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叢岳 仲啟鳳 薛卓凌 王達琪
摘要:本文在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從供給、需求等方面定性地分析了貿易戰(zhàn)對農產品期貨價格的影響因素與程度。在此基礎上,本文還選取了2017-2018年豆粕現貨價格和期貨價格數據進行初步計量分析,研究貿易戰(zhàn)對期貨價格影響程度。中國農業(yè)應積極發(fā)展農業(yè)現代化,調整農業(yè)補貼結構;調整農產品供給結構,彌補短期缺口;加強期貨市場監(jiān)管,消除過度投機行為,穩(wěn)定農產品期貨價格,控制貿易戰(zhàn)對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影響。
關鍵詞:中美貿易摩擦;農產品;期貨價格
中圖分類號:F74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9)08-0012-03
一、中美貿易戰(zhàn)現狀
2018年3月起,中美間貿易摩擦日益升溫。3月23日凌晨,美國開啟了違背國際原則的對華貿易攻勢,宣布將對中國進口美國的產品采取加征關稅的措施, 限制中國企業(yè)對美投資并購,涉及征稅的中國農產品工業(yè)原料等商品價值約600億美元。
由于美方這一違反世貿組織規(guī)則的舉動嚴重威脅了中方經濟利益和安全,4月13日,中國政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等法律法規(guī)和國際法基本原則,宣布對美國出口的大豆玉米等農產品、飛機、汽車、化工品等眾多商品分別加征相應關稅,稅率為25%。
7月11日,針對白宮發(fā)言人宣布對中國輸美產品加征10%的關稅清單這一舉動,商務部于8月3日晚做出回應,決定對美國的5207個稅目約600億美元商品,加征25%-5%不等的關稅。
在新一輪中美經貿磋商談判之際,特朗普宣布將于9月24日起對中國產品加征關稅,商品約達2000億美元。中方以保護我國經濟貿易發(fā)展為基石,向世貿組織提出貿易報復申請,WTO并于當日通過決議,同意對美加征關稅進行反制。
至2018年年末,我國主動就貿易戰(zhàn)及引發(fā)的嚴肅問題進行積極商議。12月1日,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部長王毅在中美元首會晤會上積極提出問題,使中美雙方就經貿問題開展富有建設性的討論,最終中美雙方達成共識,停止相互加征新的關稅,象征著中美雙方態(tài)度逐漸改變,嚴峻關系有望緩和。
美國白宮于2019年2月24日宣布,推遲上調中國輸美商品關稅的計劃。這得益于中美貿易談判在貨幣、知識產權保護、農業(yè)、服務業(yè)、技術轉移等重要結構性問題上“取得實質性進展”,使得緊張嚴峻的中美經貿關系逐漸緩和。
二、中美貿易戰(zhàn)對農產品期貨價格影響
中美雙方在國際貿易摩擦中不甘示弱,立場堅定,但中國對美國農產品加征關稅,限制了美國農產品進口,導致部分依賴進口的農產品供給出現缺口,無疑對我國農業(yè)造成了重大的影響,而作為農產品價格“晴雨表”的期價也首當其沖,在短期內表現出了劇烈的波動。
(一)中美貿易戰(zhàn)對農產品期貨價格影響的定性分析
1.供給方面
在中美貿易戰(zhàn)的大背景下,美國農產品進口中國受限,會影響部分美國進口供給的品種的期貨價格,但這種影響極為有限。第一,中國作為農業(yè)大國,對大多數農產品都可以達到自產自足,從美國進口的農產品中,除了極個別品種(如大豆)外,進口受限并不能導致供給方面的缺口,因此而對期貨價格造成的影響微乎其微。第二,對于大豆等依賴美國進口的品種,其期價毫無疑問會在短期內受到極大的影響,但從長期角度來看,存在的供給缺口會逐步得到解決,并不能成為支持期價持續(xù)上漲的因素。以大豆為例:雖然中國大豆產能有限,仍依賴于進口供給,且美國作為中國第二大大豆進口國,占據大豆進口總量的34%,美國大豆進口受限,供給方面預期毫無疑問會出現龐大的缺口。但在大豆供給方面,一方面有國內新豆上市,另一方面政府拍賣臨時儲備大豆,緩解了燃眉之急,等到巴西等國大豆收成,中美貿易談判取得進展時,供給問題就能基本得到解決。第三,中國積極尋找其他進口國也為農產品期貨價格的穩(wěn)定提供了有力條件。在中國宣布采取加征關稅措施之后,俄羅斯、印度等國都在第一時間表達了希望中國進口其農產品的愿望,其中俄羅斯2017年糧食以及豆類的產量突破記錄達到1.354億噸,而其人口只有1.445億,人均糧食接近1噸,有著可以大量出口的糧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美國進口,緩解供給壓力。
2.需求方面
