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宇嵐
摘 要:作為音樂教育者,在音樂課堂中,我們要善于挖掘學生更深、更廣、更重要的音樂潛能,通過情感的培育、道德的說教、音樂的想象、聆聽的創(chuàng)造等方式,喚起學生的審美體驗,加深學生的審美理解,從而積極參與音樂活動,充分感受音樂帶來的美感。
關鍵詞:內心體驗; 感知音樂; 聆聽音樂
中圖分類號:G623.71?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05-041-001
內心體驗不是通過符號、標記、中介等進行的,而是從藝術作品中體驗感覺的直接呈現(xiàn)。音樂把我們浸入感覺的原生態(tài)——它的赤裸裸、微妙的、精微的真實中,這也是意識存在的事實。對聲音的這種令人感動存在的最初體驗,就是我所說的從內心體驗音樂。
一、感知音樂,尋覓“內心體驗”的情感蹤跡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也是“感覺尺度的一種直接呈現(xiàn)”。我們直接從音樂中得到感覺,不是從關于音樂的想法,關于音樂的文化,關于音樂的歷史等等中所獲得。所有這些學問都服務于一個目的——加強直接樂聲本身的質量的目的——也就是內心體驗音樂的目的。
1.旋律的“流淌”浸潤學生的心靈
音樂作為一種有組織的聲音(旋律)直接進入人們的感官,讓聽者產生不同的情緒與情感,從而產生情感的共鳴,豐富學生的感官體驗。如六年級的歌曲《平安夜歌》,六八拍,旋律連綿起伏,溫婉柔美,猶如一股股“漣漪”蕩漾于心底,歌詞充滿意境,表達了在月圓之夜的寧靜夜晚:孩子們心中充滿了愛與感恩之情,他們在教堂里虔誠祈禱,心中所有美好的愿望將會飛向夜空被天使們打開,虔誠的心愿也就逐一實現(xiàn),快樂和美好將永存人間!如此唯美的意境,如此美好的心愿,如何讓六年級的孩子深刻感受到呢?形象化的視聽體驗是適合高年級學生的一種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通過多媒體讓同學們知道平安夜的由來,伴隨著音樂的起伏,扣人心弦的畫面,同學們陶醉其中,在視聽過程中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去感受音樂的美,從而產生心靈的碰撞,情感的共鳴。
2.道德的“說教”提升學生的情感高度
本課中,在我的引導下,同學們的歌聲變得靈動而純凈,音色變得飽滿而圓滑,氣息變得流暢而有序;一句句引人入勝的樂句,唱出了自己的美好祝愿——愿天下人都能平安健康,快樂與美好將永存!同學們的心靈也得到了美化與提升。音樂教材的潛能不僅僅是音樂理論基礎,而且富有濃厚的人文情懷,它一方面能提高音樂理論基礎知識,加強審美教育,另一方面又有著道德感化的作用,那就是形式的活潑,過程的愉悅,感化的深入,從而能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心靈深處,實現(xiàn)倫理道德的內化,所以說樂教的道德教育內容與情感教育內容相輔相成,從而達到“以樂教和”的目的。
二、聆聽音樂,探索“內心體驗”的創(chuàng)造領域
音樂是一門實踐、表現(xiàn)的藝術,在眾多藝術門類中,它的創(chuàng)作自由度是最高的。這個過程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引導學生大膽想象,放飛思維。當學生在感受到特定的音樂情境時會進行分析、描述、表演等等,那時的他們具有創(chuàng)造性,或者至少是積極的。
1.聆聽,給予學生想象的空間
聽音樂確實是一個創(chuàng)作行為,不過,不像其他的音樂角色,聽音樂并不足以被設想為一個音樂家的行為,很簡單,就因為它沒有做音樂家做的事情——創(chuàng)作可以潛在地由其他人分享的音樂。另一個方面,聽眾在他們自己的體驗范圍內,創(chuàng)造性地使一種音樂體驗有了生命。如在我們學習《采蓮謠》一課中,我選擇讓學生盲聽歌曲,這樣會給予孩子們不一樣的體驗。初次聆聽后,我提問:歌曲里表現(xiàn)了一幅怎么樣的場景,誰能用語言進行描述呢?同學們安靜了會,并加以思索,隨后就有人舉手了,我瞥了一下,大約三四位同學,A同學的語言表達能力一向很豐富,我就選擇了她,她便和我們娓娓道來:在一個清晨,伴著明媚的陽光,主人公和她的姐姐兩人去湖中采蓮,一個劃船,一個采蓮,他們配合默契,十分快樂,還唱起了歌謠,最后伴著夕陽的籠罩,他們回家了。聽后,我們的腦海里不由自主的浮現(xiàn)出這樣的歡樂場景。我說道:同學們體驗到這個場景了嗎?那么,誰能上臺進行表演。話音一落,就有兩位同學舉手了,心想:本以為五年級的孩子會羞于表現(xiàn),這次還是很給力的,至少沒讓我冷場。這一次,我先讓一位女生上臺進行表演,要求是不能對自己表演進行描述,只能用肢體語言。同學們看完她的表演,紛紛舉手。B說道:她表現(xiàn)的是在湖中劃船。C補充道:她和小伙伴在湖中,邊劃船,邊采蓮,很快樂。我總結:是啊,她還表現(xiàn)出了小船在湖中蕩漾的感覺,她一會進行劃船,一會忙著采蓮,真是一位勤勞的少女啊!這個時候,又有同學舉手了,是一位男生,他說:她采蓮的動作不是很正確,我去過湖中采蓮,想上臺示范一下。我邀請他上臺進行表演,他邊表演邊說:采蓮的時候還有個鉤子,需要把蓮蓬鉤過來,再用小刀一劃,才能使蓮蓬放到自己的籃里。我點頭稱贊,并把他的動作美化了一下,讓同學們伴著音樂進行律動模仿,并給予這位男生熱烈的掌聲,因為他又給我們增添了新的知識。
2.聆聽,拓寬了學生的思維路徑
有目的的聆聽方式,使參與者(學生)必須發(fā)揮他的能力,聽出音樂的復雜性,來完成任務,對音樂的意義進行“特別的音樂審美搜尋”,以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對待內心的成長,在聆聽中進行再次創(chuàng)造。在本次課堂中,第二次聆聽結束后,我又進行了提問:我們已經表演過了,那么誰能為歌曲擬一個題目呢?這個問題也難不住大家。D說:采蓮。E說:湖中采蓮。T說:采蓮蓬。我說道:很好!大家的題目都是圍繞采蓮的,我們來看一下書本上的標題吧。大家看后,異口同聲說道:《采蓮謠》。于是,我第三次播放歌曲,讓同學們看著書進行哼唱。聽眾(學生)不就是以一種聽覺的滲透作用來吸收給定他們的東西嗎?那時的他們具有豐富的內心體驗,也就具有創(chuàng)造性。
音樂的體驗與自我、與自然、與生活等息息相關,內心的情境也會隨著音樂的變化而有所變化,音樂體驗雖然是通過外源傳達給我們,但最后卻成為專屬于自己的音樂體驗,所以,在音樂課堂中,我們不是依靠符號、媒介等去傳達音樂的感受,而是引導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不由自主地去感知、想象、表現(xiàn)、創(chuàng)造等,從而獲得充分的內心體驗。
參考文獻:
[1]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推進愿景(第3版),人民音樂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