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設計和實施了詩歌《山居秋暝》一課的教學活動。實踐證明,教學活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學生參與積極性高,反響強烈,比較順利地完成了教學目標。下面我從說課的幾個方面來談談是如何設計這一課的。
【關鍵詞】《山居秋暝》 ?教材 ?教材目錄 ?教學重點 ?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 ?標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0-0002-01
一、教材
1.教材價值
唐朝著名詩人王維的《山居秋暝》是我國詩歌文學史上的名篇。這首詩中景物清新自然,民風善良淳樸,畫面立體感強,意境深遠,寄托著詩人獨特的人文情懷。學習這首詩不僅會影響我們心靈產(chǎn)生人性凈化,而且會引發(fā)我們對人生存在方式的獨特思考。
2.教材位置及教學要求
《山居秋暝》是語文基礎模塊上冊第五單元“唐詩宋詞選讀”中最后一首。本單元教學要求是學習誦讀詩歌,把握意境,體會作者感情,從而培養(yǎng)學生初步感知,品評以及鑒賞詩歌的能力。
二、教材目標
為了領會詩歌意境,實現(xiàn)教材價值,更好地達到教材要求。結合我班學生實際學情,我制定以下幾個教學目標:1.朗讀,背誦詩歌;2.能夠找出詩中意象并能夠用恰當?shù)脑~語來修飾意象;3.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歌的意境;4.能夠體會出詩歌蘊含的情感。
三、教學重點
根據(jù)教學目標,我把教學重點難點定為學習,體會本首詩歌的“詩中景,景中情”,具體包括:1品味詩境,背誦詩歌;2用恰當?shù)恼Z言描繪詩歌意境,體會詩歌蘊含的情感。
四、教學方法
1.誦讀法:讓學生在聽讀、自讀中把握詩歌字詞讀音及詩歌節(jié)奏。讓學生配樂朗讀體味詩歌意境美。
2.提問法:通過多煤體幻燈片循序漸進展示問題,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內(nèi)容,逐步進入詩歌意境。
3.問題探究法及小組合作法:通過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小組合作,小組展示等活動,逐步引導學生加深理解詩歌內(nèi)容,逐步進入意境,逐步理解詩歌情感。
4.聯(lián)想和想象法: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豐富詩歌畫面,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得到不同個體體驗。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新奇是引發(fā)興趣的最重要觸點。因此,我在導課上出示一首詩歌《相思》。這首詩歌對學生來講非常熟悉,也知道詩歌情感和意境。如果原封不動引用原詩,學生不會太感到興趣。而我采用的是詩歌英文版。其目的一是新奇,便于提高學習興趣。二是在強烈對比中,讓學生感悟中國詩歌產(chǎn)生意境給我們帶來的獨特的含蓄美感。這為學好《山居秋暝》在深入思考上做輔墊。
2.解題及介紹作者
通過思考題目涵蓋哪些信息,讓學生明白這首詩寫作時間地點及環(huán)境。通過幻燈片作者簡介,讓學生概括王維詩歌特點及為什么被人稱為“全才”,設計意圖是提高學習興趣和為下面理解詩文做鋪墊。
3.吟誦詩歌
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分四個步驟完成教學目標。
第一步,可以由教師范讀,或者名師范讀。使學生在聽讀中,知道字詞正確讀音,了解詩歌節(jié)奏及語氣,揣摩讀法。
第二步,讓學生自由朗讀詩文,掌握正確讀法,揣摩詩歌韻味及情感。
第三步,以體現(xiàn)情味為主線,讓學生比讀,試讀出情感。最后一步。配樂朗讀及齊讀,使學生在音樂美之中,加深詩歌印象,同步初步感受詩歌意境。
4.獨立思考及小組合作
由多煤體幻燈片展示問題,引導學生逐步進入詩歌意境,產(chǎn)生不同詩歌意境體驗。此環(huán)節(jié)分三步完成。
(1)要求學生獨立完成思考題
(2)小組合作交流及展示,引導學生以意象為媒介,盡量把詩歌還原成山水田園畫卷。允許學生對詩歌有不同體驗。
(3)通過辯論詩歌體現(xiàn)作者情懷的關鍵詞,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詩歌熱情,同時體會出作者獨特情感。
5.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概括詩歌內(nèi)容,明確作者情感,藝術特色及詩歌主題,升華了詩歌藝術價值。從而為學生這節(jié)課把握知識重點,深化理解本首詩歌內(nèi)容,主題及情感提供了可能。
6.課堂知識鞏固及深化
播放一組與詩文相配的圖片,讓學生看圖背誦詩文。從而再次加深詩文意象及情感印象。
7.作業(yè)及練習
(1)背誦詩歌——鞏固詩歌在學生心中印象。
(2)結合本文與相關資料,寫一篇文章,來談談我心目中的山水田園王子——王維。此項作業(yè)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在作業(yè)中完成本課學習整理任務。鞏固本詩意境和情感,加深對詩人詩歌的理解,提升學生詩歌鑒賞能力。
六、板書設計
山居秋暝(王維)
意象 ? ? ? ? ? ? ? ? ? ? ? ? ? ? ? ?情懷
山中景— ? ? ?學生填寫 ? ? ? —新鮮 ?甜靜 ? ? 隨意
景中人— ? ? ?學生填寫 ? ? ? —歡快 ?勤勞 ? ? 意境
此板書設計意圖是力求簡約而不簡單。不僅要盡力體現(xiàn)本課學習重點,而且要盡力為學生學習成果展示提供空間,讓學生在展示中進入詩歌意境體驗,從而達到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的效果。
作者簡介:
夏國彬(1974.4-),男,滿族,內(nèi)蒙古興安盟烏蘭浩特人,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