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民
【摘要】現藏于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的《吳大澂金文六條屏》書法作品,是清代著名金石學家、古文字學家、書法家吳大澂的重要作品,但一直以來缺乏相關考證,以致于人們對此作價值認識不夠。本文即對吳大澂這件作品進行分析,由作品內容的釋讀展開,并分析其藝術價值。
關鍵詞:吳大澂;金文;書法
《金文六條屏》吳大澂
吳大澂(1835~1902),清代著名金石考古學家、書法家,初名大淳,為避清穆宗諱改名,字止敬,又字清卿,號恒軒,又別號白云山樵、愙齋、白云病叟,江蘇吳縣人。任編修,陜甘學政,精于鑒別和古文字考釋,亦工篆刻和書畫,以篆書最為著名。
《吳大澂金文六條屏》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舊藏。此作功力深厚、規(guī)矩整齊,別有情致,是吳大澂書法藝術中的精品?,F就此幅作品內容的釋讀展開做如下考證。
一、內容釋讀
長期以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對此作品缺乏說明。經筆者釋讀發(fā)現,吳大澂此六條屏內容取自西周三件青銅器中的銘文,分別是《錄伯菽簋》《段簋》和《蔡姞簋》。銘文的釋讀和斷句往往會有不少爭議,現筆者就自己整理的資料和認識對整幅作品釋讀如下:
唯王正月,辰在庚寅,王若曰:“錄伯戎繇,自乃祖考又,爵于周邦,右辟四方,惠宏天命,汝肇不豕。余易汝矩暢一卣、金車、賁幬較、賁宏、朱號、裚、虎冟、朱里、金甬、畫軫、金厄、畫轉、馬四匹、鋚勒。錄伯戎敦,捧手稽首,對揚天子丕顯休,用作朕皇考釐王寶尊萬年寶用,子子孫孫其帥并受茲休?!句洸捏?/p>
隹王十又四祀十又一月丁卯,王貞畢,烝。戊辰,曾(贈)。王蔑段歷,念畢中(仲)孫子,令(命)龔找饋大則于段,敢對揚王休,用乍(作)簋,孫孫子子萬年用享祀,孫子牽引。【段簋】
蔡姞乍皇兄尹叔尊鼎彝。尹叔綽綰永令,彌久生靈,終其萬年無疆,子子孫孫用妥多福,于皇考德,尹惠姬用祈匃眉壽,永寶用享?!静虋狊?/p>
歲次乙酉夏四月吳縣吳大澂?!韭淇睢?/p>
吳大澂印;愙齋?!居≌隆?/p>
二、作品分析
(一)寫作年代與創(chuàng)作背景
落款部分的“歲次乙酉”是指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該年吳大澂51歲(按中國傳統(tǒng)虛歲計算)。
吳大澂作為晚清重臣,此時公務繁忙,與北洋大臣奔走于煙臺、京師(今北京)、津門(今天津)、合肥等地?!稅邶S自訂年譜》記載,該年四月,清政府與法國簽訂了協(xié)議,簽訂協(xié)議當晚的宴會上,吳大澂也在其中。
此幅《吳大澂金文六條屏》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完成的。雖然公務繁忙,吳大澂也未嘗不在閑暇之時進行創(chuàng)作。這從其該年藝術成果中也能看出來:是年五月,吳大澂完成《篆文孝經》作品,交上海同文書局石印;七月,開始創(chuàng)作《篆文論語》,自述對此作“每日寫十余行”,一直到了第二年二月才完成。
由于《吳大澂金文六條屏》字數較多,達300字,這已是書法作品中較多的字數,且書寫金文的速度不可能很快,所以依上所述,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件作品也是吳大澂花了幾天的時間才完成的。
(二)《吳大澂金文六條屏》的創(chuàng)作素材
吳大澂此作是從西周青銅器《錄伯菽簋》《段簋》和《蔡姞簋》的銘文中得來。經查,此三件作品皆見于羅振玉所編著的《三代吉金文存》,但羅振玉在著作中并沒有對拓片文字進行釋讀。
《蔡姞簋》拓片
《錄伯菽簋》,又多稱《錄伯戎敦》,書體之結體遒勁似毛公鼎,此青銅器現僅存拓片,具體收藏地點和流傳過程無從考證。
《段簋》,又稱《畢段簋》,?高13.6厘米,口徑21.2厘米,重3.25公斤,侈口束頸,腹部下垂,一雙獸首耳,下有方形垂珥,矮圈足外侈。頸部飾回首藤龍紋,形如鳥,分尾內卷,圈足飾兩道弦紋。為西周中后段(懿王十四年)時期食器。若錄甚多,或誤為“敦”。內底鑄銘文57字(其中重文2)。現藏上海博物館?!抖误吩貪h陽葉氏、吳縣(今蘇州)潘祖蔭。同在吳縣的吳大澂應該是有機會見到這件青銅器原器的。《段簋》的銘文中記述了西周畢公家族在西周前期的發(fā)展脈絡和事跡。
