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慧 朱恒
摘 要:從上世紀 90 年代以來,隨著電視的普及,我國誕生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科普類電視節(jié)目,如《科技博覽》、《走進科學》、《人與自然》等,2001 年 CCTV-10 央視科教頻道開播, 以及各個地方教育臺的誕生,更是體現了政府對于科普類電視節(jié)目的重視程度。但是我國的科普類電視節(jié)目幾乎一律以物理學、化學、地理學等自然科學為主,鮮有經濟類科普電視節(jié)目出現。本文在目前我國國民素質和電視科普業(yè)發(fā)展現狀的基礎上對經濟類科普電視節(jié)目的必要性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的發(fā)展建議。
關鍵詞:經濟;科普;電視節(jié)目;
一、我國人民經濟素質情況
我國從建國以來非常注重經濟發(fā)展,從 1953 年到現在,中國已經開始了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雖然在國民經濟發(fā)展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在國民普遍經濟素質上,仍然處在比較低下水平。從以下三個方面可以得到體現:
1.1 P2P 理財騙局火爆
從 2012 年起,P2P 理財突然開始席卷中國,僅用三年時間就成為全世界最大的 P2P 市場,但隨著大批的 P2P 平臺或被查封、或老板跑路,剩下的只有血本無歸的普通老百姓。數以百萬計的“韭菜”被割的背后,有相當一部分是由于政府監(jiān)管空白的問題,也有一部分是國民經濟素質低下的原因。以 2015 年為例,當時市場上的P2P 理財平臺給出的投資年利率普遍在 25%以上,而同期 3 年期國債票面年利率僅為 4.67%~4.92%,風險可想而知,但大批民眾被 P2P 理財產品的光環(huán)和包裝給洗腦后,對其“無風險投資”的口號深信不疑。在這里可以看出我國老百姓對于風險識別與計算的知識儲備相當匱乏,對騙子打出的“國企持股”、“國有銀行保障”等旗號缺少基本的判斷力,導致了最終受到經濟損失。
1.2虛假廣告盛行
2017 年劉洪斌(也作“濱”),被揭露從 2014 年前先后以 9—10 個身份活躍在多個地方衛(wèi)視上,一個走遍全國的老太太,變的是各種醫(yī)生、教授、專家的名號和號稱包治咳嗽、糖尿病、痛風、活骨、祛斑、心腦血管、失眠等疾病的專利產品,不變的是通過電視臺大肆推銷各種假藥的行為。這種再明顯不過的虛假廣告在各大衛(wèi)視橫行無忌的原因不僅是電視臺的嚴重失職,還有大部分原因在于一部分老百姓被虛假廣告節(jié)目忽悠,選擇了相信電視上的假醫(yī)生和假藥物。由于老百姓們對騙子打出的各種虛假名號和專利缺少基本的判斷力,不僅給自己造成了經濟損失,甚至還耽誤了治病的時機。在網絡普及后的今天,通過微信、微博、微視頻等社交工具進行“割韭菜”的人越來越多,交“智商稅”的老百姓也越來越多。
1.3法律相關常識匱乏
央視《今日說法》欄目中有許多民事案件均涉及到物權法、合同法等涉及經濟法相關內容,這些案件只是法院處理的經濟案件中的一小部分。實際上,在我國,作為處理經濟糾紛主力軍的全國 255 個仲裁委員會的 6 萬多名工作人員,自 1994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
法頒布施行以來,全國仲裁機構累計處理各類民商事案件 260 余萬件,標的額 4 萬多億元①。從我國對于經濟類糾紛數量之多,涉及金額之大,可見國民對經濟類常識的匱乏。截止到2019 年,我國約有注冊會計師 25.6 萬人②,稅務師 17 萬人③,律師 42.3 萬人④(以上合計時有重復),加上我國各機關部委、研究院和高校、企事業(yè)單位中經濟管理類專家、教授、講師、資深從業(yè)人員,這些能全面熟悉經濟法的專業(yè)人士合計僅有不到 100 萬人,占中國 14億人口的比例僅為 0.07%,即使再加上會計和經濟類相關職稱獲得者,該比例依然極低。
二、從我國電視科普業(yè)的現狀看經濟類科普節(jié)目問題
2.1我國電視科普業(yè)的現狀
盡管近年來受到互聯網的強烈沖擊,但是電視在大眾媒介中的強勢地位一直得以保持, 截至 2016 年,我國電視節(jié)目綜合人口覆蓋率達 98.9%,各地開設的專門的科教頻道 21 個,
