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礪明 徐澤源
摘? ?要:語文作為一門注重體驗感受的學科,往往在內(nèi)在邏輯的構(gòu)建上顯得有點乏力。從現(xiàn)實背景和內(nèi)在需求出發(fā),語文課堂教學應注重邏輯性,運用邏輯思維組織課堂,以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邏輯性
中圖分類號:G633.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1-0568(2019)22-0007-02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是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環(huán)節(jié)。要提升語文教學效果,精心做好課堂教學設計尤為重要。在探討具體策略之前,我們需要思考什么樣的課堂是“好”的,有效果的。
長期以來,我們喜歡談“人文性”、談“語文味”,喜歡在語文課堂上營造氛圍、激發(fā)情感,并稱之曰“濡養(yǎng)”。這種做法存在不少問題,一是讓語文的專業(yè)性變得模糊,如王曉春曾批評程少堂老師對于“語文味”的論述:“……提出‘語文味的口號,本身就是一種悲哀。中小學這么多學科,為什么別的學科沒有提出‘味的問題?您聽說過‘數(shù)學味‘物理味……這樣的口號嗎?我沒有聽說過。這是不是說明其他學科的教師水平低、科研意識差,提不出有深度的概念呢?恐怕不是這樣,愚以為合理的解釋恐怕是:人家不認為有此必要。也就是說,人家都清楚自己的專業(yè)是什么,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盵1]二是這樣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用模糊的、主觀的感受代替清晰的、理性的思考,跟著教師感受時煞有其事,自己獨立去閱讀分析時如在云霧中。
因此,語文課亟須加強邏輯性,在詩意翩然的同時具有清晰的脈絡與有效的思考。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學會思考與鑒賞,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形式邏輯是論證思想和表達思想的必要工具。”[2]掌握和運用邏輯知識可以讓我們更加精準、有條理地組織、表達我們的思想。具體到教學中,邏輯知識可以幫助教師理清教學重點與主要思路,用合乎思維特點、易于接受的方式去授課,也可以幫助學生抓住課堂上的核心要點,學會梳理信息并形成自己的知識框架。
教育部頒布的“核心素養(yǎng)”框架分為三大板塊、六小板塊,其中就包括“科學精神”,要求學生具備“理性思維、批判質(zhì)疑、勇于探究”等素養(yǎng)。而2017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對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闡述中更加清晰地表明了這一觀點:“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通過語言運用,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堆的發(fā)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chuàng)性等思維品質(zhì)的提升。”基于當前語文課堂教學現(xiàn)狀,語文課應該把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一方面,教師應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對學生進行邏輯思維訓練;另一方面,教師精心設計的課堂應該成為學生提升自身邏輯思維的典范。
課堂教學是綜合多種要素的復雜整體,在考慮如何加強語文課堂教學的邏輯性時,有多種切入角度。本文擬從課堂教學的程序展開。教學的程序是指依據(jù)教學目標設計的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組織形式。同一個教學目標可能有多個教學活動去實現(xiàn),而這些教學活動因排列順序的不同,又會生發(fā)出無限的可能性,語文課堂的魅力正在于此——不同于數(shù)理類學科,知識本身的邏輯性在一定程度上已經(jīng)限制了課堂的組織形式。真正優(yōu)秀的語文課,在善于變化的同時也應該包含一些不變的東西,那就是內(nèi)在的邏輯。
