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五三中心醫(yī)院(450007)段楓娟
作為一種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心臟疾病,急性心肌梗死能夠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較大創(chuàng)傷,本病多發(fā)于中老年群體,若病情進展至嚴重階段將會引發(fā)心肌梗死,增加患者死亡的風險[1]。相關資料中提及,心肌長時間缺血乃心肌梗死的一個重要病理機制,可使心臟受到嚴重損傷,從而引發(fā)心臟儲備功能降低的情況,并能導致心力衰竭[2]。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同時合并有心力衰竭的情況,將會顯著提高其死亡的風險,降低生存質量。對此,臨床需要加強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進行早期對癥治療以及護理干預的力度。本研究中,筆者將以84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接診于2016年3月~2018年2月)為對象,重點分析護理干預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中的應用價值,現(xiàn)作出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 84例經(jīng)臨床檢查確診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診斷標準[3]的病患,擇取自2016年3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病例。根據(jù)奇偶數(shù)字分組法將84例入選者隨機分成兩組: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2例。研究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在50~78歲的范圍之內,平均(63.15±6.28)歲。對照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在50~79歲的范圍之內,平均(63.49±6.17)歲。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入院時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不暢、胸痛與胸悶等癥狀?;颊叨己炗喆搜芯恐橥鈺?,臨床資料完整,獲得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時排除不能積極配合完成此次研究者。比較兩組的年齡和臨床表現(xiàn)等基線資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組采用護理干預措施,詳細如下:①囑咐患者靜心休養(yǎng),適當減少活動量,可在治療1周后根據(jù)病情的恢復情酌情增加活動量。嚴格限制探視人數(shù)和頻率,告訴探視人員切勿在病房中大聲喧嘩,切勿與患者談論能夠對患者造成刺激的事情,以免打擾患者休息,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按時指導患者更換最舒適的體位,需盡量選擇半臥位,促使回心血量降低,減少肌肉耗氧量,降低肺部張力,促進病情恢復。②與患者保持良好的溝通,充分了解患者心態(tài)變化,然后再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和接受能力等,采取一種最適的手段對患者的抑郁和緊張等不良心理進行干預。予以患者足夠的尊重、理解、體貼與同情,同時利用溫和的語言安慰、鼓勵患者,讓患者能夠獲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將本院同病種治療成功的典型案例簡單告訴患者,促使患者樹立起面對治療的信心,提高依從性。正確指導患者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緩解焦慮、不安等不良情緒,比如:與家人聊天、聆聽輕音樂、閱讀書籍雜志以及觀看電視節(jié)目等。③將急性心肌梗死的相關知識詳細告知患者,比如:臨床表現(xiàn)、危險因素、發(fā)病機制、治療方法、注意事項以及護理措施等,耐心為患者解疑答惑,幫助患者消除心中的疑慮,提高治療配合度。向患者發(fā)放健康宣傳冊,并指導其對宣傳冊中的內容進行有效的學習,讓患者能夠形成一種良好的自我保健意識。④及時對患者的疼痛情況進行評估,因疼痛的發(fā)生能夠加重患者心肌缺血的程度,使得心室梗塞明顯增大,從而增加了患者發(fā)生惡心嘔吐與心跳過速等并發(fā)癥的風險,所以,護士需要嚴格遵醫(yī)囑對患者施以鎮(zhèn)痛處理,比如:肌注杜冷丁等。密切觀察患者用藥后病情的緩解情況,了解患者有無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⑤教給患者合理排便的方法,以免患者因用力過度排便所致心率加快,進而增加了其心臟負荷,不利于病情的恢復。針對>3天未排便的患者,需嚴格遵醫(yī)囑對其施以開塞露治療。⑥向患者提供飲食指導,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和疾病治療的要求,為患者制定一份科學的膳食計劃。囑咐患者盡量食用低熱量且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禁食辛辣、生冷等具有刺激性的食物,可適當食用一些新鮮的蔬菜和水果。⑦嚴密監(jiān)測患者基礎生命體征變化,予以心電監(jiān)護,一旦發(fā)現(xiàn)患者有異常,立即通知相關醫(yī)師,并協(xié)助作處理。針對有急性肺水腫癥狀的病患,需予以高流量吸氧治療,控制氧流量為5~10L/min,若患者的病情比較輕,需予以低流量吸氧治療,控制氧流量為2~5L/min。若患者存在呼吸困難的癥狀,需立即對其進行面罩吸氧治療,控制純氧吸入時間<30min,并在2h后,予以重復吸入治療。