從需求方面來看,中美貿易戰(zhàn)所能造成的影響是隨時間遞減的。首先,對大部分美國農產品的需求可以通過充足的替代品來分擔。如美國高粱進口受限之后,中國逐漸用玉米轉移了對高粱的需求,雖然短期內對玉米期貨價格有一定的影響,但很快趨于平穩(wěn),這得益于中國玉米豐富的產、儲、進口量。到如今,中國幾乎已經完全消除了美國高粱進口受限帶來的影響。其次,在大豆供給缺口的壓力下,中國政府出臺了有效減少豆粕等蛋白飼料原料用量的新標準。根據中國農業(yè)農村部官網信息顯示,新標準在全行業(yè)全面推行后,養(yǎng)殖業(yè)豆粕年消耗量有望降低約1100萬噸,帶動減少大豆需求約1400萬噸。關于這個新標準,中國農業(yè)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yǎng)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認為:“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降低蛋白飼料用量只是動物攝入的營養(yǎng)結構配比發(fā)生改變,但終端產品即消費者餐桌上的豬肉和雞蛋的蛋白質含量并不會變。因為新標準的目的是讓飼料中氨基酸的調配更加平衡?!边@意味著,新標準的變化并非是在中美貿易戰(zhàn)中的壓力下的“被迫降級”,而是因為飼料蛋白成分的確存在著過剩問題。這也意味著,養(yǎng)殖廠會切實削減過剩的蛋白成分降低成本,成為推行新標準的助力。隨著新標準的推行,大豆的需求量也會逐漸減少,這對平抑大豆期貨價格有很大的推進作用。此外,于2018年下半年開始流行的非洲豬瘟病毒(ASFV)也是降低了對農產品的需求量的原因之一。這種病毒對于養(yǎng)殖場的破壞性極大,能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即使如今疫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養(yǎng)殖場對養(yǎng)豬的意愿仍沒有恢復。同時,人們對于食用患有豬瘟的豬存在著恐懼心理,導致豬肉需求量有所減少。在這兩個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生豬的供給量逐漸下降,對于飼料的需求也同時降低,毫無疑問會降低部分農產品(大豆、玉米等)的需求量,對農產品期貨價格有著一定的穩(wěn)定作用。
3.其他方面
除了供給與需求方面外,中美貿易戰(zhàn)對農產品期貨價格的影響也與其他方面的因素有關。例如,在中國對美國農產品加征關稅后,出現在農產品期貨市場上的炒作與過度投機行為就放大了貿易戰(zhàn)的影響。此外,中美雙方在貿易戰(zhàn)中的態(tài)度也間接影響到了農產品期貨價格。在貿易戰(zhàn)初期,中國還未將大豆列入反制清單時,美國農產品主產州的農民就已經開始恐慌了。如今,失去中國市場,美國大豆庫存堆積過多無法消化,收購價與期貨價格隨之下跌,嚴重損害了美國農場主的經濟利益??梢缘弥?,在中美貿易戰(zhàn)中,中美雙方都不會是受益方,貿易摩擦的加劇,只會帶來更大的經濟損失,這是中美兩國人民都不希望看到的結果,中美雙方盡快達成協(xié)議是大勢所驅。而對于中國,從中美雙方停止互相加征新的關稅起,中國政府就多次釋放友好信號,并且向美國購入了1000萬噸大豆。此舉既彌補了短期的供給缺口,又能制止過度投機等不良行為的發(fā)生,有助于穩(wěn)定農產品期貨價格。所以,在如今中美雙方態(tài)度逐漸緩和、積極展開談判的大環(huán)境下,貿易戰(zhàn)對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影響也是隨之減弱。
(二)中美貿易戰(zhàn)對農產品期貨價格影響的定量分析
為了探究中美貿易戰(zhàn)對農產品期貨價格的影響,本文選取了豆粕的數據并運用stata軟件進行計量分析:以2017年1月-2018年11月山東龍口地區(qū)油廠豆粕價格與大連商品交易所豆粕期貨價格周數據分別作為自變量X和因變量Y,并且引入虛擬變量D:對2018年3月23日(中美貿易戰(zhàn)期間中國第一次擬對自美進口部分產品加征關稅時)之后的數據取D=1,對此前的數據均取D=0。
1.設立線性模型
首先以加法和乘法兩種方式同時引入虛擬變量,對上述數據進行線性回歸,設立線性模型
回歸結果如下:
估計結果為:
Y=1351.288+0.4961001X+0.0339635DX+
126.1797D
(0.0863629) ?(0.0597452) ?(0.0863629) ?(264.6266)
該模型可決系數很高,數據的擬合優(yōu)度很好,但DX、D的回歸系數t檢驗不顯著,說明同時采用加法和乘法引入虛擬變量不合理。
2.采用加法的方式引入虛擬變量