1. 知止而后能定——確定課堂的最終目標。我們思考課堂教學的邏輯,首先必須清楚一堂課最終的止點在何處。教學目標的確立,具體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認識水平以及文本個性特點,同時要認真思考國家課程目標、語文課程標準以及語文學科素養(yǎng)等頂層設計。
2. 辟蹊徑而至奇境——構(gòu)建課堂教學的邏輯脈絡。一堂語文課最終目標的確立,意味著這堂課內(nèi)的所有教學活動都有了最終的指向。在此基礎上,我們再去考慮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的優(yōu)化問題,也就是如何運用邏輯思維更好地組織這些活動。
比如講到小說,就圍繞“環(huán)境、情節(jié)、人物”三個要素去組織內(nèi)容;講到詩歌,就關注意象與情感,這樣課堂教學內(nèi)容就簡而精?;蚴瞧饰鑫谋镜牟煌S度,面對一個文本,探析它寫什么(內(nèi)容)、怎樣寫(手法)和為何寫(目的),或從文字(誦讀記憶)、文章(觀點、結(jié)構(gòu))、文學(情感、表達技巧)、文化(文化現(xiàn)象、主題)幾個維度去考量,在充實教學內(nèi)容的同時做到層次分明、邏輯連貫。但是,有邏輯性并不意味著死板和固定,巧妙運用邏輯思維會讓課堂更出彩。比如,演繹思維與歸納思維的轉(zhuǎn)換。歸納與演繹是邏輯思維的兩種方式,歸納就是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原理和規(guī)則來;演繹則是從一般到個別,從普遍性的原理推斷出個體的性質(zhì)。這兩種思維既是對立的,又是統(tǒng)一的,還可以互相轉(zhuǎn)化。在語文教學中,這兩種思維模式其實常有運用,比如從一篇篇小說中概括出小說的特點,這就是歸納思維;從詩歌的一般特性出發(fā)去分析某一首詩歌,這就是演繹思維。
在執(zhí)教“人教版”必修三《祝福》一課時,一般的設計都是從文本出發(fā),通過對祥林嫂之死的分析,得出最后的主題,即封建禮教對人的迫害,祥林嫂是那個時代農(nóng)村婦女的典型,魯鎮(zhèn)則是那個時代農(nóng)村的縮影,這是典型的歸納思維。在備課時,筆者嘗試轉(zhuǎn)換思路,反向去思考這個問題:
師:現(xiàn)在如果讓你寫一篇小說,展現(xiàn)應試教育對學生的迫害,你會怎么寫?(學生笑)
生1:我要寫一些被應試教育害得很慘的學生,通過他們來體現(xiàn)。
師:寫一些?寫多少比較合適呢?
生1(思考):寫一群,但是重點寫一個,突出典型。
師:好,通過一個典型去反映整個社會狀況。那具體怎么去寫呢?
(學生思考)
師:能不能寫一個本來就有毛病的學生呢?
生2:不行。那樣不能說明是應試教育害了他。
師:那你說應該怎么寫呢?
生2:應該先寫他好的一面,再寫他經(jīng)過應試教育后變得怎么不好。
師:想法真不錯。一個好好的學生,經(jīng)過應試教育的迫害,變得很糟糕,這就突出了應試教育制度的弊端。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文章有相似之處,是魯迅想通過祥林嫂這樣一位人物來反映當時農(nóng)村的黑暗,我們看看他是怎么寫的。
不同于常見的教學思路,這堂課先直接給出了文章的主題,讓學生用演繹思維去思考作者如何表達最終的主題,實際教學效果很好。
教師還要關注文本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執(zhí)教“人教版”必修一《別了不列顛尼亞》時,一般的設計都是介紹新聞的基本特征,然后在這篇報道中有針對性地去找相關信息。而筆者除了介紹必要的新聞知識,讓學生了解這篇報道作為新聞的一般性特征之外,還著重關注這篇報道的特殊性,讓學生思考問題“你覺得這篇報道里面哪些地方不太像一篇規(guī)范的新聞稿?”經(jīng)過討論,學生發(fā)現(xiàn)文中對幾次降旗的描寫以及“別了,不列顛尼亞”“最后時刻”“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等特別的表達方式,其中都埋藏著沉重的情感。由于國際友誼以及文體的原因,幾位記者心中的自豪感無法盡情宣泄,于是有了這樣一篇極為克制的新聞。該堂課讓學生真正看到這一文本的特殊性,而不是僅僅用“新聞”的定義去套用。
語文是詩意的學科,語文課堂是詩意發(fā)生的場域。作為語文教師,別讓詩意變成模糊混沌不知所云,我們應在課堂中多一點邏輯性。確立課堂教學的目標,設計邏輯清晰的課堂程序,嘗試運用邏輯思維設計精巧的課堂,讓語文課堂教學在靈動中多點精確,在感性中多點理性,讓學生在一次次邏輯清晰的課堂中真正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
[1] 王曉春.語文課如何是好[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0.
[2] 金岳霖.形式邏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