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彪 韋剛 孫俊銘 孫雪原 許有尊
摘 要:為明確30%三環(huán)·戊唑醇懸浮劑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以不同劑量的30%三環(huán)·戊唑醇、75%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43%戊唑醇懸浮劑為處理,以噴施等量清水作對照(CK),研究其對田間水稻紋枯病的防效。結果表明:30%三環(huán)·戊唑醇懸浮劑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較好,且對水稻生長安全。中、高劑量對水稻紋枯病防治效果高于低劑量處理,最終防效可達74.59%~79.06%,效果明顯。綜合用藥成本、防效和產量,大田生產中推薦用藥劑量為420~540mL/hm2,使用時應掌握在紋枯病發(fā)病初期施藥,連續(xù)施藥2次。
關鍵詞:水稻紋枯病;30%三環(huán)·戊唑醇懸浮劑;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 S4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16-0100-02
水稻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Kuhn]是目前水稻生產中的主要病害之一[1],發(fā)病時可影響灌漿,嚴重時導致水稻倒伏,產量損失達50%以上。目前,對紋枯病的防控主要以化學防控為主[2-5],為明確30%三環(huán)·戊唑醇懸浮劑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最佳使用劑量和安全性,2017年開展相關試驗,為其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藥劑 30%三環(huán)·戊唑醇懸浮劑(安徽省豐臣農化有限公司);75%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浙江省杭州南郊化學有限公司);430g/L戊唑醇懸浮劑(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
1.2 試驗田概況 試驗在廬江縣樂橋鎮(zhèn)老院村單季稻田中進行,試驗田地勢平坦,肥力中等,質地中壤,pH值5.9,有機質含量1.92%。試驗田前茬為小麥,供試水稻品種為南粳9108,2017年5月22日播種,6月16日移栽,栽插密度為33萬穴/hm2。
1.3 試驗設計 試驗為隨機區(qū)組設計,共設6個處理(詳見表1),4次重復,小區(qū)面積約30m2。施藥分2次進行,分別于2017年7月20日(水稻分蘗末期)和7月30日(拔節(jié)期),將配好的藥液用衛(wèi)士牌手動噴霧器兌水675L/hm2均勻噴霧。其他田間管理按照當?shù)馗弋a栽培要求進行。
1.4 調查內容與方法 分別在第2次施藥后7d、14d,進行藥效調查。采取對角線取樣法,每小區(qū)5點取樣,每點調查5叢,每小區(qū)調查25叢,記錄總株數(shù)、病株數(shù),并按9級分級標準進行調查分級。分級標準為(以株為單位):0級:全株無病;1級:第4葉片及其以下葉鞘、葉片發(fā)病(以劍葉為第一葉);3級:第3葉片及其以下葉鞘、葉片發(fā)病;5級:第2葉片及其以下葉鞘、葉片發(fā)病;7級:劍葉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fā)病;9級:全株發(fā)病,提早枯死。計算病株率、病情指數(shù)和防治效果,并進行差異顯著性測驗。
2 結果與分析
2.1 防治效果 由表2可知,與CK3等量清水處理相比,所有用藥處理的病株率和病情指數(shù)均顯著降低;第2次藥后7d,30%三環(huán)·戊唑醇懸浮劑3個不同劑量處理T1、T2和T3的病株率和病指防效分別為65.57%、73.13%、75.24%和66.23%、76.16%、82.06%,CK1處理的病株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在所有用藥處理中最低,分別為24.03%和21.15%,CK2處理的病株防效和病指防效最高,分別達到77.58%和84.29%;從防治效果來看,用藥7d后,T2、T3處理防效與CK2防效相當,無顯著性差異,T1處理的效果略低,但是仍然顯著高于CK1處理。
第2次藥后14d,與CK3等量清水處理相比,所有用藥處理的病株率和病情指數(shù)均顯著降低;第2次藥后14d,30%三環(huán)·戊唑醇懸浮劑3個不同劑量處理T1、T2和T3的病株率和病指防效分別為59.04%、64.35%、70.01%和66.53%、74.59%、79.06%,CK1處理的病株率防效和病指防效在所有用藥處理中最低,分別為17.39%和19.27%,CK2處理的病株防效和病指防效最高,分別達到71.90%和80.26%;從防治效果來看,用藥14d后,T3處理防效與CK2防效相當,無顯著性差異,T2處理的效果略低與T3,但仍然顯著高于CK1處理。
2.2 產量 從產量結果來看(表4),30%三環(huán)·戊唑醇懸浮劑3個處理產量在8.7~9.0t/hm2之間,比CK1、CK2和CK3相比產量增幅分別為1.8%~4.1%、-2.1~0.8%和5.3~8.5%;隨著用藥量增加,產量呈逐漸增加趨勢。中高用量T2和T3處理產量與CK2處理相當(表4)。
3 結論與評價
從田間表現(xiàn)來看,無論是低劑量還是中高劑量,30%三環(huán)·戊唑醇懸浮劑2次用藥均未對水稻生長產生藥害等不良影響。從紋枯病防效和產量來看,30%三環(huán)·戊唑醇懸浮劑對水稻紋枯病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確保水稻產量不降低;從具體用藥量來看,綜合考慮用藥成本和防效以及最終產量,在紋枯病發(fā)病初期施藥,在水稻分蘗末期和拔節(jié)期連續(xù)施藥2次,用藥劑量為420~540mL/hm2兌水675L/hm2進行噴霧,可以保證較好的防效和產量水平。
參考文獻
[1]花日茂,陳軍,孫俊銘,等.安徽主要農作物病蟲草害綜合防治[M].北京:中國農業(yè)科技出版社,2001:34-36.
[2]李陽,余永健,鄭仕華,等.氟環(huán)唑對嘧菌酯防治水稻紋枯病的增效作用[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4(8):1222-1224.
[3]陳勁禮,李新杰,劉曉鵬,等,丙環(huán)·嘧菌酯防治水稻紋枯病效果初探[J].中國植保導刊,2016(2):63-64.
[4]儲志堅,龍志華,鮑周明.40%氟硅唑+25%三唑酮防治水稻紋枯病田間藥效試驗[J].安徽農學通報,2018,24(22):61.
[5]曾曉勇,劉建華.水稻紋枯病連續(xù)重發(fā)原因及防治措施[J].河南農業(yè),2016(26):18.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