回歸結果如下:
估計結果為:
Y=1303.367+0.5123543X+230.0216D
(126.9326) ?(0.0429474) ?(17.36774)
該模型可決系數很高,模型F檢驗顯著,各變量回歸系數t檢驗顯著。結果表明2018年3月23日前后,豆粕期貨價格的平均水平提高了230.0216元。
3.采用乘法的方式引入虛擬變量
回歸結果如下:
估計結果為:
Y=1407.338+0.4771379X+0.0750536DX
(130.9454) ? (0.0444034) ? (0.0056703)
該模型可決系數很高,模型F檢驗顯著,各變量回歸系數t檢驗顯著。結果表明2018年3月23日前,豆粕現貨價格每增加1%,其期貨價格會增加0.4771379%;而2018年3月23日后,豆粕現貨價格每增加1%,其期貨價格會增加0.5521915%。
綜上所述,無論是采用加法還是以乘法的方式引入虛擬變量,都證明了雖然中美貿易戰(zhàn)是影響農產品期貨價格的因素之一,但其造成的影響是可控的。
三、應對建議
在本次中美貿易沖突中,中國對美國農產品加征關稅,確實對美國農業(yè)造成了一定的打擊,也對中國部分農產品期貨價格產生了一些短期的影響。相比之下,在農產品方面上,中國方面的確略勝一籌,但同時我們要深刻意識到中美貿易摩擦中揭露的中國農業(yè)的短板:相較于美國,中國農業(yè)的現代化程度仍然有著很大的差距;農產品供給結構不合理,部分農產品仍需進口,供給問題很難解決,在貿易戰(zhàn)的壓力下這很容易成為突破口。基于此,本文有以下三條建議。
(一)積極發(fā)展農業(yè)現代化,調整農業(yè)補貼結構
中國農業(yè)生產仍沒有實現現代化,對于缺少科技投入的偏遠地區(qū),這個問題會更加明顯。在這種情況下,農民的生產效率極低,再加上氣候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務農的實際收益可能會非常低,最終導致農民耕作興致不高,轉而選擇其他謀生手段,影響農產品供給。如果可以大力推進農業(yè)現代化,推廣先進農業(yè)技術,提高農業(yè)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輔以農業(yè)補貼,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從長期角度來講,能逐漸緩解供給不足的壓力。
(二)調整農產品供給結構,彌補短期缺口
受貿易戰(zhàn)影響,主要依靠美國進口的農產品出現供給缺口,顯著的影響了農產品價格。國家可以一方面拋儲穩(wěn)定物價,另一方面尋找進口渠道彌補缺口,還可以采取調整飼料用量或用雜粕替代一部分等手段調整農產品供給結構,緩解貿易戰(zhàn)帶來的短期影響。
(三)加強期貨市場監(jiān)管,消除過度投機行為
投機因素會使農產品期貨價格波動加劇,進而擾亂期貨市場正常秩序,有必要制定合理的監(jiān)管政策抑制過度投機活動。所以需要加強對投機行為的監(jiān)管,特別是在經濟形勢向好、投機活動活躍的時期。此外,應針對不同的經濟時期,對農產品期貨價格影響因素進行動態(tài)管理控制,區(qū)分不同時期的主要影響因素,以此調控農產品期貨市場,使其能夠更好地為農業(yè)服務,杜絕市場上過度投機炒作等行為。
四、總結
綜上所述,通過定性與定量分析,本文認為:當下貿易戰(zhàn)的確對農產品期貨價格有著短期的影響,但從長期來看,這個影響的程度極為有限,不會干擾農產品期貨市場的正常運行。雖然貿易戰(zhàn)影響是可控的,但在目前嚴峻的經濟與世界形勢下, 中國應從維護自身利益和避免貿易戰(zhàn)進一步擴大的角度出發(fā),有策略地進行談判,實現精準有效還擊, 以打促和。在中美貿易戰(zhàn)濫觴期維護我國進出口利益,穩(wěn)定農產品期貨市場價格,避免投機炒作行為干擾期貨市場運行。
參考文獻:
[1] 施 濤,丁 毅.中美“貿易戰(zhàn)”時期的期貨市場作用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8(11):72-74.
[2] 金潔穎,華 晶.淺談2018中美貿易戰(zhàn)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以農產品進口為例[J].經貿實踐,2018(11):72-73.
[3] 王 晨,紀林宏.中美貿易爭端迫使豆粕高位震蕩[J].廣東飼料,2018,27(8):19-21.
[4] 雷 達.中美貿易戰(zhàn)的長期性和嚴峻程度[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5-8.
[責任編輯:方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