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澤瑩
[摘 ? ? ? ? ? 要]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增長,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教育改革也成為中國發(fā)展的內在要求。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使教育改革關注的問題集中在公平與質量兩個方面上。為了解決我國部分大學生的貧困問題,政府長期以來都很關注對貧困大學生的資助,并相繼推出了關于解決大學生貧困以及實現(xiàn)教育公平的相關政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解決了貧困大學生的經濟問題,這些學生才能沒有其他的后顧之憂。在我國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的完善和發(fā)展中,以培養(yǎng)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為重點,推出“大學生勤工助學”項目,這一項目不僅更好地解決了學生的現(xiàn)實經濟問題,而且真正實現(xiàn)了“知行合一”,提升了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有效地推進高校人才的建設。在我國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根據(jù)現(xiàn)在高校培養(yǎng)人才的特點以及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形成規(guī)律,結合勤工助學的育人作用,分析大學生勤工助學的方式、意義,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分析在這一體系中出現(xiàn)的問題,并提出相關的意見和建議,促進高校勤工助學育人功能的實現(xiàn)。
[關 ? ?鍵 ? 詞] ?高校;勤工助學;育人
[中圖分類號] ?G647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8-0248-02
一、勤工助學的內涵
財政部教科文司、教育部財務司在2007年7月出臺的《高等學院學生資助政策簡介》中對勤工助學規(guī)定:勤工助學是指學生在學校的組織下利用課余時間,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合法報酬,用于改善學習和生活條件的社會實踐活動,勤工助學是學校資助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有效途徑。正確認識勤工儉學的內涵和概念,促進高校大學生資助系統(tǒng)的完善和發(fā)展。從高校的角度來看,勤工助學的主體是大學生,提供這一平臺的就是各所高校。國家高校開展勤工助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將教育與大學生應具有的綜合素質結合起來,改善經濟困難學生的基本條件,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社會必要人才。
勤工助學的主體是大學生,對大學生來說,參加學校的勤工助學可以得到物質上的支持,改善自己的經濟條件,這和公益活動有所不同,勤工助學中包含了經濟效益。但作為現(xiàn)代化大學生來講,有物質生活基礎,最重要的事情還在于“學”,通過學校提供勤工助學的平臺,獲得學習和鍛煉的機會。就各所高校來講,在現(xiàn)代教育思想下,勤工助學是學校德育工作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的一種有效形式,對造就和培養(yǎng)大學生的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勤工助學的意義
(一)潛在意義
勤工助學屬于國家高校大學生資助系統(tǒng)里的一部分,是解決貧困大學生困難的有效途徑。學校結合當代大學生應具備的素質,為學生提供勤工助學的平臺,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勤工助學能夠培養(yǎng)大學生的勞動觀念和職業(yè)道德,使未涉世的大學生進一步了解到社會現(xiàn)狀,鍛煉自己的耐心和毅力,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xiàn)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
與此同時,經濟困難的大學生經過學校提供的勤工助學,緩解了家庭困難和家庭負擔,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生自立自強、堅強剛毅的品格。這不僅是關心和服務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有效途徑而且對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構建和諧校園都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受教育的人逐漸增多,同時大學生的數(shù)量也在與日俱增,國家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力度也逐年加大,參與勤工助學的學生越來越多,開展大學生勤工助學,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育人意義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樹立“三觀”的關鍵階段,勤工助學與大學時期的內在要求相結合,與育人工作建立潛在的關系,其主要作用就是幫助高校學生正確塑造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在提升思想道德修養(yǎng)、促進心理健康、提高綜合素質、培育實踐動手能力等方面具有重大影響。因此,高校勤工助學不僅僅具有解決經濟困難助學的經濟補助作用,而且還對實踐課堂育人作用有重大影響,是加強和增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實踐的新途徑。近年來,國家對高校勤工助學培育人才的功能日益重視,并從許多方面要求高校嚴密組織管理,校內和校外勤工助學的活動都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需求,并且立志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推進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進一步建立和改善大學生成才的保障機制,提升大學生勤工助學相關活動的健康發(fā)展,造就德、智、體等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這一目標而盡心努力。因此,各高校黨政和各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大學生勤工助學活動,積極提倡、大力支持,把它列為一項重要的日常工作,精心組織實施,要建立和完善大學生成才的服務保障機制。
