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峰 楊航麗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困生之所以存在諸多的問題,是因為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找準成因是轉化的基礎
學困生是指智力與感官正常,但學科學習效果低下,達不到國家規(guī)定的學科課程標準要求的學生。通過觀察、詢問、調查、發(fā)現(xiàn)產生困難的原因各不相同,其成因是極其復雜和多方面的,但從教育教學角度將其形成分為內部原因。
1.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上進心
大多學科困生自控能力差,上課不愿聽講,甚至違反紀律,不能堅持學習,作業(yè)照抄,平時貪玩,經不起誘惑,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自卑心理嚴重,缺乏自信心
考試屢考屢敗,長期處于班級的“底層”,內心深處一般都很自卑,缺乏學習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導致對學好學科缺乏自信心。
3.學習方法策略運用不當
學困生往往是課上聽課,課后完成作業(yè)了事,沒有形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習慣。遇到探索性問題時,經常不知所措,分析綜合的能力較差。
4.依賴心理強
上課依賴老師,作業(yè)依賴同學,把學科學習的希望寄托在老師和同學的身上。
二、了解學困生心理是轉化的前提
學困生的幾種心理:
1.自卑型
性格內向,缺乏自信,沒有目標,沒有理想,怕出錯誤受人恥笑,不敢問問題,缺少與老師的情感交流;或者思想包袱重,很想學習好,偷偷努力,成績就是上不去,有壓抑感,所以很自卑。
2.基礎型
原來基礎比別人差,上課聽不懂;或身體差,缺課多,因而掉隊了。這類學生想趕上去又怕吃苦,往往原地踏步甚至下滑。
3.緩慢型
能學會,就是接受速度慢。來不及消化鞏固,新的一課又來了,夾生的勉強跟著學下去,以至惡性循環(huán)。
4.厭學型
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缺乏毅力,怕吃苦,自動放棄。
5.對立型
由于受到家長或老師的批評,對家長或教師不滿,產生逆反心理而賭氣不學,逐漸掉隊。
6.隨意型
平時學習不努力,無所謂,家長也管不了,聽之任之。
7.牽連型
有些人本來學得還可以,但由于班級普遍差,周圍環(huán)境不好,只求隨大流,結果走下坡路。
8.被動性
不抓不學,抓緊就學好,抓一抓才學一學,不自覺。
9.驕嬌型
這類學生從小生活在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中,養(yǎng)成了高傲自私和心胸狹隘的性格。怕苦怕累,盲目驕傲,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逐漸退步,雖多次失敗,并不感到難為情,家長寵溺,反而責怪教師教不好。
要想完全消除學困生是不可能的,但認真地分析不同學困生的形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縮短差距,做到成功地轉化和預防是完全可能的。
三、如何成功轉化和預防
1.激發(fā)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讓學習成為一種興趣。興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學習中逐漸培養(yǎng)起來的,作為教師應善于結合課本內容,介紹一些古今中外學科史,或有趣的學科知識,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盡情地“欣賞”。
2.幫助學困生樹立自信
學困生普遍存在壓抑感,深感前途渺茫,具有厭學情緒。教師應該主動地關愛他們,多站在他們的立場考慮問題,多給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幫助他們尋找失敗的原因,消除恐懼心理,遠離學困。
3.加強學法指導
有些學困生雖然學習學科也有積極性,但成績卻總是上不去。主要原因就是他們缺乏學科學習策略,不會調控自己的學科認知過程與方法。因此,對這樣的學困生應盡可能讓他們掌握較多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能,培養(yǎng)善于靈活應用各種方法的能力。
4.注意培養(yǎng)學困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學困生思想不穩(wěn)定,上課容易分心。在課堂上應不斷以目光、表情、手勢以及聲音的變化,或者作必要的停頓來警示他們,使其感到自己始終置于老師的關注之下,從而自覺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5.教師要關心、熱愛、尊重學困生
對于學困生,教師不僅要關注學困生的學習、生活,還要關注學困生的心理。學困生和其他學生一樣,有特長和閃光點,教師要捕捉學困生的光閃點,給予肯定和表揚,使其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
6.加強家庭、學校的聯(lián)系,構建德育網絡化
學校、家庭對學生有各種各樣的影響,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才能有效地促進學困生的轉化。
總之,學困現(xiàn)象是一種不可避免與學習過程并存的問題,是一個值得認真探索和研究的緊迫課題。關注這一現(xiàn)象,勢必有相應的策略,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與提高教育質量具有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