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蕊 岑詠芳
法蘭西學院漢學研究所(Institut des Hautes Etudes Chinoises du Collège de France, 簡 稱: 巴黎漢學研究所)的前身是創(chuàng)立于1920年的巴黎中國學院(Institut des Hautes Etudes Chinoises de Paris)。1968年,法國大學進行大規(guī)模調(diào)整,漢學研究所同日本學研究所、印度文明研究所一同被置于法蘭西學院的監(jiān)管下,合稱“法蘭西學院遠東研究所”。作為歐洲重要的漢籍藏書中心,目前巴黎漢學研究所圖書館共藏中文書籍約10余萬種,30多萬冊,漢籍藏書量在整個歐洲名列前茅。
1919年,北洋政府與法國政府協(xié)商創(chuàng)辦巴黎中國學院時擬訂:中國將一整套《四庫全書》原抄本或副本運送至巴黎,并提供相應的翻譯人員;法國則負責建立一所隸屬于法蘭西研究院(Institut de France)的專門圖書館,另外提供一批學者從事整理和研究工作。①鄭鶴聲:《影印四庫全書之經(jīng)過》,《圖書評論》1933年第2卷第2期,第67—105頁。易言之,巴黎漢學研究所圖書館的設(shè)立,最初是為了收藏《四庫全書》。盡管《四庫全書》最終未能落戶巴黎,而漢學研究所圖書館卻建立并逐步擴充。
早期漢學研究所館藏漢籍主要有四種來源:一是20世紀初在法國書店購得,由傳教士于17—18世紀間陸續(xù)從中國帶回歐洲的書籍;二是在伯希和執(zhí)掌巴黎中國學院時期(1927—1945),②1927年,伯希和被任命為中國學院董事會成員、研究指導委員會成員,在學院的教學、行政等工作中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并在1941—1945年間擔任巴黎中國學院行政院長一職。利用法國政府所獲的“庚子賠款”部分資金直接或間接從中國購得;③1926年,法國外交部撥給巴黎中國學院總計1萬美金的庚款補助。巴黎中國學院董事會委托國立東方語言學校圖書館員李鄴(Colette Renié)女士,利用部分經(jīng)費前往北京為中國學院采購圖書32箱。三是1953年北京中法漢學研究所(Centre Franco-Chinois d’Etudes Sinologiques)關(guān)閉后運回巴黎的部分館藏;④北京中法漢學研究所關(guān)閉后運回巴黎的書籍主要為普通古籍、近現(xiàn)代圖書和期刊等。古籍善本、拓片等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四是來自捐贈或轉(zhuǎn)讓,例如1930年中國駐法公使高魯代表華人捐贈了約4 112卷圖書,其中包含一整套《四部叢刊》;又如1935—1936年,漢學研究所購入法國著名東方學家古恒(Maurice Courant,1865—1935)的部分私人藏書。
可以說,1927年至1953年的十余年,是漢學研究所圖書館發(fā)展的黃金階段,不僅藏書量得到了迅速增長,絕大多數(shù)古籍善本也是在這一時期入駐館藏的。究其因由,一方面得益于中法教育基金委員會(Commission Mixte des Oeuvres Franco-Chinoises d’Education)的固定資助,①詳情參見葛夫平:《中法文化教育合作事業(yè)研究(1912—1949)》,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第274—280、295頁。另一方面與身為中國學院董事會成員的伯希和關(guān)系密切。②1927年2月5日,巴黎中國學院董事會在陸軍部召開會議,最終任命伯希和、布洼葉(Paul Boyer,1864—1949)為中國學院董事會成員,葛蘭言(Marcel Granet,1884—1940)擔任巴黎中國學院行政院長,伯希和、葛蘭言、馬伯樂(Henri Maspéro,1883—1945)、微席葉(Arnold Vissière,1858—1930)、布洼葉、費諾(Louis Finot,1864—1935)、勒盧瓦(Louis Laloy,1874—1944)七人組成研究指導委員會。
