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璠
【摘要】古浪自清雍正二年(1724)由千戶所改為縣,由于地方史料不全,對清代、民國時期的古浪知縣記錄極其簡略或缺失。本文重點引用各種史料,對這一時期的古浪20多位知縣進行了補充和勘誤,為研究古浪歷史人物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guān)鍵詞】清代;民國;古浪知縣
古浪縣地處祁連山北麓,河西走廊東段。自漢武帝拓疆河西,設(shè)郡置縣,移民實邊,始于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在古浪設(shè)蒼松縣。歷經(jīng)漢、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中原王朝對古浪進行過時斷時續(xù)的統(tǒng)治,縣名也基本沿用蒼松、倉松、昌松、和戎等名稱。從唐廣德二年(764)一直到北宋初年,古浪地界歸吐蕃、西夏管理,元代為和戎巡檢司。明洪武十年(1377),涼州千戶江亨駐守古浪,因舊水名,將和戎改名為古浪,設(shè)古浪守御千戶所。清雍正二年(1724),改古浪守御千戶所為古浪縣,一直沿用至今。①縱觀古浪歷史,古浪地處絲綢之路要沖,河西走廊咽喉,歷史上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歷代對古浪的文獻記載,大多以攻城略地、屯兵守御為主,正如民國二十七年(1938)編纂的《古浪縣志》載:“古浪迭經(jīng)兵燹,文獻缺略?!雹谶z存的乾隆十四年(1749)五涼全志《古浪縣志》只記錄古浪知縣7名,③民國二十七年(1938)《古浪縣志》記錄古浪知縣(縣長)115名,其中只有15名有簡略傳記,其余知縣只記錄了姓名、籍貫、出身、任職時間,極為簡略?,F(xiàn)就有關(guān)史料,對古浪清代、民國時期部分古浪知縣作以補遺和勘誤。
楊爵,字于朝,四川保寧府閬中縣人,貢生出身,生卒年不詳,乾隆二年(1737)擔任古浪知縣。據(jù)乾隆四年(1739)六月四日,甘肅巡撫盧展成向朝廷的奏章記載,④楊爵在擔任古浪知縣期間,向甘肅巡撫衙門申請,古浪自雍正二年(1724)改縣,河西其他州縣,都建有文廟學宮,只有古浪地脊民貧,沒有文廟和鄉(xiāng)校,老師學生上學祭奠孔子,只好去關(guān)帝廟祭拜,不合乎禮制,請求甘肅巡撫衙門,體諒古浪辦學的艱難狀況,盡快撥款新修文廟和學宮,工程總造價3807兩,基于古浪地方貧困,為加快修建進度,建議先從涼州府借款銀2000兩,其他不足部分,通過以工代賑方式,讓古浪老百姓籌工籌勞,既修建了文廟和學宮,也可讓貧困的古浪百姓通過務(wù)工增加收入。這一史料可以說明三件事項:一是古浪于雍正二年(1724)改縣,與地方史料吻合;二是古浪在乾隆四年(1739),修建文廟和學宮,⑤辦學條件大幅改善,古浪的關(guān)帝廟修建早于乾隆四年(1739);三是楊爵在乾隆二年到乾隆四年(1737~1739)一直擔任古浪知縣,對古浪教育發(fā)展做出過重大貢獻。乾隆十四年(1749)《古浪縣志》職官志記載:“楊爵,字于朝,保寧府閬中縣人。由貢生保舉,乾隆二年(1737)任。”民國《古浪縣志》僅僅記載:“楊爵,四川,貢生,乾隆二年(1737)任?!?/p>
牛運震(1706~1758),字階平,號真谷,世人尊稱其為“空山先生”。山東滋陽人(今兗州),清代著名學者、師儒、循吏。雍正十一年(1733) ,中進士.乾隆三年(1738),任甘肅秦安知縣,兼攝徽縣、兩當縣。因治理有方,后又調(diào)移平番縣(今永登縣),并兼任古浪縣知縣。牛運震在甘肅為官十多年,實心為民,勤于吏政,政績突出,名聲遠揚,后因“萬民衣”一事,被迫罷官。牛運震任知縣期間,隨地設(shè)教,振興文教,士子向?qū)W,高徒輩出。牛運震還在為官之余,讀經(jīng)研史,潛心治學,著述頗豐,為師、治學、品德皆堪稱清代名人。歷代古浪縣志沒有記載牛運震在古浪任職的事跡。
