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秦觀和陸游都擅長在詞作中借“夢”意象來表情達意,他們的夢詞有相同之處又各具特色。美好理想與殘酷現(xiàn)實之間的落差使二人產生不平之意,也成為他們創(chuàng)作夢詞的共同靈感來源。但由于具體的人生境遇和思想觀念不同,二人夢詞的表達內容又存在差異,秦觀夢詞多以傷貶、愛情為主題,陸游夢詞則多以愛國、游仙為主題。二人又以不同的手法來表現(xiàn)夢境,秦觀多擇夢之作,而陸游多記夢之作。
關鍵詞:夢詞 秦觀 陸游
秦觀和陸游同是兩宋詞壇的名家,二人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多有相近之處。后人論及陸游詞風時,多認為其兼有秦觀、蘇軾二人的特點。明代楊慎曾說:“放翁詞纖麗處似淮海,雄快處似東坡”[1]P513;清代劉熙載亦說:“陸放翁詞,安雅清贍,尤其佳者在蘇、秦間?!盵2]P3695而經過考察可以看出,陸游詞作中與蘇軾風格相近者數(shù)量較少,與秦觀風格相近者則數(shù)量較多。同樣纖細敏感的心靈與坎坷不平的經歷,加上有意識的繼承和發(fā)展,造成了秦觀、陸游二人在詞的創(chuàng)作風貌上的相似性。
同時,他們匠心獨具,都擅長運用“夢”意象來進行創(chuàng)作。在他們的詞作中,“夢”字出現(xiàn)的頻率極高。今存秦觀詞96首,含有“夢”字的有25首,約占四分之一;陸游詞145首,含有“夢”字的有34首,同樣約占四分之一。他們同樣巧借夢境來沖淡現(xiàn)實的苦悶,尋求內心的慰藉,但由于二人具體境遇的不同,他們的夢詞創(chuàng)作在表現(xiàn)內容和表現(xiàn)手法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一.表現(xiàn)內容比較
夢是一種潛意識的表現(xiàn)方法,能夠引發(fā)作者無窮的創(chuàng)作靈感。在秦觀、陸游二人的詞作中,“夢”成為他們表達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坎坷的境遇構成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作者試圖排遣遺憾與隱憂,尋求內心的慰藉,此時夢境的補償作用恰好能夠契合詞人的這種情感需要。
縱觀秦觀、陸游二人的夢詞作品,內容上都以抒發(fā)失意情懷為主,但具體而言又有所區(qū)別,其中秦觀多傷貶、閨思之作,而陸游多愛國、游仙之作。這與二人截然不同的身世經歷以及思想觀念有著密切聯(lián)系。
(一)身世經歷對表現(xiàn)內容的影響
秦觀仕途坎坷,因新舊黨爭之故而接連遭受貶謫,所貶之地愈發(fā)偏遠。仕途中備受打擊,其人又多愁善感,秦觀的情緒不免走向消沉,這種傷貶的悲觀情緒在他的不少夢詞中都得到體現(xiàn)?!肚餁q》中有“日邊清夢斷,鏡里朱顏改”[3]P130,“清夢斷”暗示秦觀自遷謫以來仍抱有回京復職的幻想,但直到容顏衰老也不曾再受征召,回京夢想無情破滅?!度鐗袅睢菲涠杏小皦羝剖蟾Q燈,霜送曉寒侵被”[3]P186,《阮郎歸》其四中亦有“鄉(xiāng)夢斷,旅魂孤,崢嶸歲又除”[3]P203,常年貶謫在外,家鄉(xiāng)遙不可及,詞人難得做成一個美好的鄉(xiāng)夢,驚醒后看到的卻只有如星的燈火、饑餓的老鼠,自己則是漫漫寒夜里的一個孤魂。這些詞句中頻繁出現(xiàn)的“夢斷”“夢破”之語,蘊涵著屢次遭貶的孤寂與絕望。
陸游出生于愛國世家,后又投于愛國名士曾幾的門下,因此深受愛國思想的熏陶。錢鐘書先生評價陸游作品時指出:“愛國情緒飽和在陸游的整個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4]P272陸游的夢詞中多抒發(fā)愛國之情的作品,并在其中“聲明救國、衛(wèi)國的膽量和決心”[4]P271,常常通過追憶往事來抒發(fā)報國無門的志士之悲。例如《訴衷情》一詞,以“當年”起筆,回憶自己青年時期追求功名的滿腔豪情,緊接著筆鋒一轉,自“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5]P147起全篇情緒急轉直下。關河之夢已斷,貂裘也早已覆上塵埃,可見作者收復失地的偉大抱負終究未能實現(xiàn),徒留下“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5]P147的無奈和恨意。同樣,《謝池春》中“功名夢斷,卻泛扁舟吳楚”[5]P207一語看似輕描淡寫,實則暗含無盡愁緒,一個“卻”字更點出詞人心中萬般的不得已。這類夢詞可謂飽含深情、震撼人心,極富時代精神。