附表1 兩組抑郁和焦慮評分的對比分析表(分)
附表2 兩組護理滿率的對比分析表[n(%)]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措施,即:健康教育、病情觀察以及用藥指導等。
1.3 評價指標 統(tǒng)計兩組中護理糾紛的發(fā)生者例數(shù),并經(jīng)綜合分析后作出比較。根據(jù)抑郁自評量表以及焦慮自評量表的評分標準[4],對兩組干預前/后的抑郁和焦慮癥狀進行評價:分值越高,提示抑郁和焦慮癥狀越嚴重。利用本院自制的調查問卷評價兩組對護理效果的滿意情況,問卷得分在0~100分之間,不滿意≤60分,比較滿意61~90分,非常滿意91~100分。按照[(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例數(shù)×100%]公式計算兩組的護理滿意率。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的全部數(shù)據(jù)資料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研究,t用于檢驗計量資料,即(),χ2用于檢驗計數(shù)資料,即[n(%)],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護理糾紛發(fā)生率評價 研究組中0例發(fā)生護理糾紛,占總比例的0.0%;對照組中3例發(fā)生護理糾紛,占總比例的7.14%。和對照組作比較,研究組的護理糾紛發(fā)生率更低,組間差異顯著(X2=7.4043,P<0.05)。
2.2 抑郁和焦慮程度評價 干預前,研究組的抑郁和焦慮評分同對照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研究組的抑郁和焦慮評分明顯比對照組低,組間差異顯著(P<0.05)。如附表1。
2.3 護理滿意率評價 如附表2顯示,研究組的護理滿意率為97.62%,明顯比對照組的80.95%高,組間差異顯著(P<0.05)。
對于中老年群體來說,其比較容易罹患的一種疾病即為急性心肌梗死,當病情進展至嚴重階段時可引發(fā)心肌梗死的癥狀,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死亡的風險。相關資料中提及,心肌梗死的一個重要病理機制為心肌長時間缺血,使得心臟受損,影響了心臟的儲備功能,從而導致心力衰竭。因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具有非常高的死亡率,能夠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所以,臨床需要積極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來對本病患者進行干預。另一方面,患者受疾病、環(huán)境以及自身等因素的影響,比較容易產生焦慮和抑郁等不良情緒,使得其無法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的工作,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患者臨床治療的效果。所以,護士在開展日常的護理工作之時,需要加強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的力度,以盡可能的幫助患者減輕心理壓力,提高心態(tài)穩(wěn)定性,讓患者能夠以一種良好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從而有助于提高其治療依從性,確保診療工作能夠順利開展。
護理干預屬于是一種比較現(xiàn)代化的護理方式,能夠將患者作為整個護理工作的核心,站在患者的角度進行充分的思考,同時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向其提供全面且人性化的護理措施,讓患者能夠在住院治療期間得到全面、有效的護理,從而有助于促進其病情的恢復,提高預后效果,減少不良事件發(fā)生風險,降低死亡率[5]。大量研究表明,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中積極采用護理干預措施,有助于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增強自信心,提高治療配合度,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臨床病癥控制的效果,并能顯著減少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風險,改善預后[6]。并且,與常規(guī)護理模式相比,護理干預在臨床上的應用優(yōu)勢更加明顯,比如:能有效提升患者的臨床療效,促進相關癥狀緩解,縮短住院治療時間,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幾率,緩解焦慮等不良心理,減少護理糾紛發(fā)生風險[7]。此研究結果表明,42例研究組患者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護理干預之后,抑郁和焦慮評分明顯比對照組低,組間差異顯著(P<0.05);研究組的護理滿意率明顯比對照組高,組間差異顯著(P<0.05);研究組的護理糾紛發(fā)生率明顯比對照組低,組間差異顯著(P<0.05)。提示,護理干預對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提高臨床護理質量以及減少護理糾紛發(fā)生風險具有十分顯著的作用。
綜上所述,選擇護理干預措施,并將之積極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中,可取得比常規(guī)護理更顯著的成效,不僅有助于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同時還能起到提高護理滿意率以及降低護理糾紛發(fā)生率的作用,利于護患間良好關系的維持,建議推廣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