伯希和,法國著名漢學家,在敦煌學、歷史學、語言學、宗教學等領(lǐng)域成就卓著。1906—1908年,他率領(lǐng)西域探險隊從敦煌劫取6 000余件敦煌遺書,正式開創(chuàng)了敦煌學,從此聲名大噪,是繼其導師沙畹(Emmanuel-édouard Chavannes,1865—1918)后舉世公認的漢學泰斗,被傅斯年奉作漢學界之祭酒。
伯希和在巴黎中國學院創(chuàng)建之初,就以極大的熱情參與學院的各項籌備工作,積極推動中國政府向法國提供《四庫全書》等事宜。尤其是在圖書館的建設(shè)過程中,伯氏更扮演著至關(guān)重要的角色。從1926年至1938年的十多年里,中國學院購置圖書的決策建議基本都由伯希和參與制訂,當中多半更由其親自選購。例如,1928—1929年,在伯希和的建議下,學院利用4萬法郎的經(jīng)費購買了一套完整的《通報》(T’oung pao)、《地理學會游記匯編》(Le Recueil de Voyages de la Société de Géographie)、馮秉正(Joseph de Mailla,1667—1748)神甫翻譯的《中國通史》(HistoireGénérale de la Chine)、沙畹翻譯的《史記》(Les Mémoires Historiques de Se-Ma-Ts’ien)、《法蘭西遠東學院學報》(Bulletin de l’école fran?aise d’Extrême-Orient)、考狄(Henri Cordier,1849—1925)的《漢學書目》(Bibliotheca Sinica)等參考書及叢書。又如,1932年,伯希和利用中法教育基金委員會撥給中國學院的部分資助前往北平為中國學院圖書館添置新書。1933—1935年間,伯氏旅居中國,期間也為圖書館購入為數(shù)不少的中國古代和近代書籍。③魏丕信撰,岑詠芳譯:《法蘭西學院漢學研究所藏漢籍善本書目提要·序言》,田濤主編《法蘭西學院漢學研究所藏漢籍善本書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3—4頁;葛夫平:《巴黎中國學院述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2002年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425—444頁;葛夫平:《中法文化教育合作事業(yè)研究(1912—1949)》,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第294—300頁。以上諸文均對此進行了詳細介紹。
筆者在法蘭西學院漢學研究所訪學期間,查閱了圖書館購置圖書的相關(guān)檔案。值得注意的是,伯希和于1933年利用中法教育基金委員會的資助,前往北平購買圖書的票據(jù)清單保存完整,④Archives de la Bibliothèque de IHEC: No.19.共計230份。這些單據(jù)源自不同的書店,全部用毛筆書寫,記錄了書名、函冊、價格等信息,并加蓋書店印章,貼有稅票。筆者通過整理這部分購書檔案,嘗試藉此探究伯希和的文獻觀念和學術(shù)眼光以及當時法國漢學的發(fā)展。
1932年,伯希和經(jīng)香港、上海,抵達北平。⑤在北平期間,伯氏除了為巴黎中國學院選購圖書,還調(diào)查中國古跡和美術(shù)作品,參觀燕京大學、輔仁大學等著名學術(shù)機構(gòu),并且受到了法國公使館、《北平晨報》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及北平學者名流等的熱烈歡迎,參加各種公私宴會。參見桑兵:《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78—182頁。根據(jù)書票中標注的時間可以推斷,⑥票據(jù)中標注時間最早者為文華堂1933年1月13日,最晚者為國立北平圖書館4月14日。伯氏大約于1933年1月初正式動用中法教育基金委員會撥發(fā)給中國學院的146 500法郎,開始在北平購書,4月中旬左右返回巴黎。