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陽惠民醫(yī)院(457000)齊麗娟
1.1 一般資料 2017年1月~2018年6月,選取我院76例腦梗塞患者為研究對象,以簡單隨機法分為常規(guī)組與研究組各38例。常規(guī)組38例,其中男性患者有20例,女性患者有18例;年齡30~75歲,平均年齡為(52.5±2.8)歲;病程1~6年,平均病程為(3.5±1.4)歲。研究組38例,其中男性患者有19例,女性患者有19例,年齡35~77歲,平均年齡為(56.1±3.2)歲;病程2~6年,平均病程為(4.5±13)歲。本次研究兩組患者極其家屬皆知情,且在疾病類型、年齡以及性別等資料方面之間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規(guī)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包括基本的用藥指導、健康宣教、生命體征監(jiān)測等,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偏癱肢體康復訓練,具體情況如下:①翻身訓練:由于腦梗塞偏癱患者的長期臥床養(yǎng)病,致使其很容易造成肢體肌肉的松弛與靜脈血流不暢通,醫(yī)護人員應至少每隔2小時對患者進行翻身訓練,保障患者臥位以及坐位姿勢的正確性[1]。②按摩訓練:保障每天對患者進行按摩,按摩的次數(shù)應保障在每天2次,每次30分鐘左右,以此來促進患者肢體血液的循環(huán),以及肌肉組織的放松。③患肢訓練:根據(jù)患者的病情,來為患者調整合適的體位,從臥位、坐位、站位這三個步驟對患者進行患肢訓練,該訓練應注意患者的疼痛忍耐力,以免引發(fā)患者其他并發(fā)癥[2]。④坐位訓練:待患者的肌力恢復到一定程度后,醫(yī)護人員可先訓練患者如何在床上坐起到其可以自行下地坐輪椅,該訓練的初始訓練時間應在5~10分鐘,待患者訓練效果提升后,可將訓練的時間延長到30~45分鐘。⑤站立訓練:醫(yī)護人員應讓患者家屬協(xié)助于其對患者進行站立訓練,在訓練過程中,若患者忍耐程度到達一定程度后,醫(yī)護人員應停止站立訓練,讓患者休息。⑥步行訓練:待患者在無人攙扶且可站立的情況下,對患者進行步行訓練,鼓勵患者緩慢行走,在此過程中醫(yī)護人員應陪伴在患者左右,以免其摔倒[3]。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的Barthel評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FMA評分(肢體運動能力評分);②觀察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包括滿意、一般、不滿意。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檢驗,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用(x ±s)表示;計數(shù)資料進行χ2檢驗,用n(%)表示,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附表 Barthel、FMA評分情況比較()
附表 Barthel、FMA評分情況比較()
組別 Barthel評分(分) FMA評分(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常規(guī)組(n=38) 47.18±9.16 50.08±10.88 54.25±24.79 68.01±23.22研究組(n=38) 46.65±7.98 62.68±9.98 54.21±25.01 84.23±22.12 t 0.2689 5.2608 0.0070 3.1178 P 0.7887 0.0000 0.9944 0.0026
2.1 Barthel、FMA評分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Barthel、FMA評分指標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組,P<0.05,見附表。
2.2 護理滿意度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89.47%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的71.05%,P<0.05。
引發(fā)腦梗塞患者偏癱的原因在于:由于腦梗塞患者本身的腦部血液較為黏稠,致使患者容易引發(fā)動脈粥樣硬化,對患者腦部的主動脈造成堵塞,從而導致患者腦部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到壓迫,使其失去原有功能與控制力,進而造成患者偏癱。近年來,腦梗塞偏癱患者的數(shù)量逐漸呈現(xiàn)了向上增長的趨勢,這給眾多患者的生活質量與身心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對腦梗塞偏癱患者給予簡單的治療是很難完全恢復患者的肢體功能,若在此基礎上實施偏癱肢體康復訓練可對腦梗塞患者偏癱的治療有極大的推動作用。據(jù)本次研究顯示,實施偏癱肢體康復訓練后,研究組患者Barthel、FMA評分指標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組,P<0.05,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的89.47%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的71.05%,P<0.05,說明偏癱肢體康復訓練可以促使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偏癱肢體康復訓練將有利于腦梗塞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且患者對該訓練的滿意度較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