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蓉暉
摘 要:新時代,情景劇教學法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和針對性上作用凸顯。針對高校思政課教學規(guī)律性和長效性的改革要求,分析情景劇教學法的優(yōu)勢,直面困境,提出提升路徑,滿足大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
關鍵詞:情景劇教學法;高校思政課;親和力;針對性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9.085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教學方法的變革指向尊重規(guī)律、增強學生獲得感。2007年,國內高校受到藝術院校喜劇教學法的啟發(fā),將情景劇作為思政課教學手段。思政課情景劇教學法是教師結合授課內容,指導學生以教材內容為基礎,自編、自導、自演、自拍、自評10至15分鐘的微視頻,并選取部分代表性作品在課堂上予以教學研討的教學過程。近年來,國內一些高校思政課開展情景劇教學法,在運用策略、實踐體驗、實效性定量分析等方面有積極探索。但是,如何貼近當代大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認知變化和需求,如何解決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認同度高行為參與度低的現狀,如何使大學生在圖像敘事認知建構中形成價值選擇?運用情景劇提升高校思政課親和力和針對性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1 國內外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研究集中在思政課情景劇教學法的應用步驟、價值堅守、內容選擇與建設路徑上。(1)應用步驟。情景劇教學法由集體備課、學習者分析、教學策略分析、學習成果評價等環(huán)節(jié)組成(趙冰娜等,2017);具體實施包括教師指導幫助、學生參與投入、學校各職能部處支持配合(藍波濤等,2017)。(2)價值堅守。情景劇本身承載著思想理性價值內涵,但常出現對課程價值內核解讀平面化或誤讀(陳濤,2017);圖像抽象化內容表達困境和失真歧義(蔡勇,2013);教學視覺主義娛樂化而忽視教學內容價值性(劉艷,2015)。(3)內容選擇。情景劇內容應與當地經濟社會實際密切結合(孫海英,2015);情景劇中強化社會熱點問題辨析(劉英,2015)。(4)建設路徑。吸收當代文化資源(韓淑芹,2016);通過承載社會記憶的情景劇喚醒大學生的情感和認同(溫小平,2017)。國外學者從圖像價值展開研究,認為世界已進入圖像時代,認為人在回憶時,腦海中出現的不是文字而是圖像信息,因此更關注圖像價值解讀平面化、圖像信息消費娛樂化。
學者們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仍存在有待深化的地方。第一,缺乏規(guī)律性研究。情感認同如何層層轉化為實踐認同?不同專業(yè)的學生認知方式有何不同?第二,缺乏系統(tǒng)性研究。課程內容如何層層滴灌到情景劇各環(huán)節(jié)?評價環(huán)節(jié)如何實現價值共識?
2 理論研究與現狀分析
2.1 理論研究
黨的十九大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進入到規(guī)律性和長效性的改革中,要求課堂教學增強親和力和針對性。親和力側重從學生的個體認知和具體生活出發(fā),在教學中將宏大敘事與個體實際相結合,引發(fā)師生間的情感共鳴。針對性側重從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遵循教書育人規(guī)律和遵循學生成長規(guī)律入手,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化。情景劇教學法順應了改革需求。
2.2 現狀分析
(1)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運用情景劇教學法的優(yōu)勢。
第一,發(fā)揮大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情景劇的自編、自導、自演、自拍,使大學生由課堂教學的聽眾角色轉化為編劇、導演、演員、剪輯者等劇中人角色,參與感得到保障。課堂教學實現了“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根本轉變。
第二,強化大學生的認知記憶。當今社會已進入有圖有真相時代。以文字敘事為主要特征的信息傳遞正逐漸讓位于以讀圖解碼為指向的認知模式。情景劇教學適應了當代大學生的圖像化認知交流方式,推動課程內容以視覺記憶的方式像“視覺錘”一樣錘入大學生的大腦。
第三,實現大學生知行合一的轉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要經過知、情、意、信、行的層層推進。當前大學生存在情感認同度高而信仰踐行低的問題。在情景劇拍攝中,大學生加深了對理論的認識、了解、消化、吸收與鞏固,自覺用理論的視角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現知行合一。
(2)情景劇教學法在實施中的困境。
第一,追求“有意思”而忽略“有意義”。情景劇教學中課程內容的“有意義”應排在首位。但在實施中出現純娛樂化、惡搞現象,大學生單純追求“有意思”而忽略甚至背離課程內容。例如,在“科學技術的作用”內容中,拍攝小組追求智能機器人與人類沖突場面,放大視覺和聽覺效果,但缺少價值內核支撐。在“古今中外核心價值觀”內容中,拍攝小組原本設定拍攝“家庭中男女不平等問題”,卻在拍攝中過多渲染家庭矛盾場景,導致情景劇價值意義不明。
第二,拍攝內容與史實不符。大學生“想當然”的認知情況使情景劇內容嚴重失真。例如,在“資本原始積累”的內容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拍攝小組隨心所欲勾勒黑奴販賣場景、路線和原因,將黑奴販賣的血腥輕描淡寫地描繪成黑奴為賺錢各盡所能向資本家推銷自己、進而販賣的場景。在“中國社會發(fā)展中的矛盾”內容中,少數拍攝小組隨意勾勒醫(yī)患矛盾。
第三,學生學習合作能力亟需提升。實施中,拍攝小組存在分工不明確、互相推諉、集體觀念淡薄、矛盾激發(fā)等問題。表現為,問題一,劇本撰寫能力欠缺。劇本與課程內容板塊主題聯結不緊密、價值內核挖掘不夠、表現手法單一。問題二,拍攝人員不足。包括人數不足、人員性別不平衡。小組成員身兼多個角色,觀看中人物代入感混亂。小組成員性別單一,常由同性扮演異性角色,觀看時給人以怪異感。問題三,拍攝場地不符合劇情要求。近一半拍攝小組用學校場地替代場景,產生不協調感。問題四,拍攝時間不足。拍攝小組拍攝時間不足一周,或各環(huán)節(jié)笑場頻繁、表現生硬,導致成片效果較差。問題五,拍攝、后期制作還需精心打磨。拍攝中出現畫面比例失調、顏色暗沉、雜音過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