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許昌醫(yī)院(461000)王曉靜
1.1 一般資料 以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慢性牙髓炎35例35顆患牙作為觀察組,再將同期收治的慢性根尖周炎35例35顆患牙作為對照組,兩組的治療方式相同。觀察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17~65歲,平均(34.65±2.76)歲,前磨牙8顆、前牙14顆、磨牙13顆。對照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18~63歲,平均(34.58±2.81)歲,前磨牙8顆、前牙15顆、磨牙12顆。兩組的一般資料沒有顯著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①術前準備工作。所有患者在術前均進行X線片檢查,明確患者所需要的根管數(shù)目、彎曲度、形態(tài)、根尖是否出現(xiàn)病變與病變程度、范圍等,觀察根管內(nèi)是否出現(xiàn)鈣化、牙周組織的存在狀況,結合檢查結果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準備手術材料,包括生理鹽水、0.9%過氧化鈉與樟腦合劑、3%雙氧水、過氧化鋅糊劑、根管填充糊劑、手用系列擴挫針、牙膠尖等。②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采取一次法根管治療方式:打開牙髓并將髓腔清洗干凈,清洗時使用3%的雙氧水與醫(yī)用生理鹽水清洗,待牙髓拔出后,再用0.9%的過氧化鈉清洗根管,等到根管干燥后,將其放入樟腦合劑中,放置半小時作用,使用自動根管治療設備進行一次性根管填充。術后,兩組患者均使用抗生素治療3~5d。一周后觀察兩組的治療效果,隨訪1年,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
1.3 療效評價方法 根據(jù)牙體牙髓病學療效標準對兩組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主要的評價指標為患者的疼痛程度。無痛,臨床癥狀消失,不存在不適感;輕度疼痛,采取扣、捫、咬診時存在輕微的不適,或其評價為(+);中度疼痛:扣、捫、咬診時存在明顯的不適,或其評價為(++);重度疼痛,臨床疼痛感沒有得到改變,或叩、捫、咬診(+++)。將無痛歸為治療有效,其他為治療無效。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23.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差異,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后1周的治療有效率沒有明顯差異(P>0.05);治療1年后,觀察組治療有效率85.71%,明顯高于對照組48.57%,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醫(yī)院口腔科收治的患者中,根尖周炎與牙髓炎患者十分常見,若不能及時對患牙進行治療,保證患牙的完好與牙列的完整,將會對患者的咀嚼功能造成很大影響[1]。根管治療手術時臨床治療的常用方式,一次性根管治療是一種新型的根管治療方式,其通過一次性做好根管準備、消毒、填充,充分減少了患者的就診次數(shù),也降低了多次就診而給患牙帶來的傷害,感染率得到顯著降低,療程也明顯縮短。術后疼痛是根管治療術常見的并發(fā)癥,導致術后疼痛的因素較多,主要有根管預備不充分、牙髓或根管內(nèi)有留置細菌、少量的根管內(nèi)容物穿出根尖孔,從而刺激到根尖周組織[2]。
附表 兩組的治療效果比較
慢性牙髓炎與慢性根尖周炎的治療中,采取一次閥根管治療方式,將整個治療流程一次性全部完成,減少了患者多次就診而帶來的根尖周組織刺激,有效降低了患者術后的疼程度、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以及感染風險,縮短治療時間,就醫(yī)質(zhì)量具有較高的保障。
本研究結果得出,觀察組治療后1周與治療后1年的治療有效率分別為88.57%、85.71%,對照組80.00%、48.57%,治療1周后的治療有效率不具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1年的有效率具有顯著差異(P<0.05)。由此看出,一次法根管對慢性牙髓炎與慢性根尖周炎均具有較好的短期治療效果,但是,其對慢性根尖周炎的治療中,遠期治療有效率均明顯低于慢性牙髓炎,說明慢性牙髓炎更適用一次根管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