(二)思想觀念對表現(xiàn)內容的影響
佛禪思想在秦觀思想觀念中占重要地位。秦觀在《五百羅漢圖記》中稱“余家既世崇佛氏”[6]P1217,可見其家庭有深厚的佛學淵源。此外,與僧侶的交游唱和以及禪宗盛行的時代風氣也為秦觀佛禪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督饎偨洝分杏小耙磺杏袨榉ǎ鐗艋门萦?,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之語[7]P112,體現(xiàn)了“夢”與禪的關聯(lián)。佛禪思想在秦觀詞作中主要表現(xiàn)為“空”的觀念,即一切虛無、萬事皆空之感,與“夢”虛無縹緲的特點恰好相符,因此秦觀以愛情和傷貶為主題的傷感夢詞多流露虛空的禪意。
《風流子》和《古笛慢》同為愛情詞,寫秦觀遠貶后對從前生活的回憶,表達對昔日戀人的相思?!扒嚅T同攜手,前歡記,渾似夢里揚州”[3]P42和“好夢隨春遠,從前事、不堪思想”[3]P61,都將過去繁華的生活場景和動人的愛情經歷比作一場不再的美夢?!八闾扉L地久,有時有盡;奈何綿綿,此恨難休”[3]P42與“難留戀,空惆悵”[3]P61之語,更直接地指出,美好難以久持,現(xiàn)實歸于困苦,充滿了無奈和空虛之感?!逗檬陆糁凶鳌泛汀短泶荷范甲饔谇赜^接連遭貶之后,但表達的情感卻大有不同。《好事近·夢中作》全篇寫夢境,以浪漫主義的筆調描寫了作者夢中所看到的春光明媚、絢爛多彩的自然景象,場面十分壯觀?!白砼P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3]P294兩句,象征了作者在夢境中獲得了片刻的精神解放。作者看似營造出了一種超脫的無我之境,實則逃避現(xiàn)實中反復遭貶的痛苦,此處的“夢”正是一種對黑暗現(xiàn)實的消極反抗。而《添春色》是秦觀晚期所作,全篇采用紀實的手法,“衾暖夢寒窗曉”[3]P318寫作者從凄涼的夢境中醒來,但“衾暖”卻點出作者睡得安穩(wěn)?!罢斡赀^,海棠晴”[3]P318寫出春天的盎然生機,“晴”字更流露出作者心情的愉悅輕快。下闋則寫作者無所拘束、開懷暢飲的場景,“醉鄉(xiāng)廣大人間小”[3]P318一句中,作者以“人間小”來寫世俗的局促和黑暗,以“醉鄉(xiāng)廣大”來寫他精神世界的自由。全詞雖仍流露出些許憤世嫉俗之意,但早年的痛苦已消散大半,精神上更多了幾分輕松自在,從中不難看出作者對超脫自適的精神境界的追求。
宋代尤其推崇道教,陸游曾管理宮觀的“祠官”一職長達十七年[8]P272,在《道室試筆》中他又提及:“吾家學道今四世,世佩施真《三住銘》?!盵9]P390可見政治和家學因素都對陸游道教思想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他的《書室獨夜》中提及“退居消日月,大半付莊周”[10]P330,《雨欲作步至浦口》中亦提及“精心窮《易》《老》,余力及《莊》《騷》”[11]P192,足見陸游對道教典籍的閱讀熱情。道教思想滲透到他的夢詞中,便形成了游仙遁世這個主題。
《大圣樂》作于陸游剛被免官之際,其中充斥著“試思量往事,虛無似夢,悲歡萬狀,合散如煙”“苦海無邊,愛河無底”“壽夭窮通,是非榮辱,此事由來都在天”[5]P26這類語句,表達出一切天定、人生如夢的觀念。全詞以“從今去,任東西南北,作個飛仙”[5]P26作結,充滿自由自在、開朗曠達的格調,可見他試圖以這種達觀甚至虛無的人生態(tài)度來化解心中的苦悶。《木蘭花慢·夜登青城山玉華樓》更是一首典型的游仙詞,起首“閱邯鄲夢境”[5]P74一句便表明作者易經如《枕中記》中的盧生一樣,遵照仙人的指引,把人間的一切功名富貴都看得如同浮云夢境一樣微不足道,此刻他只愿能“星壇夜學步虛吟”[5]P74,希望能在神仙處尋覓到自己的知音,在蓬萊島度過匆匆歲月。《戀繡衾》一詞同樣把浮生百態(tài)比作“擾擾夢中”[5]P213,指出只有深居名山、求仙訪道才能獲得解脫,只有居于在“蓮峰下”,伴著“暮鐘”,以“鶴”“松”為友,才是真正的歸宿。結合陸游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經歷來看,他夢詞中對道教思想的選擇,實則是一種對苦悶現(xiàn)實的逃避、對消沉心態(tài)的排遣。所謂的名山、神仙,不過是他的“理想之夢”,是他為自己尋找的精神寄托罷了。
