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利娟,徐向上,繆永勝,鄒永祥
(四川省自貢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四川 自貢 643000)
辣椒為茄科辣椒屬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于中南美洲[1],是四川省重要的經濟作物,2017年全省種植面積超過8.7萬hm2[2]。自貢位于四川南部,屬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年均氣溫17.8℃,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032~1041mm,土壤以紫色土為主,質地疏松,肥沃,適宜蔬菜種植。辣椒是全市主栽蔬菜品種之一,以春夏季種植為主,一般上市時間在5~8月,秋冬季種植極少,品種單一、混雜,種性退化,產品品質變劣,栽培技術簡單、粗放、不規(guī)范,種植效益低。為滿足人們對蔬菜的品質及周年均衡供應的需求,利用好本地自然資源,增種或改種一季蔬菜,增加農民經濟效益,減少病蟲害的滋生、蔓延,克服連作障礙,自貢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對5個條椒新品種進行了比較試驗,并開展了播期、種植密度、病害防治技術試驗研究。
1.1.1 新品種比較試驗 條椒王、辣脆長豐、青峰、錦辣長勝4個品種和豐收9號對照。
1.1.2 播期試驗 辣脆長豐。
1.1.3 密度試驗 辣脆長豐。
1.1.4 疫病化學防治試驗 易感病的豐收9號。
試驗地選在自貢市主要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貢井區(qū)龍?zhí)舵?zhèn)苗山村和榮縣鼎新鎮(zhèn)紅勝村,紫色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疏松肥沃。
1.3.1 新品種比較試驗 5個品種隨機區(qū)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10m2,共15個小區(qū),種植密度50cm×43cm、單株,每小區(qū)定植46株。播種時間2018年7月10日,移栽時間8月14日,黑色地膜覆蓋栽培,前茬作物黃瓜。
1.3.2 播期試驗 設6月28日、7月5日、7月12日、7月19日、7月26日5個播期處理隨機區(qū)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10m2,共15個小區(qū)。每667m2均勻施用腐熟有機肥1000kg,整地作廂,種植行間的溝內撒施復合肥50kg做基肥,隨后澆水覆土,黑色地膜覆蓋,深溝高廂栽植兩行。
1.3.3 密度試驗 設2400株/667m2、2900株/667m2、3400株/667m2、3900株/667m24個處理隨機區(qū)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10m2,共12個小區(qū)。播種時間2018年7月12日,遮陽網育苗,8月14日移栽,地膜覆蓋。每667m2均勻施用腐熟有機肥1000kg,整地作廂,種植行間的溝內撒施復合肥50kg做基肥。
1.3.4 疫病化學防治試驗 設80g/667m280%大生M-45WP、120g/667m280%大生M-45WP、160g/667m280%大生M-45WP、80g/667m2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清水為對照5個處理隨機區(qū)組排列,4次重復,小區(qū)面積24m2,共20個小區(qū)。秋延后條椒栽培的主要病害是疫病,因此重點進行辣椒疫病的防治技術研究。
新品種比較試驗,在生長期間測量5個條椒品種的收獲期、株高、果長等農藝想性狀,田間收獲時分小區(qū)采收記產[3-4]。播期試驗和密度試驗,田間收獲時分小區(qū)采收記產[5-6]。疫病化學防治試驗,測量用藥前和用藥后15d的病情指數,計算防治效果(防治效果(%)=[1-CK0×Pt1/CK1×Pt0]×100,式中的CK0、CK1分別為清水對照區(qū)施藥前病情指數、施藥后病情指數;Pt0、Pt1分別為藥劑處理區(qū)施藥前的病情指數、施藥后的病情指數)[7]。對試驗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并進行差異顯著性測驗。
由表1可以看出,4個新品種田間長勢強,均強于對照,且辣度適中。在株高、果長、果橫徑、單果重方面,4個新品種表現均優(yōu)于對照,其中錦辣長勝表現最優(yōu),其次是辣脆長豐。在產量方面,辣脆長豐最高,3461.7kg/667m2,較對照增產49.1%,差異極顯著;錦辣長勝次之,3275.0kg/667m2,較對照增產41.1%,差異極顯著;青峰位于第三,2841.4kg/667m2,較對照增產22.4%,差異極顯著;條椒王最低,2674.7kg/667m2,較對照增產22.4%,差異極顯著。經方差分析辣脆長豐與錦辣長勝產量差異不顯著;青峰與條椒王產量差異不顯著。
由表2可以看出,播期7月12日產量最高,3661.8kg/667m2;7月5日位于第二,3608.5kg/667m2;7月19日位于第三,3515.1kg/667m2;6月28日位于第四3501.8kg/667m2;7月26日位于第五3455.1kg/667m2。經方差分析播期6月28日、7月5日、7月12日、7月19日相互之間產量差異均不顯著;播期6月28日、7月19日與7月26日之間產量差異顯著;7月5日、7月12日與7月26日之間產量差異極顯著。
表1 條椒新品種農藝性狀與產量
注:1.同列數字后大寫字母不同表示差異極顯著(P≦0.01),小寫字母不同表示差異顯著(P≦0.05)。
表2 播期試驗產量
注:1.同列數字后大寫字母不同表示差異極顯著(P≦0.01),小寫字母不同表示差異顯著(P≦0.05)。
表3 密度試驗產量
注:1.同列數字后大寫字母不同表示差異極顯著(P≦0.01),小寫字母不同表示差異顯著(P≦0.05)。
由表3可以看出,密度2900株∕667m2產量最高,3481.7kg/667m2;3400株/667m2位于第二,3395.0kg/667m2;2400株/667m2位于第三,3308.3kg/667m2;3900株/667m2最低,3174.9kg/667m2。經方差分析密度2400株∕667m2與2900株∕667m2、3400株/667m2、3900株/667m2差異極顯著;2900株∕667m2與3400株/667m2差異不顯著,與3900株/667m2差異極顯著;3400株/667m2與3900株/667m2差異極顯著。
由表4可以看出,4個處理的均防效均表現良好,其中大生120g/667m2均防效田間試驗表現最優(yōu),為78.87%,與大生160g/667m2、76.27%和殺毒礬80g/667m2、76.13%均防效無明顯差異,大生80g/667m2均防效田間試驗表現最差,為72.77%。
表4 疫病化學防治病情指數與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