期間走訪了北平琉璃廠、隆福寺區(qū)域的43間書坊,分別是班禪印經(jīng)處蒙文書社(蒙文社)、保古齋、寶銘堂書店、純?nèi)A閣書店、翠墨齋藏帖處、東來閣書店、古物陳列所、翰文齋書坊、恒古堂書局、宏遠堂書坊、稽古堂書店、繼文堂書店、晉華書局、經(jīng)緯堂、敬文齋書坊、九經(jīng)堂新記、聚古堂、開明書局、來熏閣琴書室、良文閣書莊、穆齋書局、南陽山房、蟠青書室、群玉齋書坊、三友堂書坊、世德堂、順古齋、松筠閣書店、邃雅齋書莊、通學齋、文萃齋、文德堂舊書鋪、文讀齋、文華堂、文奎堂書莊、文璘堂書坊、文祿閣書店、文雅堂書坊、修綆堂書店、肄文堂書坊、毓文書局、藻玉堂書店、尊敬閣書局。除了書坊,還從國立北平圖書館、馮慶桂、郭文沛處購得部分資料。
整體而言,伯希和此次訂購的書籍材料類型豐富,既有傳統(tǒng)古籍,涵蓋經(jīng)史子集各部,又有拓片、地圖及照片,還有現(xiàn)代圖書、期刊雜志等,總計至少有2 078種,26 872冊之多,①由于一部分書籍并未記錄卷冊和價格,因此筆者暫且按照一種一冊的方式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此外,地圖(454張,另有《新疆國界山脈圖》2袋)、拓片(31張)、鐵鏡子(1個)、龜板(16塊)、照片(100張)、畫像(56張)沒有計算在內(nèi)。且當中不乏珍稀版本。再綜合分析這批文獻資料,有以下幾點亟待關(guān)注:
叢書類包括《稗海叢書》《續(xù)古逸叢書》《漢魏叢書》《連筠簃叢書》《學堂叢書》《漸西村舍叢書》《聚學軒叢書》等約150種。開明書局、來熏閣琴書室、文華堂及修綆堂是伯氏購入?yún)矔疃嗟膸准視辍K麑Υ祟悤闹馓暨x,筆者以為與其包羅群書的特點不無關(guān)系。叢書是將多種不同的書籍綜合編輯在一起,再冠以總名。絕大多數(shù)先秦至宋元時期的圖書,基本都收入在明清兩朝編纂的叢書當中。另外,叢書還保存了許多篇幅較小的文獻,以免其失傳。②杜澤遜:《文獻學概要》(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240—241頁。據(jù)統(tǒng)計,叢書所收錄的中國古代典籍,約占現(xiàn)存古文獻的三分之一。③張敏慧:《叢書的起源、發(fā)展及其目錄學意義》,《江淮論壇》2003年第4期,第100頁。恰如張之洞所言:“叢書最便學者,為其一部之中可該群籍,搜殘存佚,為功尤巨,欲多讀古書,非買叢書不可。”④(清)張之洞著,陳居淵編,朱維錚校:《書目答問二種》,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第212頁。
再說地方志,大體包括輿圖、疆域、山川、名勝、建置、職官、學校、賦稅、物產(chǎn)、鄉(xiāng)里、風俗、人物、藝文等內(nèi)容,是地方行政區(qū)的歷史,被視為研究政治、歷史、地理和風俗文化等重要的淵藪。⑤杜澤遜:《文獻學概要》(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266、274—278頁。此次伯希和所購書籍中,地方志約115種,包括《全遼志》《東莞縣志》《泰山志》等。
法國漢學界素來看重方志文獻,沙畹1907年來華時就曾一次性買下河南開封一家書店的全部方志。一方面是由于方志本身作為第一手數(shù)據(jù)的真實性,另一方面,研究者透過方志中豐富鮮活的信息,能夠進一步發(fā)掘更深層次的人文歷史。相應地,法國漢學家們在中國歷史、地理學方面的研究可謂成果卓著。早在傳教士漢學階段就有馮秉正的《中國通史》、李明(Louis le Comte,1655—1728)的《中國現(xiàn)狀新志》(Nouveaux Mémoires sur l’Etat Présent de la Chine)等頗具學術(shù)價值的著作問世。郭瑤、向群二位學者曾對1890—2012年《通報》“學術(shù)論文”專欄中與中國有關(guān)的論文做過類型統(tǒng)計:史地類文章的比重占據(jù)三分之一以上。⑥郭瑤、向群:《略論〈通報〉“學術(shù)論文”欄目的文獻學、目錄學特征—以歷史、地理類論文為中心》,《國際漢學》2014年第1期,第153—163、184、205頁?!锻▓蟆纷鳛槲鞣綕h學界的權(quán)威刊物,被譽為漢學研究的風向標。