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報春 胡狄
【摘要】新時代的中國博物館,要主動融入經濟社會發(fā)展大局,充分發(fā)揮博物館在文化傳承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這意味著博物館要突破以前傳統(tǒng)的保護、展示和傳播自身的收藏職能,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城市文化景觀,為所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本文以黃岡市博物館為例,探索博物館如何塑造獨特的城市文化景觀。
【關鍵詞】博物館;文化景觀;社會教育
1992年12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6屆會議在美國圣菲召開,從世界遺產保護的角度提出“文化景觀”概念。認為文化景觀是“自然與人類的共同作品”,是一個處于持續(xù)變化和演進中的特定區(qū)域,是某種特定的地理特性和時光與人類活動變遷的結果。無論是個人還是社區(qū),都對保護和增強文化景觀負有責任。上述任務也同樣落在了博物館肩上,無關區(qū)域規(guī)模大小,博物館擁有著作為該區(qū)域物質和非物質遺存的實物和元素。
2019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tǒng)的未來”。該主題聚焦博物館作為社區(qū)、社群、社會活躍參與者的角色定位,倡導博物館以高質量的文化供給,增進公眾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公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同時,博物館作為“文化中樞”,還應致力于搭建不同文明交流對話的平臺,維護文化多樣性,推動不同文化互聯(lián)互通、包容互鑒。新時代的中國博物館,要主動融入經濟社會發(fā)展大局,充分發(fā)揮博物館在文化傳承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這一主題突出了文化景觀新內涵,意味著博物館要突破以前傳統(tǒng)的保護、展示和傳播自身的收藏職能,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城市文化景觀,為所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無論哪種規(guī)模、哪種類型的博物館,其陳列物品都散發(fā)著歷史文化的氣息,跳躍著傳統(tǒng)文明的音符,由此吸引著人們前往參觀。但是博物館這種獨特的魅力不應僅僅停留在館墻之內,而應浸潤在現代城市文明之中,與城市文化生活產生交流并高度契合,既彰顯博物館自身韻味,又提升城市文化景觀品位,最終為人們提供獨特的文明情懷和享受。
本文以黃岡市博物館為例,探討博物館作為城市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如何塑造其獨特的城市文化景觀。
一、打造紅色文化景觀
黃岡地處大別山腹地,在這塊廣袤的革命老區(qū)土地上群賢畢至、人文薈萃,具有豐富的紅色文化積淀。黃岡市博物館結合黃岡革命老區(qū)的特色,舉辦了一系列有特色的紅色文化主題展覽,積極打造紅色文化景觀。
為隆重紀念中國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從2015年3月起,黃岡市博物館挖掘館藏文物資源,精心策劃主題展覽,積極開展館際交流,推出了一系列有特色、有亮點的抗戰(zhàn)主題展覽。9月1日,由黃岡市委宣傳部、黃岡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主辦,黃岡市博物館承辦的“鄂東抗戰(zhàn)紀實展”開展。本展覽圖文并茂,生動再現了誕生在鄂東的第一支抗日武裝為抗擊日寇做出的卓越貢獻,真實展現了英雄的鄂東兒女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后繼、英勇奮戰(zhàn)、不怕犧牲的抗戰(zhàn)歷史。此次展覽共搜集、整理、展出鄂東抗戰(zhàn)珍貴史料圖片100余幅,陳展抗戰(zhàn)時期珍貴歷史實物20余件,展線總長100余米,籌備時間長達兩個月。
與此同時,黃岡市博物館舉辦“紀念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書畫精品展”,共挑選展出黃岡市知名書畫家以弘揚抗戰(zhàn)精神為主題的書畫作品70余幅。這些作品主題鮮明、格調高雅,充滿正能量,展現了藝術家們真摯的愛國情懷和精湛的藝術水平。市直文廣系統(tǒng)干部職工,黃岡市文化、藝術、書畫界知名人士及觀眾近千人參觀了此次展覽。
