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特維爾大街上的奧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館,到莫斯科郊外的帕斯捷爾納克故居;從蘇聯(lián)時期的“工人文學夜大”高爾基文學院,到涅瓦河畔的文學寶庫普希金之家,在中俄建交70周年之際,我們探尋俄羅斯文學的蹤跡,回溯“五四”以來俄蘇文學沖擊中國文化和社會思潮的源頭。
那些被一代代人閱讀過的作品,那些觸動過我們靈魂的作家,不僅隱藏著建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密碼,也塑造著人們的思想,甚至成為特定時期青年人的生活指南。
如今,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俄羅斯,社會的洪流沖擊著文學的海岸,生活的景觀不斷地變換,曾經在黑暗和荒蕪中引領我們走向真善美的那些作品,在中俄兩國都回歸到文學本身。 此時,當我們回望俄羅斯文學的時候,也許能夠更好地理解它們的偉大;也讓我們更相信,我們文化的生命力,來自于對世界文化的交融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