由此可見,長久以來針對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不僅具有舉足輕重的學術(shù)地位,而且還被不斷繼承和發(fā)揚。當然,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即伯希和所處的時代正是法蘭西殖民帝國時期。當時法國已經(jīng)占領(lǐng)了交趾支那(即南圻)、柬埔寨、安南(即中圻)及老撾,并將勢力范圍一步步擴展到云南、廣西等中國南部省份。⑦菲利普·弗朗德蘭著,一梧譯:《伯希和傳》,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2頁。故而,無論是將中國作為科學研究對象,還是政治方面的訴求,方志無疑是全面深入地掌握中國各地歷史、地理的必需材料。史學成為漢學研究一個專門的分支、也是從20世紀初開始的。
除了整套的方志,伯氏還專門搜集地圖,僅在松筠閣就訂購174張《熱河地圖》、94張《綏遠地圖》、35張《中俄交界圖》以及2袋《新疆國界山脈圖》,另有《西藏全圖》《中俄交界圖》等。此外,還從郭文沛處購得《武強縣》(20種40張)、《靈寶縣》(20種40張)、《洛陽縣》(35種70張)三個縣的地圖。地圖是了解一個地區(qū)地理概貌最直觀、形象的圖像數(shù)據(jù)。1735年出版的《中華帝國全志》(Description géographique,historigue, chronologique, politique et physique de l’empire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e chinoise, 1735)被譽為“西方早期漢學三大名著”之一,①張西平:《歐洲早期漢學史:中西文化交流與西方漢學的興起》,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492頁。是18世紀上半葉有關(guān)中國知識的總匯。這部著作最新穎之處在其地理部分,書中的地圖又是當中最珍貴的部分之一,因為此前法國很少能夠掌握如此確切的地圖(指《皇輿全覽圖》),②維吉爾·畢諾著,耿昇譯:《中國對法國哲學思想形成的影響》,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190—191頁。法國人對于地圖的熱衷于此亦可見一斑。進入20世紀,俄、英、日、法諸國開啟了中亞地區(qū)的爭奪。1906—1908年,伯希和率領(lǐng)探險隊前往西域。由于資料貧乏,當時能夠利用的主要是一幅10俄里比例的俄文地圖。該地圖的標注錯誤重重,令伯氏深感苦悶。隨行的另外兩名成員,軍醫(yī)瓦揚(Louis Vaillant,1876—1963)博士負責地理繪制、天文觀察和自然史方面的工作;攝影師努瓦特(Charles Nouette,1869—1910)則負責照片、圖片數(shù)據(jù)和檔案工作。③耿昇:《法國漢學史論》(下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15年,第475頁。搜集或者繪制地圖幾乎演化為探索一片處女地的首要任務。當歷史、地理學研究成為漢學的獨立分支,地圖的重要性便尤為凸顯。學者們需要將地方志中記載的文字材料與圖像材料相結(jié)合,從而得出合理的推斷或解釋,地圖變得不可或缺。
碑帖拓片是介乎石刻與錄文之間的一種石刻文獻形態(tài),它既具有錄文所沒有的文物屬性,又較之笨重的石刻方便攜帶存藏,便于占有和賞玩,④程章燦:《玩物:晚清士風與碑拓流通》,《學術(shù)研究》2015年第12期,第143頁。兼容文獻與文物的雙重特性。加之,碑刻文獻中除少數(shù)偽造者外,多是第一手資料,不似史書經(jīng)過傳抄刊刻,多有脫溈倒錯。⑤何如月:《碑刻文獻在歷史研究中的價值—以〈金石錄〉和〈集古錄〉為例》,《考古與文物》2005年第4期,第89頁。從19世紀開始,法國學者就對碑銘學青睞有加,沙畹就是當中最突出的一位。沙氏兩次來華僅獲得的刻石拓片就以數(shù)千計,他拍攝了山東、河南、陜西等地的漢代祠堂、碑石、畫像等照片。而伯希和本人對此亦鐘情已久。1908年10月,伯氏抵達北京將大部分敦煌遺書運回法國后,便專程前往上海、無錫拍攝兩江總督端方、裴景福所藏百余種金石書畫。