二.秦觀與陸游夢詞之表現(xiàn)手法比較
根據(jù)對夢境的不同表現(xiàn)手法,大體可將秦、陸二人的夢詞分為以下三類:一是記夢之作,即全詞或詞中一部分描寫了夢境的夢詞;二是夢喻之作,即作者用夢來比喻不同事物,如人生、世事等;三是擇夢之作,即作者希望自己能夠控制夢境的來去及夢境的內容。
在二人的夢詞中,夢喻之作都是最為常見的。但二者所描寫的本體卻有差異,其中表達的情感亦不相同。秦觀詞中多以夢比喻回京供職的希望,如《千秋歲》中有“日邊清夢斷”[3]P130;或以夢比喻有情人相會相伴之短暫歡愉,如《鵲橋仙》中有“佳期如夢”[3]P112;或以夢比喻幽美之景物,如《浣溪沙》其一中有“自在飛花輕似夢”[3]P169??梢姡谇赜^眼中,“夢”總是與美好的事物緊密相關,代表一種美的想象或追憶,夢境成為他在今與昔、繁華與落寞、纏綿與孤寂之間穿梭往來的橋梁,成為他種種感慨的來源。正是“夢”助他營造出一種時空交織、情緒起伏的詞境,使得他的詞風更為委婉深沉,感人至深。而陸游詞中則多以夢比喻無常的世事及人生,如《南鄉(xiāng)子》中的“三十年來真一夢”[5]P145、《沁園春》中的“念累累枯冢,茫茫夢境,王侯螻蟻,畢竟成塵”[5]P152和《破陣子》中的“眼底榮華元是夢”[5]P227等句。在陸游眼中,榮與衰、達與窮、富與貧,甚至是生與死,種種皆無異,同樣都是大夢一場,毫無意義。這種“浮生若夢”之嘆的形成來源于陸游壯志未酬后無奈寂寥的情緒及試圖自我寬慰的心境,其中蘊含著士人對人生和世事的理性思考,更帶有一種別樣的豪壯與曠達。
秦觀多有擇夢之作,約占其夢詞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擇夢”的描述形式體現(xiàn)出作者婉轉細膩的情思?!朵较场菲湮迨且皇组|怨詞,寫閨中女子思念遠方征人的情景?!板\帳重重”和“屏風曲曲”[3]P181寫出主人公生活環(huán)境的華美與幽深,可見其物質生活的富足以及精神世界的空虛寂寥。緊接著有“恨人何事苦離家”[3]P181一句,指出該女子苦悶寂寞的原因所在,“恨”字為全詞奠定了感情基調。下闋承“恨人”而發(fā),所謂“枕上夢魂飛不去”[3]P181,主人公與身為征人的丈夫相隔千里,終年分居兩地,只能寄希望于夢中相見。誰知由于兩人在空間和時間上都隔著遙遠的距離,甚至在夢中都無法順利地相見和溝通,就在這恍恍惚惚之間,一個新的白晝卻又悄然而至,只看到滿庭芳草與殘花相映。該詞中作者著力表現(xiàn)的是苦于不成夢的悲哀,男女相思的苦情深深地牽動人心?!度鐗袅睢菲湮鍎t是作者的傷春惜別之作,全詞與《踏莎行》中“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3]P140的情景相近,也同樣表達思歸之情。開篇作者問道:“池上春歸何處?”[3]P193既有對春天的留戀不舍之意,又含對年華易逝的感嘆之情。又一個春天過去了,作者長年背井離鄉(xiāng),仍未有歸期。周圍盡是“滿目落花飛絮”和“孤館悄無人”[3]P193的殘敗寂寥,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更甚于平日,以致夜來而有歸鄉(xiāng)之夢。誰知“夢斷月堤歸路”[3]P193,這難得的鄉(xiāng)夢,竟只到踏上月堤便中斷了,作者終究無法在圓滿的夢境當中得到真正的慰藉,只得喃喃地重復著“無緒,無緒”,其孤寂黯然的神情仿佛出現(xiàn)在讀者眼前。該詞中作者體現(xiàn)的則是苦于沒能夢到想要夢到的內容,其遺憾與嘆息之情不難引發(fā)讀者的深刻共鳴。這兩首詞,一怨夢不成,一怨夢忽斷,細微的差別更顯示出作者對不同情感的細致把握,值得反復咀嚼和回味。
