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士州
地球繞著太陽公轉(zhuǎn),使陽光的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徘徊。這樣,各地就產(chǎn)生了四季的變化。
白天長,夜晚短,天氣炎熱,這是夏天的特點。根據(jù)季節(jié)劃分標準,當月平均氣溫高于22℃時,才叫夏季。每年夏至,是北半球白天最長的一天。這天,我國地處長江流域的南京和上海,白天長達14個小時,首都北京有15個小時。越往北,白天也越長,俄羅斯的列寧格勒,白天有18個小時以上……
在北極,從春分到秋分一直在太陽的照耀下,也叫“不夜天”。太陽只在地平線附近打轉(zhuǎn),就是中午,氣溫也達不到23℃。這里的陽光傳到地面的熱量實在微不足道,而且還被白皚皚的冰雪反射掉不少,連7月的夏天,氣溫也常在O℃上下,所以在這里沒有真正的夏天。
離北極不遠的一些北冰洋島嶼上,永晝有三個月之長。這時,草木迅速地生長起來,在冰雪融化成的沼澤里也長滿了苔蘚,低空飛舞的蚊子成了鳥兒的美味佳肴,候鳥喜歡到此棲息。
打開地圖,可以看到在南北回歸線之間有一大片區(qū)域,那里常年都是夏天。在赤道地區(qū),每當春分和秋分的正午,太陽直射在頭頂,照理這里應該是地球上最熱的地方了。但是,因為赤道周圍大部分是海洋,太陽輻射的熱量大多被海水吸收和擴散,加上赤道附近水汽充足,對流旺盛,每天都下熱帶對流雨,使得那里的氣溫通常保持在28℃左右,很少會超過35℃。所以,那里盡管常年是夏天,但氣溫卻還沒有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夏天熱。
我國的重慶、武漢和南京,雖有“三大火爐”之稱,但全國最熱的地方卻是新疆的吐魯番盆地,在那里每年有三個月的時間氣溫在40℃以上,2017年還曾出現(xiàn)49℃的高溫。有些地方,地面的溫度有82℃,在沙灘上熱得能烤熟雞蛋了。
吐魯番盆地為什么會這么熱呢?原來盆地的四周是高山,中間又是我國最低的地方,比海平面還低154米,形狀猶如一個大蒸籠。那里的白天長達15個小時,地面的沙土在烈日下接受了大量的熱量,熱量又受四周高山的阻擋,無法擴散到盆地外面去。盆地內(nèi)沒有河流,很少下雨,離海洋又遠。蒸發(fā)的水分得不到補充,便形成了又干又熱的“焚風”。而且盆地中部有一條紅色砂巖構(gòu)成的、近100千米長的克孜勒塔格(紅山),在盛夏的烈日下,紅光閃閃,就像《西游記》里描寫的“火焰山”,難怪人們稱吐魯番盆地為“火洲”了。
吐魯番盆地的高溫氣候,對棉花和瓜果的生長十分有利,當?shù)氐拈L絨棉和無核葡萄都是名聞中外的特產(chǎn)。
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也是著名的“火爐”,曾出現(xiàn)過720C的高溫紀錄。那里一片茫茫的沙丘,十分容易受熱,熱量又難散發(fā)。只要太陽一曬,溫度就很快升高。有些地方甚至30年沒有下過雨,即使天空中形成了雨滴,一到低空,立即被高溫汽化。因此,干燥和高溫是那里的特點。
非洲馬里人過夏天跟我們過寒冬一樣,家家戶戶都關門閉窗。這不是因為太冷,而是太熱的緣故。那里的自來水是熱的,連桌椅也熱得燙手。也許你會想:馬里人一定熱得汗流浹背了。恰恰相反,那里的人不會流汗,因為汗一出來就被蒸發(fā)掉了。
我國甘肅敦煌,位于古代“絲綢之路”上,地處沙漠邊緣。那里的夏季晝夜溫差可達40℃左右。午后酷熱,氣溫高達40℃,夜里又會降到冰點。一日之內(nèi),兼?zhèn)渌募镜臏囟?,真是一個“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地方。這也是沙漠地區(qū)夏季的一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