此次,碑帖拓片自然也是重要的搜集對象。除了《魏碑》《古泉拓片》《什伐赤馬拓片》《青騅馬拓片》等以外,伯氏還在翰文齋購得漢代畫像52張,在古物陳列所購得100張古銅照片,這些照片在性質(zhì)和用途方面與拓片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論及俗文學這一概念,更多的是相對于詩詞等雅文學而言。中國歷代多視小說、戲曲等俗文學為“小道”,不登大雅之堂。然而,在18世紀歐洲“中國熱”的歷史大潮中,中國古典戲曲、小說與古典詩歌卻是同步進入法國的,由法國來華耶穌會士率先譯介。其間,戲曲、小說等“小道”,因其通俗易懂,又最能反映底層民眾生活與社會風俗,比之古代經(jīng)典和詩詞更符合歐洲人的趣味。法國公眾也能夠通過此類作品間接了解遙遠中國的民俗風情。⑥戴密微:《法國漢學研究史》,收錄于戴仁主編,耿昇譯《法國當代中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第29—30頁。1713年,元雜劇《趙氏孤兒》由馬若瑟(Joseph Marie de Prémare,1666—1736)翻譯成法文,這視為向歐洲展現(xiàn)中國戲劇之開端。19世紀以來,儒蓮(Stanislas Julien,1799—1873)不僅重新翻譯了《趙氏孤兒》(1834)的整本詞曲,還陸續(xù)翻譯了元曲《灰闌記》(1831)、《西廂記》(1861),小說《白蛇精記》(1834)、《平山冷燕》(1860)、《玉嬌梨》(1864)等。德理文(Hervey de Saint-Denis,1823—1892)翻譯了《今古奇觀》中的11篇故事。或許正是承接這樣的傳統(tǒng),伯希和在采購書籍時,并不限于傳統(tǒng)經(jīng)史類典籍,還兼及戲曲、小說等通俗文學作品。如《金瓶梅》《古本西廂記》《飲虹五種曲》《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清平山堂話本》《京本通俗小說》《庚子國變彈詞》等。這一點在法國國家圖書館(La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伯希和特藏”中也有所印證:《古本戲曲叢刊》二集影印的《環(huán)翠堂戲曲十五種》之十種即取自該特藏。
在歐洲,文獻學(Philology)是從??薄⑿?睂W發(fā)展而來的,它確立于19世紀,注重原本批評、書志學、注釋學等。①參見張強:《西方古典文獻學漫談》,收錄于蘇智良,陳恒編《歐洲歷史與世界文明講演錄》,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第90頁;上海外國語學院語言文學研究所編:《中西比較文學手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56頁。若從研究內(nèi)容上解釋,西方古典文獻學與中國傳統(tǒng)的目錄、版本、校勘之學實際上是互通的。這一點在伯希和身上得到了極好地融合,他既接受了嚴格的法國正統(tǒng)教育,又前往中國搜集書籍、文物,知行合一。伯氏熟諳目錄版本之學,在《法蘭西遠東學院學報》《通報》上發(fā)表了大量研究中國書目的文章,探討有關(guān)中國古籍與其歷史、作者、版本等問題。②伯希和編,高田時雄校訂補編,郭可譯:《梵蒂岡圖書館所藏漢籍目錄·序》,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5頁。陳垣認為伯希和治學所用的方法就是清代乾嘉諸老治樸學的方法。③轉(zhuǎn)引自向達:《悼馮承鈞先生》,《文訊月刊》1946年第6卷第4期,第63頁,收錄于《馮承鈞學術(shù)論文集(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680—690頁。清代史學家王鳴盛說:“目錄之學,學中第一要緊事,必從此問途,方能得起門而入。”④(清)王鳴盛著,黃曙輝點校:《十七史商榷·卷一》,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第1頁。伯氏深以為是,著意購置了不少目錄書,如《四庫全書總目》《海源閣宋元秘本書目》《藝蕓書舍宋元本書目》《續(xù)匯刻書目》等。