其中國家級 1 個,省級 10 個,市級 10 個;其中,央視科教頻道收視率為 0.136%,市場份額為 1.124%。此外,央視少兒、軍事農業(yè)頻道也都有較多科技科普類欄目⑤。雖然我國電視科教欄目發(fā)展一直較為穩(wěn)定,但是尚未有較大的突破,即使江蘇衛(wèi)視的《最強大腦》火爆一時,也是更側重于娛樂性。除此外,中央和各地方臺也比較傾向于播放健康養(yǎng)生類節(jié)目,如在國內市場份額較大的《養(yǎng)生堂》和《健康之路》等,專門介紹自然科學的原創(chuàng)欄目較少, 而專門介紹社會科學的原創(chuàng)欄目就更為罕見。
2.2我國電視科普業(yè)的問題
政府對電視科普節(jié)目關注度較小。盡管科技部、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對科普的配套政策是比較完整的,也是非常鼓勵和扶持的,但是對于電視科普節(jié)目的制作的相關政策嚴重缺乏,尤其是缺少相關的鼓勵手段。目前我們僅能在國家科技進步獎榜單上找到一些科普片,這在電視科普力度方面還遠遠不夠。
電視科普節(jié)目的制作難度較大。雖然,我國優(yōu)秀的原創(chuàng)科普影視作品和綜藝節(jié)目不斷涌現,但一直都未出現一檔“爆款”的超級作品,究其原因就是科學類影視和綜藝節(jié)目制作難度大,要把龐大的知識量融合,在有限的時間內通俗地表達出來,讓觀眾的目光不僅停留在驚奇的現象上,也關注起現象背后的理論解釋,這無疑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任務。
2.3經濟類科普節(jié)目的問題
首先,經濟類科普也存在政府的關注度較小的問題。雖然早在 1987 年 CCTV-2 央視財經頻道就已經開播,但是 32 年以來節(jié)目普遍以新聞資訊和社評為主,目前央視財經頻道常播節(jié)目包括財經播報類節(jié)目 4 個,深度報道類節(jié)目 7 個,訪談類節(jié)目 2 個,生活服務、互動類節(jié)目 7 個⑥,均無涉及到純科普和深度學習政策的干貨,這就導致了觀眾在觀看完節(jié)目后只能看到現象,而看不清本質,而除去央視財經頻道外其他地方臺(鳳凰衛(wèi)視除外)更是極少出現除了證券外的經濟類專門節(jié)目。
其次,經濟類科普也存在制作難度大的問題??茖W普遍都是枯燥乏味的,自然科學例如物理、化學、自動化、工程等學科往往還能通過各種實驗來獲得一些能吸引觀眾眼球的“爆點”,而在社會科學上則難以達到此效果。盡管郎咸平可以用一種風趣幽默的風格將枯燥的財經類節(jié)目通俗化和娛樂化,從而吸引到人們的目光,可即使是郎咸平和他的嘉賓也只能在普通的新聞資訊播報的基礎上加上一些個人的解釋和見解,并無法深刻的揭發(fā)各種經濟事件的本質所在。
三、對我國經濟科普類電視節(jié)目的思考
3.1經濟科普類電視節(jié)目的必要性
自 2001 年中國加入 WTO 以來,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期間國民的經濟素質是有所提高的,可和發(fā)達國家國民相比仍然處于較低水平,這就導致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后,經濟結構的轉型和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調整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顯著改善的同時,也帶來了各種形形色色的社會問題,其中主要就是經濟相關的問題。若要以專業(yè)報刊雜志甚至書本專著來進行專業(yè)的經濟學普及,這顯然是不太可能的,而通過互聯網媒體雖然相比紙媒更為有效,但受眾依然比較有限,在這種情況下,電視作為強勢并且權威的大眾媒介來講,向全國社會公眾普及相關知識,解決一些疑問,理應責無旁貸,這也是電視公益性的一個最好的體現。
3.2經濟科普類電視節(jié)目的標準
開展科學技術普及(以下稱科普),應當采取公眾易于理解、接受、參與的方式⑦。因此經濟科普類電視節(jié)目除了需要有普通科普的科學性、群眾性、社會性和經常性外還必須滿足以下幾個標準:
必須要抓住觀眾的目光。盡管無法和自然科學一樣通過有“爆點”的實驗來吸引觀眾, 但是社會科學有無數的現實案例可以用來展示,從發(fā)生在人們身邊數以百萬計的真實案例中找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尤其是一些具有“懸疑”因素的案例,無疑能對吸引到一批忠實的固定觀眾起到很好的幫助。