閔鹓元、彭永和、李元椿、慶云、舒玉龍,據(jù)民國二十七年(1938)《古浪縣志》師官志記載:“閔鹓元,乾隆二十七年(1762)任(古浪知縣)。彭永和,江西,舉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任。李元椿,順天,舉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任。慶 云,滿洲,監(jiān)生,乾隆四十四年(1779)任。舒玉龍,江蘇,監(jiān)生,乾隆四十五年(1780)任?!贝宋迦嗽谇r期,都曾擔任古浪知縣,而且與乾隆年間發(fā)生的甘肅捐監(jiān)冒賑大案有牽連。⑥
據(jù)《清史稿》記載,從乾隆三十九年到乾隆四十六年(1774~1781),甘肅各級地方官吏,以抗旱賑災(zāi)為名,讓甘肅的學子繳納一定數(shù)量的銀錢,獲取監(jiān)生資格(相當于賣文憑),進而從政為官,在全省大力推行捐監(jiān)賑災(zāi)。事實上,甘肅各級地方謊報旱災(zāi),胡亂編造,虛報冒領(lǐng),捐監(jiān)所得錢款大部分被全省大小官員中飽私囊,很少用于賑濟災(zāi)民。七年時間里,甘肅共計捐納監(jiān)生27萬名,收銀1509萬兩,合計侵貪賑銀291萬兩,地方糧庫虧空7萬4千石。乾隆皇帝派和珅、阿桂、李侍堯等大臣詳細核查,此案共涉及陜甘總督勒爾謹,前任甘肅布政使王亶望(已調(diào)任浙江巡撫)、后任布政使王廷贊、蘭州知府蔣全迪,以及全省州府縣各級官吏113人。
案件報告給乾隆皇帝后,乾隆震怒,說甘肅冒賑案“為從來未有之奇貪異事”。乾隆下旨,王亶望立即正法,勒爾謹賜自盡,王廷贊絞監(jiān)侯。其他涉案官員當中,貪污2萬兩以上者56人陸續(xù)正法,46人流放。其中,閔鹓元,先任古浪縣知縣,后調(diào)任平?jīng)龈⒉棼}道臺,貪污侵冒5.954萬兩,被正法。其哥哥江蘇巡撫閔鄂元窩藏閔鹓元臟銀3萬兩,知情不舉,敷衍包庇,受到乾隆皇帝痛責,并被降職罰俸,繳納贖罪銀4萬兩。李元椿,歷任古浪、武威知縣,貪污侵冒3.64萬兩,被正法。彭永和,歷任古浪、伏羌、靖遠縣知縣,貪污侵冒銀1.27萬兩,流放黑龍江。慶云,歷任古浪、奇臺知縣,雖然參與經(jīng)辦捐監(jiān)事務(wù),但沒有經(jīng)辦冒賑,加之是滿洲人,被革職留用并處罰金。舒玉龍,曾任山丹知縣,時任古浪知縣,貪污侵冒銀1.73兩,流放黑龍江。按照大清律,凡監(jiān)守自盜貪污40兩者,斬立決。此案涉案人員眾多,貪污額度較大,地方官員貪污數(shù)額均超過千兩,如果嚴格按大清律,甘肅官員可能“殺逐一空”,乾隆皇帝擔心可能會出現(xiàn)無人辦公的情形,又下旨2萬兩以上者,予以正法;2萬兩以下的,酌情給予生路,免死發(fā)遣,遇到大赦,不得釋放,所生親子,也不準參加科舉考試和做官。舒玉龍、彭永和等24名案犯,因在甘肅蘇四十三叛亂當中,能夠派防本境要隘,督辦軍糧,盤獲奸細,經(jīng)朝廷核實,免去了死罪,發(fā)往黑龍江,充當苦差。閔鹓元、李元椿等56人,貪污傾冒在2萬兩以上被正法。值得一提的是,彭永和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擔任靖遠縣知縣期間,倡導捐資3900多兩,購買了當?shù)伛T姓人家的房子,創(chuàng)辦了敷文書院,發(fā)展教育事業(yè),也算在貪瀆之余,為當?shù)亟逃聵I(yè)發(fā)展,做了一件良善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