伯希和既知目錄乃問學第一要義,自然也通曉“讀書宜求善本”。⑤《書目答問二種》,第257頁。此次購書,他不僅要搜集如《鮮于伯機字卷》、明抄本《訪古錄》、明刊《謝四溟集》《古今律歷考》等稀見珍本,還關(guān)注到滿蒙文書籍。伯氏先后在蒙文社、文璘堂等處購得《蒙文西漢演義》《蒙漢合璧五方元音》《滿漢蒙四體大藏咒》等。
早在17世紀,康熙帝便下令為來華傳教士開設(shè)漢文課和滿文課。滿語成為李明、張誠(Jean-Fran?oit Gerbillom, 1654—1707)等早批入華傳教士與皇帝、朝廷官員們進行交流的工具。繼而,學習滿語成為與清政府,尤其是滿族官員溝通往來的必要手段。加之,清兵入關(guān)后,大量的傳世文獻被陸續(xù)譯為滿文或蒙文。相較于漢文,西方人更易接受同屬于多音節(jié)屈折語言的滿、蒙文。歐洲學者即可通過掌握滿語來詮釋漢語原著,學習中國文化典籍。1814—1918年,法蘭西學院特別開設(shè)“漢族和韃靼—漢族語言與文學”講座,滿語則作為漢文的輔助。此外,滿漢或蒙漢等“合璧類”書籍也是翻譯研究的重要材料。在伯氏的理念中,“善本”已然超出了“足本”“精本”“舊本”三義,凡能溝通異種文化,于學術(shù)研究有益者,毋論何種文字、哪一形態(tài)、時代古今,皆可搜羅。
期刊是把握某一時期學術(shù)動態(tài)的重要數(shù)據(jù)。伯希和在采辦書籍的同時,還顧及學術(shù)期刊的訂購。伯氏單從修綆堂書店訂購的期刊就有:《民俗周刊》《清華學報》《燕京學報》《國學叢編》《新月》《輔仁學志》《東方雜志》《圖書館學季刊》《北平圖書館館刊》《國學圖書館》《社會科學研究所集刊》《社會科學研究所??贰掇r(nóng)村經(jīng)濟參政資料》《國學季刊》等。絕大多數(shù)期刊并不是整套的,難免有些許缺憾。1953年,北京中法漢學研究所關(guān)閉后,館藏中文期刊被運回巴黎,歸入漢學研究所圖書館,彌補了伯氏所購期刊的不足,極大地充實了館藏學術(shù)雜志的欠缺。
與期刊類似,近人新編的著作也是學術(shù)發(fā)展的重要體現(xiàn)。伯希和在對書籍的選擇上并未拘泥于古籍,他亦看重同時代學術(shù)名家的著述成果。諸如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shù)史》、羅振玉《殷墟書契前編》、王國維《王國維全集》、楊守敬《日本訪書志》①伯希和刊布在1902年《法蘭西遠東學院學報》上的《中國書目札記》,主要內(nèi)容就是分析由楊守敬搜集,于1882—1884年在日本刊印的《古逸叢書》,參見王冀青:《保羅·伯希和》,陸慶夫,王冀青主編《中外敦煌學家評傳》,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89頁。等。實際上,伯希和早在敦煌探險途中,便在涼州搜尋到梁啟超的不少著作。②伯希和著,耿昇譯:《伯希和探險日記(1906—1908)》,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4年,第573頁??梢哉f,伯氏在這一點上很好地繼承了他的老師沙畹的理念—不但要關(guān)注舊時中國大師的著作,還要關(guān)注同時代人的成果,注意與中國、日本、歐洲同仁的交流,賦予漢學真正的國際意義。③戴仁:《愛德華·沙畹—同時代漢學研究第一人》,沙畹著,邢克超選編,邢克超、楊金平、喬雪梅譯:《沙畹漢學論著選擇》,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13頁。
當然,以上所述并不能涵蓋伯希和文獻觀念或?qū)W術(shù)眼光的全部內(nèi)容。但我們可以此為切入點,探究20世紀上半葉—正處于黃金時期的法國漢學界的關(guān)注點有哪些,漢學研究者們最急切需要哪些文獻材料等問題。
伯希和1933年的這次北平購書之行,可謂滿載而歸,使巴黎中國學院的漢籍藏書量得到了巨大的補充。在近四個月的時間里,伯氏在北平的大小書店中選購各類書籍。這不禁令人產(chǎn)生一個疑問—相較于1927年的那次委托購書,此次是由伯希和親自采選,當他置身于浩如煙海的書籍當中,又是秉承何種原則和理念去選擇呢?
