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敏
摘 ?要:針對社會高速發(fā)展,農(nóng)村青壯年遠離家鄉(xiāng),無法顧慮到孩子,使孩子在成長過程養(yǎng)成了自私、無禮、叛逆等不良習慣。筆者在多年的教學生涯里對農(nóng)村留守兒童不良行為進行了調(diào)查,并對農(nóng)村留守兒童不良行為類型進行了分類。
關鍵詞:農(nóng)村留守兒童;不良行為習慣
近年來對留守兒童關注和曝光并不是都像媒體那樣報道的那么堅強樂觀、自信懂事、天真活潑,懶散、缺失、逃避、好玩也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真實生活的寫照。針對這些情況,我認為留守兒童有以下不良行為類型:
一、飲食不科學,容易造成營養(yǎng)不良或營養(yǎng)過剩
孩子都有攀比心理,有強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在隔輩親人那總找不到自己最想要的感覺,就容易從食物上中獲得滿足。于是,喜歡吃的東西,天天都要吃,沒有節(jié)制地吃。
與之相反的另一類孩子,因父母不在身邊,心里老是填不滿,就借用食物來填補內(nèi)心的缺失。要求天天都要吃好吃的,要吃肉,沒有肉就不吃飯。對于吃這一塊,似乎家里人都樂意盡力付出。這邊還是舊房子,穿著舊衣服,用的舊物件,唯獨吃這塊,只要孩子吃得下,就不會委屈孩子。久而久之,孩子攝入熱量超高就成了常事,從而孩子長得白白胖胖的,營養(yǎng)過剩。
二、品行不定性,容易被誘惑,偏離正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他們的教育對孩子影響深遠,由于缺乏父母的正確教育和引導,不少留守兒童養(yǎng)成不良的品性,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據(jù)調(diào)查,36%的留守孩有說謊的習慣;23%的人有過偷人錢物,破壞公物的問題;28%的人抽煙、吃檳榔等不良行為。在家不尊重、不體諒老人,交流時簡單粗暴,不耐煩。為了讓自己過得舒坦,能騙就騙,騙不了就不作為,一副“我就這樣,你能拿我怎么著”的消極狀態(tài)應對。在校時,留守學生在紀律這塊問題多多,低年級及學前兒童一般表現(xiàn)為曠課、遲到,不完成作業(yè),小偷小摸,經(jīng)常說謊;高年級“留守兒童”開始出現(xiàn)叛逆心理,攻擊意識很強,與老師頂撞,不服從管教,更有甚者還盲目沖動、打架斗毆。
三、自控能力差,學習不自覺,學習成績難提高
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在學習上缺乏自主性、自覺性,心不在焉,應付了事。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厭學問題嚴重,成績普遍較差,自己不在乎成績,認為讀書無用。有一位班主任介紹,她所帶的班級留守兒童占75%,這些留守兒童中,72%的學習成績處于班級里以下水平。其中,超過45%的人學習難以提高。對于很多教師而言,留守兒童已成為教學成績上的一塊“心病”。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不在身邊,對留守兒童學習方面的幫助和監(jiān)督大大減少,甚至完全沒有了,使孩子在學習方面處于一種無人過問的狀況。學好了,沒人夸;學壞了,無人罵。漸漸使孩子對學習產(chǎn)生一種無所謂的態(tài)度。
四、自由散漫,不服管教,自我為中心
留守兒童的精力不放在學習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為開始出現(xiàn)偏差,各種超越道德、規(guī)則的行為開始在兒童身上出現(xiàn)。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監(jiān)管引導。留守兒童極易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待人處事往往有盲目性、隨意性、沖動性,有的還沾染了社會不良群體中,成為“小混混”,有的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遇事首先想到的是自已的利益,不顧他人后果。隔代親人說教幾句,就對隔代親人對罵。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有20%的留守兒童上學無視課堂紀律;45%的人經(jīng)常沉迷于手機、電腦游戲;30%的人有過打架斗毆的經(jīng)歷。
五、個別留守兒童人格有明顯缺陷
(1)性情柔弱內(nèi)向
留守兒童年齡幼小就離開父母,父母關愛嚴重缺失,盡管有些是爺爺奶奶或親朋監(jiān)管,但畢竟不是父母,終究不同。個別留守兒童生活中一遇到麻煩就會感覺柔弱無助,選擇逃避,任其事情惡化,也不去處理,久而久之變得不與人交流,性格內(nèi)向,封閉自己。
(2)自卑心理嚴重
留守兒童如有機會看到其他孩子有父母相陪的畫面,眼里是藏不住的羨慕,心里是壓不住的悲涼。同樣的孩子,一比較,就萌生自卑情愫。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像失去了大樹的落葉,沒根沒底。因此個別留守兒童和有些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chǎn)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不求上進。
(3)孤獨不安心理
父母外出工作,說是為了家為了孩子,可個別留守兒童心里有千萬個聲音想對父母說:“爸媽,哪怕是窮一點,日子苦一點,我都希望你們能陪在我的身邊看著我長大。”但因為年幼,也知道自己不管說什么,都不會讓父母改變主意,只有無言地吶喊。父母走后,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孤獨,進而產(chǎn)生心里騷動和抑郁等問題。
(4)暗生怨恨心理
學習成績跟不上,生活瑣事處理不好,甚至與同學吵架被罵“有人生,沒有教”時,個別留守兒童內(nèi)心是脆弱的、崩潰的。這時孩子不理解父母,認為父母只想著賺錢,沒有想過他過得好不好。由此產(chǎn)生怨恨心理。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遠父母,和父母產(chǎn)生情感距離,甚至怨恨父母無情。
六、情感缺失,個性冷漠,拒絕溝通
留守兒童失去了無法替代的父母親近體驗、交流與安撫,使其幼小初遇的喜、怒、悲、恐、愛、憎,得不到及時的分享、體貼和疏導,脆弱的心靈蕩漾在經(jīng)風無知的搖擺中流浪生長。有些因家庭貧困,或者祖輩病弱,過早地開始承受了生活的磨難,造成親近疏遠。他們不是在數(shù)星星中盼望等待那份父母之愛,就是在淚盈濕被中昏睡。這些,都直接影響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斷裂或缺位,許多留守孩子出現(xiàn)不和群,不善于與人交流,頑皮伶俐,沖動易怒,神經(jīng)過敏等問題。很多留守兒童,多么渴望父母能早日回歸。他們在等待期盼中,有著不被理解的委屈,有著日積月累的困惑,心情逐漸暗淡起來,心靈因外部世界的影響而恍惚游走。
以上分析盡管不全面,但應引起家庭、學校、社會的重視。兒童本身是一個弱勢群體,何況這些多了一個標簽的“農(nóng)村留守兒童”們。他們對自己身邊的環(huán)境只有無條件適應。希望我們在提高社會經(jīng)濟環(huán)境的同時注意創(chuàng)造和諧社會生活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王泰,陸如暖,潘慧洪,等.農(nóng)村留守兒童不良行為成因及對策[J].新校園(中旬),2015(1):208-209.
[2]零超炬.當前農(nóng)村留守兒童不良行為習慣現(xiàn)狀分析[J].讀寫算:教師版,2017(23):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