新。安徽日報在推出“勇立潮頭看江淮”系列報道之前,打通各平臺端口,由16家記者站牽頭,聯合視頻、攝影、美術編輯等,奔赴全省各地,再現歷史場景、找尋歷史人物,挖掘歷史故事,找老照片、老資料,最后整理、編輯、再創(chuàng)作,形成了整體構建統(tǒng)一、各地特色鮮明,有文字、有照片、有視屏、有解說的“筆力十足”的融媒體產品。
黨報記者運用“腳力”“眼力”和“腦力”,提升本領強化“筆力”,形成最佳的影響力、公信力和引導力,這是增強“四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