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毛
20世紀70年代,索尼唱片公司一直從事激光唱片的研發(fā)。直到1976年春天,公司高層大賀典雄向世人展示了一種新的能容納時間為13小時20分鐘音樂的激光音碟,這可是世界上第一張數(shù)字音頻唱片。不過,該音碟的直徑超過30厘米,跟市面上流行的黑膠唱片差不多大,且成本昂貴。面積之大,花費之高,因不適宜在市面上流通,完全不具備商業(yè)生產(chǎn)及發(fā)行價值。
與此同時,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唱片公司也都在緊鑼密鼓,紛紛加緊研發(fā)、改進他們的激光音碟產(chǎn)品。三年后,荷蘭飛利浦公司推出了研制的第一代激光唱片,它的直徑僅為11.5厘米,可錄制1小時長的音樂。體小輕便,利于攜帶,這種激光唱片比起三年前日本索尼研制的唱片有過之無不及。
此后,索尼與飛利浦共同向國際數(shù)字音頻光盤協(xié)會提交了一份關(guān)于音碟規(guī)格的行業(yè)報告,他們建議音碟的時間長度為1小時。然而,有人卻不同意,這個人就是大賀典雄,他堅持激光唱片的時間長度應(yīng)為75分鐘。原來,他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貝多芬鐵桿粉絲,他最愛聽貝多芬的鋼琴曲,尤其是《第九交響曲》,而這首曲子的時間長度為74分42秒。
“無法容納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唱片是不完整的。”大賀典雄的一句話決定了激光唱片的時間長度。最后,全世界的唱片直徑均為12厘米,演奏時長為74分42秒,正好可容納一首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