《蔡姞簋》,銘文拓本尺寸寬11. 5厘米,高18厘米,西周中期鑄造,傳山東蓬萊出土,原器現藏上海博物館。此件青銅器在當時亦為吳縣潘祖蔭舊藏,故吳大澂應該也見到過這件青銅器原器。
(三)作品來源與陜甘總督的關系
該件作品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舊藏,征集于民間。由于吳大澂曾任陜甘學政,故而很多人認為這件作品是他在任陜甘學政的時候給西北當地人士所寫。其實未必如此。吳大澂一生兩次到過西北,第一次是同治九年(1870),吳大澂36歲,是年三月到關中,五月到潼關,七月初即離開陜西赴天津,此次西北之行前后不到兩個月。第二次赴西北是三年之后的同治十二年(1873)八月,這次他赴西北任陜甘學政,歷時三年,直到光緒二年(1876)卸任。而該件作品的創(chuàng)作時間是光緒十一年(1885),所以這并不時吳大澂在西北時期創(chuàng)作的一件作品。在吳大澂任陜甘學政的三年里,他除了在各地不斷巡考外,大多時間都花在了訪古尋碑上,結識了很多西北文人雅士。故而,我們推斷這件作品應該是他在光緒十一年夏四月完成之后被他之前所交結的西北人士得到的,后來便一直在西北民間流傳,直到被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收藏。
三、《吳大澂金文六條屏》的書法藝術價值
清代,中國書法發(fā)展到了高峰時期。最為典型的便是出現了“碑學”這一全新的風格,以致于書壇出現了“帖學”和“碑學”雙峰聳峙的現象。經過清代金石學者在金石上辛勤的探索之后,碑學一反已發(fā)展到極致而無路可走的傳統(tǒng)帖學,為書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乾嘉學者當中的阮元、錢大昕、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等為代表,最終形成了大氣磅礴、金石氣息濃烈的碑學書法,且書體尤以篆隸為主。吳大澂即生在中國書法發(fā)展史上這一大變革的時代,他的書法風格便是在這一背景下發(fā)展成熟的。
吳大澂平生喜好金石,收藏有大量的三代吉金與金石拓片,他經?;ㄖ亟鹳徺I金石珍玩,如他的號“愙齋”即來源于他在光緒二年在西安以百金購得的“愙鼎”。在喜愛和收藏青銅器的基礎上,吳大澂在書法上遍臨金文,終于有了獨具自家面貌的個性篆書。
吳大澂一生的書法風格經歷了繼承傳統(tǒng)、迷茫探索和風格成熟三段時期。從創(chuàng)作此幅作品的時間來看,這一年,他的書法藝術進入了成熟的階段。51歲正是吳大澂仕途坦蕩、意氣風發(fā)的黃金歲月,他的篆書藝術中處處顯示著他在藝術上求新求變、磅礴大氣的姿態(tài)。尤其是以光緒十年(1884)為節(jié)點,吳大澂的篆書藝術發(fā)生了重大轉變,開始脫離其他書家面貌的影響,創(chuàng)造出自己特有的風格。而到了光緒十二年(1886)之后,吳大澂的篆書作品便達到了鼎盛期,如《愙齋集古錄》、《十六金符印存》《古玉圖考》等古文字著作,都是他篆書作品的代表作。
依上所述,吳大澂完成此幅《金文六條屏》的光緒十一年(1885),正是他經過長期探索后確立風格的時期。他的這件作品中雖仍能感覺到篆書“柔美”的一面,但力度卻趨向平實與堅硬,達到了典雅莊重的境界。
四、結論
查閱現存吳大澂作品后發(fā)現,他一生當中臨摹此三件青銅器銘文的作品有多件,而且作品中銘文的字數和順序與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館藏這件有所不同。通過對比各版本發(fā)現,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所藏這幅是最能體現其書法簡潔勁健、方圓兼?zhèn)涞囊环?/p>
吳大澂作為晚清重臣,一生交游的人物眾多。這件作品的落款上沒有出現作者之外的其他人物,故還需進一步考證。本文僅在有限的資料中對此件作品的來源做了些初步的推斷,以起拋磚引玉之效。
張家川縣博物館藏書畫甚多,也屢見精品,《吳大澂金文六條屏》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件。經過考證這件作品,可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掘博物館館藏文物的價值。通過與吳大澂其他同一內容作品的比對,也能為廣大書法愛好者提供有益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