陸游則多有記夢之作,約占其夢詞總數(shù)的四分之一,“記夢”的描述形式凸顯了作者愛國情感的熾熱。弗洛伊德認為夢的本質是人們潛意識中愿望的實現(xiàn)[12]P23,陸游筆下的“夢”也因此成為他期盼收復失地、追憶戰(zhàn)斗生活以及排遣未酬壯志的重要寄托。在這類夢詞中,《夜游宮·記夢寄師伯渾》最為典型。詞的上闕寫作者夢中的場景,其中盡是“清笳”“鐵騎”“關河”“雁門”“青?!盵5]P99,能夠想象作者所夢乃是自己與戰(zhàn)士們在邊關奮力抗敵、收復失地的戰(zhàn)爭景象。作者筆法錯綜跳躍,正如夢境恍惚不定。是夢總會清醒,詞的下闋便描繪了夢醒后作者眼前的冷寂環(huán)境:寒燈一盞,滴漏聲斷,西沉的殘月映照在窗紙之上。現(xiàn)實中如此凄清寂靜的場景與夢中那笳聲四起、馬蹄紛紛的戰(zhàn)斗場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者一腔御敵的壯志只能借短暫夢境揮灑一二,不難想見作者夢醒時分的落寞惆悵。這首詞與陸游名句“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13]P45異曲同工,都采用“癡情化夢”的手法,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了陸游對從戎報國的強烈渴望,其中透露的壯志豪情和民族正氣既蒼涼又高亢,令人肅然起敬。
三.結語
同樣是以“夢”入詞,秦觀、陸游人生際遇和思想觀念上的差異造成了他們夢詞的不同風貌:秦觀仕途不順、屢遭貶謫,為人又敏感多情,有佛禪思想,其夢詞多以傷貶和愛情為主題。秦觀又以“擇夢”為筆法,將身世之感融入艷情之中,委婉含蓄而感人至深。陸游愛國熱情高漲,卻苦于不能上陣殺敵、收復河山,又受道教思想影響,其夢詞多以愛國和游仙為主題?!坝泬簟钡墓P法為陸游愛國、思鄉(xiāng)、懷友等情感的抒發(fā)助力,使之更加深摯懇切,扣人心弦。秦、陸二人的夢詞雖然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上有不同,但都以“夢”意象創(chuàng)造出絕佳的意境,傳達出他們獨特的生命體驗,展現(xiàn)出宋代夢詞的獨特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楊慎.詞品[A].唐圭璋編.詞話叢編[C].北京:中華書局,1986.
[2]劉熙載.藝概·詞概[A].唐圭璋編.詞話叢編[C].北京:中華書局,1986.
[3]徐培均、羅立剛.秦觀詞新釋輯評[M].北京:中國書店,2003.
[4]錢鐘書.宋詩選注[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
[5]王雙啟.陸游詞新釋輯評[M].北京:中國書店,2001.
[6]徐培均.淮海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7]賴永海.金剛經[M].陳秋平,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
[8]邱鳴皋.陸游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9]錢仲聯(lián)、馬亞中.陸游全集校注(六)[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10]錢仲聯(lián)、馬亞中.陸游全集校注(五)[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11]錢仲聯(lián)、馬亞中.陸游全集校注(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12]弗洛伊德.夢的解析[M].趙辰,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
[13]錢仲聯(lián)、馬亞中.陸游全集校注(四)[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介紹:陳彥斐,江蘇大學本科在讀,漢語言文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