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jù)中國殘疾人抽樣調(diào)查數(shù)據(jù)推算,我國的盲人大約有1700萬,位列全球盲人總數(shù)第一。在我國,每80名人就有1名是正常視力衰退者。這樣龐大的人群中有30萬是盲童。但我們在生活中極少遇到他們,他們常被忽視掉。兒童是祖國的未來,關注盲童的發(fā)展,是一項迫切的任務。盲童生活在黑暗之中,感受不到異彩紛呈的世界。他們不能像普通兒童一樣走進熱鬧的學校。他們需要的是一個特殊的,能夠理解他們的空間。兒童大部分的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因此,筆者將從盲校淺析對于盲童而言的“四感”空間。
關鍵詞:盲童;盲校;四感
一、盲童和盲校的現(xiàn)狀
視力殘疾 盲(一級) 盲(二級) 低視力(三級) 低視力(四級)
最佳矯正視力<0.02 最佳矯正視力≥0.02 0.05≤最佳矯正視力≤0.1 0.1≤最佳矯正視力≤0.3
盲并不意味著完全的黑暗。盲人分為兩大類,第一種是半盲型,即有感光能力,甚至能模糊地看到一些事物,半盲占盲人群體的70%。第二種是全盲型,即無光感,看不到任何事物。這類人群往往更封閉,更需要被理解和保護。
盲校一直都存在,但各個地區(qū)的盲校不同,有的地區(qū)是盲人學校,有的地區(qū)是盲聾啞學校。根據(jù)中國殘疾人網(wǎng)站的公示,截至2020年我國共有26所學校接納盲童,其中專門的盲人學校有15所。這些學校有無障礙設施,教學課程也很多元。但是據(jù)調(diào)查,有些學校是由普通學校改造而成,許多設施并不完善。例如普通的棱角分明的課桌可能對盲童造成傷害。普通學校的洗手間對于盲童來說更是一種挑戰(zhàn)。盲校的設計需要一個更為周密的規(guī)劃。
二、“四感”與空間
視覺是人類的第一感知力。盲童失去這個第一感知力后第二第三感知力成為主要的感知能力,即以聽覺和觸覺感知世界。慶幸的是相比于普通兒童,盲童具有更加敏感的聽覺和觸覺感知力。
首先,從聽覺出發(fā)。設計師可利用聽覺為盲童設計更安全的環(huán)境。每一位盲童配備一個“小喇叭”,也就是智能揚聲裝置,隨時隨地提醒他們時間和每日安排。“小喇叭”上安裝紅外感測,當遇到危險時,“小喇叭”可以提醒盲童預防和規(guī)避危險。在盲校的教室里,以及校園中的各個角落里,比如操場上,廊道間,花園中,特別是在一些危險地帶,如水池邊和尖銳處,也要提前安置好“小喇叭”。它的存在就是一個聲響標志。提醒著周圍的狀況,為盲童提升安全感。同時,“小喇叭”能和盲童溝通,實現(xiàn)雙方的互動?!靶±取痹跐撘颇幸苍陂_發(fā)盲童的音樂細胞,朗誦潛力,增加盲童的閃光點。一個個“小喇叭”就像是盲童的好友,一直陪伴著盲童,幫助著盲童成長和學習。
對于盲童而言,觸覺是非常重要的感知方式。盲童的觸覺往往更加靈敏。利用他們敏銳的觸覺特性,道路上鋪設專屬盲道,根據(jù)凹凸的形狀以及大小,鋪設不同的道路。例如凹為圓環(huán)狀是通往教室,凹為方形是通往衛(wèi)生間等。盲童能夠依靠靈敏的觸覺準確地到達不同的場地,以凹凸的地鋪設計來提高盲童的自理能力和觸覺感知力。同時,在地板上鑲嵌拼音和文字,盲童可以娛樂之余學習知識。由于盲童需要大量的觸摸物體,盲校在設計時應該選用柔軟親膚的材料。樓梯的扶手應該以木制為主,搭配軟包。墻面的一米六以下應包覆軟包。操場上的娛樂設施應選用塑料材質(zhì)。除了這些日常必須接觸的表面,還為盲童設計專屬“互動板”,盲童可以觸摸不同形狀的模塊將它們拼貼在互動板上,類似于拼圖。從最基本的形狀開始,逐漸深入到大小關系、紋理、重量以及類似于動植物,文字等復雜的形狀。使盲童在潛移默化中學習知識?;影蹇梢宰杂傻姆D(zhuǎn)和推拉,盲童在翻轉(zhuǎn),推拉,穿過互動板時,提高對空間的感知力。在盲校的各個角落里,也要設置觸摸標志。例如在衛(wèi)生間的門把手上做出不同標志,以區(qū)別男女廁所。在盲校的規(guī)劃中,氣味教室也是很有必要的。孩子們可以通過氣味教室學習如何識別日常生活中的潛在傷害。首先由設計師和化工一起設計一種“氣味膠囊”,它能散發(fā)出煙火和燃氣泄漏的味道,以幫助學生分辨可能帶來危害的事物。學習和了解氣味也使得盲童會分辨不同食材,飯菜,了解食物的特性和好壞。氣味與生活緊密相連,刺鼻的氣味,芬芳的氣味都是需要盲童去一一辨識的。
三、結語
盲童是可愛而又堅強的群體,在與黑暗抗爭的日子里不言棄。根據(jù)“四感”為他們構造一個斑斕的世界。希望每一個盲童都知道“每個人都是上帝咬過的蘋果,缺陷越大說明這個蘋果越甜”。
參考文獻:
[1]王芙蓉.盲校無障礙體系構建[J].新建筑,2003(06):15-16.
[2]劉嘉欣,文藝,梁晟銘,孫近翻,孫益華.基于五感理論的盲童玩
具設計研究[J].青年與社會,2019(4):195-197.
作者簡介:賈恒陽(1998.3.18),女,漢族,河南鄭州人,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本科學歷,專業(yè)為環(huán)境藝術設計,研究方向為無障礙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