回顧1927年,李鄴女士受中國學院董事會的委托,遠赴北京為學院采購了32箱圖書。當時所依據(jù)的選購書目,正是由伯希和擬定主體部分,葛蘭言、馬伯樂、微席葉等幾位漢學家加以補充。總的原則有三點:一是最優(yōu)先購置叢書和地方志,二是有關(guān)當時中國政治、經(jīng)濟、民俗等方面的書籍也是采購選項,三是避免重復購買巴黎中國學院、亞細亞學會、東方語言學校等機構(gòu)已有書籍。④魏丕信撰,岑詠芳譯:《法蘭西學院漢學研究所藏漢籍善本書目提要·序言》,田濤主編:《法蘭西學院漢學研究所藏漢籍善本書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4頁;葛夫平:《中法文化教育合作事業(yè)研究(1912—1949)》,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第295—296頁。兩相比較,1927年和1933年這兩次購書,可以說秉承的原則基本相同,但在細節(jié)的處理上又確有差異。
首先,中國的圖書市場在這七年間已然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既有許多古籍版本消失難尋,又有新的書籍或版本產(chǎn)生或出現(xiàn)。北京琉璃廠、隆福寺等處的書坊也同樣經(jīng)歷著消亡或更替。由此導致的結(jié)果就是可供選擇的對象本身已今非昔比。
再者,李鄴女士在整個購書過程中是以代辦人的身份,根據(jù)先前擬定好的書單采購即可。而伯希和則不同,他在中國古籍目錄版本方面的學識在當時的法國漢學界(甚至是現(xiàn)在)堪稱權(quán)威,肩負策劃者和執(zhí)行者雙重身份,因此具有很大的自主權(quán)。盡管同樣是被委派購書,但可根據(jù)實際狀況靈活調(diào)整。再從另一個角度辨證考慮:伯氏所購圖書的使用對象是以漢學研究者為主體,那么,當時法國漢學界最熱切關(guān)注和急需的文獻自然成為優(yōu)先搜購的重點。另外,學術(shù)的發(fā)展既需要縱向的延伸,也要有橫向的拓展。巴黎中國學院作為一所專業(yè)的漢學研究機構(gòu),其館藏文獻的類型應秉承多元化的原則,凡是與漢學研究相關(guān)的皆可列入備選。作為這次購書的實際把控者,伯氏須投注更加廣闊且富有前瞻性的學術(shù)眼光,才能有效推動整個法國漢學的發(fā)展。實際上,伯氏的確也是這么做的。況且,此次的購書經(jīng)費相對充裕,伯希和趁此機會為學院添置了一批諸如《道藏》《古今圖書集成》這類學術(shù)價值極高、價格不菲的書籍。換作李鄴女士的那次采購,總經(jīng)費不足五千美金,自然很難實現(xiàn)。
此外,伯氏在中國古物市場堪稱內(nèi)行,他往往還能從私人手中淘到不少寶貝。例如,從馮慶桂處購到《內(nèi)簡尺牘》一種;通過翠墨齋從宋荔秋手中搜購到龜板16塊(160塊大洋),鮮于伯機字卷1件(168塊大洋)。為保障龜板、字卷乃真品,宋荔秋特立有字據(jù),也一并保存在書票檔案中。
翠墨齋藏帖處,位于北平琉璃廠廠甸四號。宋荔秋,河北冀縣人,經(jīng)營宋荔秋書店,原為法帖,兼售古書。①孫殿起:《琉璃廠小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第112頁。他與來熏閣陳濟川、遂雅齋董會卿、開通書局郭紀森等都是知交。②趙長海:《新中國古舊書業(y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第337—338頁。宋荔秋售與伯氏的龜板乃是替朋友代售,《鮮于伯機字卷》則為其私藏。翠墨齋在整個過程中實際起到了中間人的作用,既是買賣雙方的介紹人,也有但保的身份。
除了購書,獲贈書籍也是伯氏本次訪華的一大收獲。筆者在整理檔案時發(fā)現(xiàn),幾張同年(1933)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和國立北平圖書館贈與巴黎中國學院的書目清單夾雜在購書單據(jù)當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贈送書目,見表1:
表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北平北海)贈送中國學院書籍
(續(xù)上表)
這批贈書是民國二十二年(1933)二月四日,由時任所長傅斯年贈送給巴黎中國學院的一套國立中央研究院③國立中央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所于1928年在廣州創(chuàng)立,傅斯年任所長。1929年遷往北平。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物,并附有一封書信給伯希和:
