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格 陳雙新
我們還是從它的源流說起(見下圖)?!八摹弊治髦苤皩懽魃舷滤臋M,春秋以后才出現(xiàn)封閉外框內(nèi)加兩筆的形體,該形體從古至今基本沒有變化。在現(xiàn)代宋體字形之前的形體,第二筆均看不出帶鉤,現(xiàn)代楷體字形之所以帶鉤,源于手寫特別是毛筆書寫時,第二筆末尾順勢帶鉤,最易于與第三筆快速和順暢銜接。
古文字字形中都沒有鉤,隸書階段漢字出現(xiàn)長鉤,楷書階段出現(xiàn)了大量的短鉤硬鉤,現(xiàn)代漢字中有將近一半的字有鉤,有的字多達三四個鉤,如“虎”有三個鉤。在楷書階段出現(xiàn)的鉤,基本沒有表意作用,極個別的鉤起到字形區(qū)別作用(如“干”與“于”),多數(shù)只是對字形起一定的修飾美化作用(如“丁、小、門、月、可、事”等的鉤),避免了呆板、雷同、機械。鉤的出鋒方向一般是指向下一筆的落筆處,這表明了筆畫之間的聯(lián)系,也體現(xiàn)了書法上筆畫之間形斷意連的要求。“四”字第二筆印刷字形中應該寫“橫折”還是“橫折鉤”只是不同字體在書寫習慣上略有區(qū)別而已,與字義毫無關系。
“字體”概念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根據(jù)不同時期、不同書寫工具和介質(zhì)所體現(xiàn)的字形結構特點和字體風格,總結劃分出來的漢字形體類別,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等”;二是指“根據(jù)字形特點和風格劃分出來的,用于印刷、電子顯示或手寫的漢字形體類別,主要包括宋體、仿宋體、楷體、黑體等”?,F(xiàn)行漢字的字體屬于第二種。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步,楷書的變體越來越多,如新宋體、華文系列字體、方正系列字體、琥珀體、魏碑體、綜藝體等。目前最常用的字體是宋體和楷體。宋體字是印刷行業(yè)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字體,字形方正,筆畫橫平豎直,橫細豎粗,棱角分明,結構嚴謹,整齊均勻,主要用于書刊或報紙的正文部分;楷體由古代書法發(fā)展而來,筆畫粗細適中、舒展圓潤,字形端正,便于模仿與摹寫,廣泛地用于小學課本、通俗讀物、批注等。
筆者調(diào)查了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江蘇教育出版社四個版本的小學一到六年級十二冊語文課本(審定時間為2001年~2005年),發(fā)現(xiàn)不同年級在字體上明顯不一樣,基本是低年級多用楷體,高年級逐漸由楷體向宋體過渡,而且一本書中的課文、習題和生字表使用的字體也不一樣。有的教材十二冊全部課文都用楷體(如江蘇教育出版社),最少的也是小學三年級之前的課文全用楷體(如語文出版社),課后習題或用宋體或用楷體,生字表則是各套教材全用楷體。這樣安排主要因為小學生進入校門的頭幾年是集中識字寫字階段,這段時間教材主要使用楷體字,可以與學生寫字認字更好地銜接。
宋體和楷體在筆形與筆畫關系方面存在一些差異,如:
宋體“四”的第二筆寫為“橫折”,而楷體“四”的第二筆寫為“橫折鉤”;
宋體“辶”和楷體“辶”的折筆寫法有區(qū)別;
宋體“サ”與楷體“サ”末筆筆形不同(前者為豎,后者為短撇);
宋體“火”和楷體“火”的左點不同(前者為撇點,后者為頓點);
宋體“心”第二筆是豎折鉤,楷體“心”第二筆是臥鉤。
宋體、楷體的筆畫交接關系也存在不同,如宋體“月、日、直、目”的中橫與左右豎都相接,而楷體“月、日、直、目”的中橫只與左豎相接,與右豎相離;宋體“田、用、更、鬼”的橫與左右豎都相接,楷體“田、用、更、鬼”的橫與左右豎都相離。
漢字宋體、楷體字形存在不一致是客觀事實,這樣的差別基本不影響閱讀,在書寫上也沒有對錯之別,教師不必作硬性要求,更不必將其作為考試內(nèi)容。至于報道中所說有些小學語文老師認為:“‘四字第二筆為‘橫折鉤,日常教學中,低年級學生的確會面臨筆畫這個問題,而且是基礎知識點,是必須掌握的,同時也是難點?!卑堰@樣的可以一帶而過的問題當作是“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點”,并當作“難點”,可以說完全沒有把握住語文教學的重點。
當然,對不是因為字體不同而造成的字形差異須認真分辨,有些差別看起來可能也“細微”,但恰恰是相似字的區(qū)別點,這樣的問題則馬虎不得。如《河北日報》(2018年3月12日)的一條在線新聞將“任”錯寫為“任”(前者右為壬,后者右為王),這就不是字體問題了?!犊滴踝值洹贰叭巍毕伦ⅲ骸啊蹲謪R》:‘音王,急行也。”《正字通·人部》:“任,伍字之譌?!笨芍叭巍焙汀叭巍笔亲中?、字音、字義都不相同的兩個字。
總之,漢字的筆畫筆形,哪些可以“任意”,哪些需要“較真”,這首先由其所起的作用決定,同時,也是教師水平的體現(xiàn)。只有任課教師明白了漢字演變的基礎知識和形體構件的作用,才能給學生講透書寫要領,才能明白哪些真正是“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