三、高校勤工助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勤工助學崗位隨機化
很多高校的勤工助學崗位主要是由兩部分組成,第一種是校外崗位,第二種是校內崗位。從我國的諸多高校來看,提供校內崗位的高校居多,但現(xiàn)在無論是校內崗位還是校外崗位,對這些人員的選取都過于隨機化,不利于學生公平獲取助學崗位。很多高校當需要兼職學生時,隨時向學生資助部門申請,學生資助部門對崗位審核不嚴謹,只要申請就可批準,崗位批準后,申請單位就會去學校招聘,無論學生是否在自主范圍內,都會被聘用,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推薦,而推薦的學生一般都是與老師關系好或熟人介紹,校外勤工助學崗位更是由于學校資助管理部門無法控制,招聘更加隨機。如果有企業(yè)來招聘,學校資助管理部門核實后即發(fā)布信息,是否有學生應聘、學生應聘的效果如何就更無人問津了。這種信息的不對稱導致希望獲得勤工助學崗位的學生由于信息的不暢通,錯失機會。
(二)勤工助學管理過于行政化
據(jù)調查,我國很多高?,F(xiàn)勤工助學工作都是由高校的學生工作部門負責,或是學校的行政管理部門負責,這項工作的實施落實一般作為行政管理干部組織實施的管理工作,這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學校助學工作的開展,使學生成為勤工助學的被動接受者。
(三)勤工助學崗位技術含量低級化
很多高校提供的勤工助學崗位都是一些低級崗位,如操場值班、體育館站崗等工作,除此之外,很多校外用人單位提供的崗位也是如此,很多大學生并非正式工作人員,而且一學期就會更換一次崗位,同時,勤工助學人員均是在校大學生,雖然大多已經成年,但并非正式工作人員,導致用人單位提供的勤工助學崗位的技術含量普遍低級化,忽視了大學生的知識優(yōu)勢和潛在的創(chuàng)造精神,這些低級化的崗位使學生失去了主體地位,滋生挫敗感,在此過程中學生也難以體會勤工助學的作用和樂趣,難以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難以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四)勤工助學待遇廉價化
由于上面提到的工作崗位技術含量的低級化,用人單位一般都以最低標準發(fā)給勤工助學學生工資,遵循能少則少的原則。勤工助學工資不僅是學生生活費的重要來源,也是他們對自我價值的貨幣化衡量。因此,在整個過程中,很多學生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也感覺不到單位的吸引力。這一問題使現(xiàn)用人單位招不來滿意員工,同時讓申請勤工助學學生無法尋得滿意崗位,阻礙學生心理的正常發(fā)展。
(五)勤工助學管理體制松散化
很多高校的勤工助學都缺乏系統(tǒng)的管理體系。很多學校的勤工助學崗位都是大學生的第一份工作,很多學生在工作過程中不知道如何工作,這就需要學校開展一定的培訓。但很多學校勤工助學工作時間短、人員流動大,沒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給予培訓。這也就造成了高校在勤工助學上的育人目標保障不完善。目前,部分高校勤工助學活動雖然發(fā)展很快,但學校在管理方面的力度普遍不夠,按規(guī)定,一定規(guī)模的高校應該建立勤工助學中心,而且安排專門的人員負責,并且需要這些工作人員對大學生做好崗前培訓,有的學生因為缺乏經驗,難以兼顧服務對象的要求,還不知自己是否適合這份工作就盲目答應了,影響了服務質量,從而導致勤工助學的活動達不到理想效果?!蓖瑫r,由于管理制度建立的不夠完善,勤工助學工作缺少監(jiān)督,無章可循。
四、實現(xiàn)高校勤工助學育人功能的策略
(一)崗位招聘透明化
勤工助學崗位選聘的隨機化,阻礙了學校對勤工助學的管理,讓學生對勤工助學崗位失望的同時也降低了企業(yè)對學生的期望值。因此,學校的資助部門應該以高校育人為重點,適當增加投遞、面試原則,嚴格把關,讓學生感受到公平公正。
(二)加強崗前培訓
高校大學生勤工儉學,不僅可以積累工作經驗同時也增加了自己的社會閱歷,但由于這份勤工助學工作大部分都是大學生的第一份工作,因此崗前培訓很重要,通過崗前的講解、培訓,可以讓這些大學生真正了解崗位職責,了解這份工作是否是真的適合自己。將崗位培訓和專業(yè)培訓相結合,確保順利上崗。
每學年勤工助學工作結束后,應讓勤工助學學生及時總結工作經驗與不足。管理部門應充分挖掘典型、樹立典范,開展鼓勵工作,樹立大學生的自信心,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三)提供適當崗位,實行績效管理
無論是校內崗位還是校外崗位,學校的資助管理部門都應該進行審核和篩選工作,杜絕“放在籃子里就是菜”的現(xiàn)象,要篩選出對高校育人功能有促進作用的崗位。
很多勤工助學崗位工資待遇偏低,這不僅影響了學生參加應聘的積極性,而且阻礙了學生找工作的熱性,因此提高勤工助學工資待遇,并對勤工助學崗位實行績效管理,根據(jù)不同崗位和學生的表現(xiàn)給予不同待遇,表現(xiàn)好的要適當鼓勵和嘉獎,表現(xiàn)不好的也要有一定的懲處制度,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當代社會的競爭激烈,在工作中努力提高自我。
總之,在高校實行勤工助學的工作中,應該將勤工助學活動與育人功能相結合。高校應當發(fā)揮育人功能在勤工助學工作當中的核心作用,以學生為根本,以實現(xiàn)大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為基本目標,促進他們身心健康。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需求,還應該明確勤工助學的內容,積極整合校內外資源,努力實現(xiàn)勤工助學管理的自主化、崗位培訓的專業(yè)化、職位的多元化、工作內容的多樣化和助學過程的社會化,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利用學校和社會提供的優(yōu)越條件,在崗位工作中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鍛煉、自我提高,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
編輯 趙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