黃岡市博物館充分發(fā)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以鮮明的主題、豐富的內容,大力弘揚偉大抗戰(zhàn)精神,激發(fā)廣大人民群眾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視和平、警示未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2015年10月20日,黃岡市師范學院政法學院與黃岡市博物館簽訂“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協(xié)議并舉行掛牌儀式。商定每年定期舉行基地建設聯(lián)合會議,共同商討和解決基地建設和人員培養(yǎng),派遣學生進行專業(yè)實習等館校合作。這一系列紅色文化景觀的打造,使黃岡這片紅色土地所熔鑄的光榮傳統(tǒng)、凝結的紅色文化精神得到進一步發(fā)揚光大。
二、創(chuàng)建廉政文化景觀
近年來,黃岡市積極創(chuàng)建廉政文化景觀,在公園、廣場等公共場所建造廣告牌、雕塑等廉,讓廣大市民在休閑娛樂的同時,接受廉政文化的熏陶。黃岡市博物館順應時代號召,舉辦了大型“鑒史問廉圖片展”。此次廉政展覽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全面從嚴治黨要求,以踐行“《準則》《條例》,做遵規(guī)守紀黨員”為主題,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視野,以“廉”為核心,以“清”“勤”“慎”為主線,從歷史興衰之道中探尋廉政文化的力量,為盛世鳴警鐘,為時代舉鏡鑒。展覽共八個主題60余塊展牌,從“興衰之思” “清官之念” “制度之重” “千秋之評”等方面,對中華文明進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進行了充分展示,內涵深厚,立意高遠。
展覽以固定陳列展和流動巡回展兩種形式進行,為保證質量,展覽籌備組提前三個月對展覽定位、主題內容、版塊設計、表現形式、組織分工等進行了安排部署,請專人撰寫講解稿,并經過修改審核。開展后,黃岡市各單位、機關、學校、部隊等機構組織廣大黨員干部前來觀看,創(chuàng)下了黃岡市博物館自開館以來臨時展覽參觀人流量新高。博物館八名講解員輪流為觀眾講解,每天的講解預約均達到滿場,講解質量得到了觀眾一致認可。
除了固定展覽,黃岡市博物館還開展了廉政文化宣傳進學校、進機關、進部隊、進社區(qū)、進農村、進企業(yè)“六進”活動,掀起黨風廉政建設宣教活動新高潮。
三、探索新型城市文化景觀
現代博物館除了搜集保存文物外,更應該不斷創(chuàng)新拓展其研究、教育等功能,為市民提供越來越豐富的博物館資源,讓不同層次的人擁有更多樣化的文化景觀平臺。年輕人愿意把博物館作為閑暇的風雅出處,并樂于探尋和分享博物館攻略;家長們愿意帶著孩子走進博物館,孩子能在這個第二課堂產生對歷史的濃厚興趣。這樣的新型城市文化景觀無疑會獨具特色、魅力十足。
如何讓博物館成為一個城市的文化名片、文明燈塔,成為民眾在這座城市最想去的精神圣地,黃岡市博物館以實際舉措和行動,給出了一個完美答案。
2019年5月18日上午,由黃岡市文物局、黃岡市博物館統(tǒng)籌組織,浠水縣文物局、浠水縣博物館等文博單位聯(lián)合協(xié)助,在浠水文化廣場舉辦了具有黃岡特色且有較大社會影響的活動。黃岡市博物館攜手浠水縣博物館,為浠水基層群眾表演了形式多樣的社教文藝節(jié)目,有傳遞漢代禮儀文化的《漢舞風華》,有極具地方特色的《浠水方言歌》,還有為殘疾朋友量身打造的手語節(jié)目《祝你平安》等,節(jié)目內容豐富,且獨具黃岡地方特色。
除了文藝匯演,黃岡市博物館和浠水縣博物館還以流動圖片展覽的形式,用百余塊展板介紹了黃岡地區(qū)有代表性的文物保護單位的現狀、保護情況等,使廣大市民在欣賞之余了解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文物工作成果?;顒悠陂g,還發(fā)放黃岡歷史陳列廳宣傳資料、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宣傳手冊及精美的小禮品各200多份,深受民眾喜愛。
作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根據中央加強青少年素質教育,豐富課余文化生活的指示精神,黃岡市博物館有計劃地組織多個青少年團體到博物館參觀學習,其中有東坡小學、浠水小學、實驗中學等,覆蓋面大,參與人多。特別是結合兒童教育和興趣,在5.18博物館日活動期間,聯(lián)合多家中小學校組織學生來博物館參觀,并啟動“七彩陶藝”親子活動,讓文物知識生動化、形象化,讓博物館真正成為孩子們的第二課堂。孩子們根據館藏陶器模型,親手制作陶藝,激發(fā)了他們探究科學的興趣。同時,家長參與活動,增加了家庭親情。
黃岡市博物館舉辦的各項活動都充分發(fā)揮了博物館優(yōu)勢,為廣大市民豐富家鄉(xiāng)歷史文化知識、為學生開展第二課堂教育做出了很大貢獻,同時也為黃岡廣大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個更好地認識黃岡歷史、了解黃岡城市輝煌的窗口。這一切無疑是對新型城市文化景觀的有效探索,不僅拉近了博物館與觀眾的距離,而且加強了與觀眾的互動,受到了廣大群眾和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