徑啟者,茲奉傅所長面告囑送贈敝所出版物一全份于貴國中國學院。茲檢齊各書,裝置一箱,飭專人送奉。即煩按照所附目錄,予以檢收,并請妥為轉(zhuǎn)交該院是荷。
此致
伯希和先生
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部
(印)啟
傅斯年與伯希和頗有私交。傅氏曾特撰《論伯希和教授》④傅斯年:《論伯希和教授》,《傅斯年集》,廣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第403—406頁。(1935)一文,為伯氏劫掠敦煌遺書之事辯解。該文被后來學者評為“其史事錯誤與感情用事之處較多,與傅氏一貫重視史料,以史料為依據(jù),并大力提倡史料即史學的宗旨大相徑庭” 。⑤劉進寶:《傅斯年為伯希和的辯解》,《博覽群書》2001年第1期,第26—27頁。我們姑且不去討論諸如此類的評述是否恰當,但這足以見得傅氏對伯希和才學的認同和崇敬。因而,傅斯年選擇將一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物贈送給巴黎中國學院,自然與伯希和本人息息相關(guān)。另外,國立北平圖書館⑥國立北平圖書館的前身是“京師圖書館”。1928年北京改稱北平,京師圖書館由大學院接管,更名為“國立北平圖書館”,于1929年1月重新開館。于1933年3月27日贈與巴黎中國學院書籍、刊物共40種,160冊,其中以目錄書和工具書兩種居多,并額外附贈《葛德紀念特刊》1份,拓片2張。
書單之外隨附代理館長袁同禮(信中署名T.L.Yuan)寫給伯希和的一封書信,內(nèi)容涉及館際互換印刷品及相應費用等事宜。北平圖書館也希望巴黎中國學院能夠提供一些法國的出版物作為交換。從信中可知,北平圖書館此次寄給巴黎中國學院的書籍,乃是按照伯希和此前(3月24日)的要求準備的。
此外,北平圖書館還特別贈送給伯希和個人17部書籍。其中,《史記札記》《漢書札記》《后漢書札記》《晉書札記》《宋梁北魏隋書札記》《南北史札記》《珍本叢書》7種唯伯氏獨有,其余與中國學院獲贈書目相同。由此可以想見,伯氏當時享譽中法學術(shù)界的巨大影響力及其在巴黎中國學院的獨特地位。
如今學界已經(jīng)很自然地將“Paul Pelliot”與“伯希和”相對應。筆者在整理書籍訂單時卻發(fā)現(xiàn),那時的伯希和有著不同的“稱呼”。大部分書商會稱“伯先生”或“伯希和先生”,但也偶有例外。在稽古堂的書票中寫作“博先生”,敬文齋則作“佰大人”,九敬堂新記又稱“栢先生”等。筆者認為,當是由于伯希和原本就是法國人,“伯希和”之名是其本人為方便與中國人打交道而音譯的中文名。書肆店家對待這位洋買主,只能姑且按照國人的習慣去稱呼,至于用“博”或用“佰”,也只是記音而已,沒有刻意區(qū)分。另有一佐證,就是清廷外務部發(fā)給伯希和的中文護照,當中亦是“伯”“柏”混用。可見,連護照這樣的官方證件都是如此,更何況書肆商販了。更有趣的是,保古堂、寶銘堂、翠墨齋等幾家書坊,在票據(jù)抬頭又稱伯希和為“伯大人”,這當是因伯希和曾任法國駐京武官之故。
縱觀伯希和近五十年的學術(shù)生涯,一般將1906—1908年西域考古之行作為轉(zhuǎn)折點,劃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一階段,伯氏的學術(shù)研究主要集中在純中國學研究和南海研究的范圍內(nèi),可歸納為漢文古文獻研究、印度研究、中國宗教史研究。后一階段其研究重點轉(zhuǎn)向了中亞史、元蒙史、中外關(guān)系史研究幾個方面。①陸慶夫,王冀青主編:《中外敦煌學家評傳》,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88—407頁。在某種意義上,前一階段是伯氏漢學研究的積累階段,為此后更加廣闊的東方學研究奠定了牢固的基礎(chǔ)。就學術(shù)成果類型而論,讀書札記、文獻考據(jù)、古籍譯注、書評居多?;蛘哒f,伯希和的學術(shù)研究是以傳統(tǒng)的文獻考證為基礎(chǔ),同時覆蓋歷史、語言、宗教等多個領(lǐng)域。在研究方法上,伯氏將“目錄學與藏書”“實物的收集”“與中國學者的接近”總結(jié)為治“中國學”須有的三方面預備,②胡適著,曹伯言整理:《胡適日記全編4(1923—1927)》,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11頁。并且做到了知行合一。
學問乃天下人之公器,書籍為歷史文明之載體。20世紀上半葉,大批漢籍流散至海外,在令國人憤慨萬千的同時,實際上促成了異國文化間的交流以及海外漢學研究的興盛。如今陳列于法蘭西學院漢學研究所的數(shù)萬冊漢籍所承載的正是法國漢學的過去、現(xiàn)在以及未來。在那段厚重的歷史中,將永遠印記著漢學家伯希和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