必須要與生活有直接關聯。節(jié)目應當有“接地氣”的特質,減少“大而空”的內容,盡可能貼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緊貼老百姓的錢包,無論是在風險控制,或者是防騙, 或者是普法方面,要讓老百姓看完節(jié)目后能避免損失、有所收獲,由此才能把科普節(jié)目的效果實實在在地形成對老百姓的一種實惠,起到科普的公益性。
必須具有“趣味普法性”。我們需要在節(jié)目中盡量明確地將法律法規(guī)條文展示出來,可是經濟法和稅法的條文均較為枯燥和生硬,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歌曲、故事新編、游戲等方法將其加以趣味化包裝后表達出來,以便于觀眾接受和消化,并且形成較深的記憶,甚至能產生到活學活用的效用。
必須具有連貫性。經濟科普類電視節(jié)目一定要作為定期的常播節(jié)目播出,而不能通過每 年一次的專題或者綜藝的形式來播出,這是因為我國的經濟法和稅法都具有經常修訂的特點, 這種頻繁的變化尤其是關鍵的重大核心變化,需要第一時間通過節(jié)目讓觀眾了解,所以要保 證節(jié)目戰(zhàn)斗在普法一線,永不過時。
3.3經濟科普類電視節(jié)目的挑戰(zhàn)
需要制作出滿足上述標準的經濟科普類電視節(jié)目,首先就是電視臺的意愿問題,電視臺為什么不愿意做科普節(jié)目?原因恐怕有二,一是制作方覺得科普節(jié)目制作難度大,二是擔心收視率不高。畢竟科普類節(jié)目需要科學實驗的支持、科學裝置的測試、科學原理的解釋,拍攝上有難度。在以娛樂為主流的綜藝環(huán)境下,做一檔科普節(jié)目最后的結果很可能會“費力不討好”⑧。其次是人才的問題,制作經濟科普類電視節(jié)目不僅需要廣播電視制作人才和財經類專業(yè)人才的“有機結合”,甚至需要兩者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從目前我國的電視節(jié)目人才市場上看,這類復合型人才可謂是極度稀缺。最后就是科學性的保障問題,科普必須要有科學做保障,科學體現在:電視節(jié)目如何通俗地體現有關知識,使得各種不同文化程度的觀眾均能接受,這是極其困難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林群曾站在科學家的角度,揭示過科普的尷尬: “一些科學家不善于把復雜深奧的科學問題通俗化、簡單化,無法吸引廣大群眾,更別說讓公眾理解掌握了,慢慢地,公眾對于科學的熱情也就減少了。”⑨
尾言
我國目前急需有一檔標桿性的經濟科普類電視節(jié)目,筆者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遺憾的是,由于自身并不具備多學科復合人才的特質,也由于自身學識較低、實踐經驗較少、理論功底不足,缺乏更加嚴謹且有深度的研究,因此本文無論在全面性還是深入性方面都遠遠不夠,僅僅停留在表面進行了一些主觀論斷。但是筆者希望此文可以引起更多的人來關注國民經濟素質的問題,研究經濟科普節(jié)目制作這個領域,為我國新時代經濟發(fā)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李萬祥.《全國仲裁機構累計處理糾紛案件 260 萬余件,標的額逾 4 萬億元》.經濟日報.2019-04-03
[2]《中注協(xié)會員人數達到 25.6 萬人》.中國注冊會計師協(xié)會網站要聞.2019-04-24
[3]《涉稅服務發(fā)展空間巨大,17 萬人取得稅務師職業(yè)資格證書》.經濟日報.2019-04-22
[4]《2018 年度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統(tǒng)計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2019-03-07
[5]王康友,鄭念,王麗慧.《我國科普產業(yè)發(fā)展現狀研究》.科普研究.2018-03 [6]CCTV-2.百度百科
[7]《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第一章第二條
[8]鄭娜.《為這樣的科普節(jié)目叫好》.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07-13
[9]張叢博.《科普綜藝節(jié)目怎樣尋找“未來”?》.大河網-大河報.2017-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