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振頡
心理學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即: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
近期,我作為志愿者參加了一個公益類親子活動?;顒右婚_始,我就發(fā)現(xiàn)有一個小女孩在獨自玩耍,她的臉上寫滿了不開心。小女孩的母親就在身邊,但她只顧低頭看著手機,和女兒沒有一點互動。我走到小女孩身邊,問她為什么不開心?為什么不愿和小伙伴一起玩?小女孩開始對我傾訴,為了對她的母親有所觸動,我故意讓她當著媽媽的面說。
“陪伴孩子的最大作用,就是讓他們感受到愛、樹立起自信心。把孩子當成自己生命的參與者,在陪伴的過程中豐富各自的人生?!?/blockquote>小女孩今年六歲,到九月份將上小學一年級,基本上是由外公外婆一手帶大的。她的父母開了一家公司,業(yè)務非常繁忙,只能偶爾在周末抽空看看孩子。小女孩一個人玩玩具,一個人對著洋娃娃說:“為什么爸爸媽媽一點也不關心我?我多么希望他們能多陪陪我??!”
她在一旁的母親聽到這里,不禁流下了眼淚。我又和這位母親開始交流,得知他們這些年做生意非常不容易。他們曾經一度把錢賠得精光,差點把房子都抵押出去。幸好后來走出困境,公司的業(yè)務越做越大,可是這也意味著他們變得越來越忙,陪伴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少。他們的想法非常簡單,就是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生活。為了參加這次親子活動,這位母親推掉一個重要的業(yè)務洽談。但是,她不放心這次談判,又在電話里反復叮囑注意事項。其實孩子與他們不親,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也許這就是80、90后小家庭的常態(tài),小兩口忙于在外打拼,把孩子交給長輩照料。時間一長,孩子自然不可能與父母貼心、親近。
親子關系疏離阻礙孩子心靈成長
父母長期不陪伴孩子,不僅會損害到親子關系,還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可逆的傷害,等到他們長大一點,這樣的傷害就會顯露出來。
曾經看到一個關于少年盜竊團伙的報道,他們都是一群輟學的孩子。領頭的孩子,養(yǎng)父母生了自己的孩子后就不再管他。這個孩子以前的物品,也被他們盡數(shù)扔掉。這個舉動表明:在養(yǎng)父母眼中,這個孩子可有可無,就像這些被拋棄的物品,隨時會再次變成孤兒。另一個孩子生活在離異家庭,父親是位司機,只顧在外面跑運輸賺錢,平時很少管教他。這位父親屬于“提款機父親”,以為為孩子賺到足夠的錢,就算盡到家長的責任。至于他的教育方式,無非是孩子犯錯時毒打一頓,談不上幫助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其他孩子的情況差不多,都是長期得不到父母陪伴和關心。陪伴代表父母對孩子的愛,一個得不到愛的孩子,注定會對周圍人產生不信任感,更不可能對他人、對社會負起責任。這種人格上的缺失,會讓孩子在今后的事業(yè)發(fā)展、成家立業(yè)過程中遭遇種種問題,后果嚴重的可能誘發(fā)犯罪。因為那些犯罪分子,大多數(shù)有一個不幸福、沒人關心的童年。
一些家長不陪伴孩子的原因,是主觀上的重視程度不夠。他們總能找出種種理由離開孩子,比如賺錢養(yǎng)家、比如給孩子提供舒適的生活,以為這樣就算盡到為人父母的職責。這種觀點如果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出來,更會傷到孩子幼小的心靈。當你告訴孩子,離開孩子是為了去賺錢,孩子就會產生這個觀念: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不高,甚至還不如掙錢這件事。這種被拋棄感,即便過了很長時間還是揮之不去。
用智慧的方式填補陪伴的缺失
當然,也不是讓父母完全放下手頭工作,一直陪在孩子身邊。畢竟父母還有養(yǎng)家糊口的重擔,少了經濟基礎,孩子的童年同樣會不幸福。在客觀條件上不允許經常陪伴孩子,如何撫慰孩子那顆孤獨寂寞的心?其實這也不是無解的難題,你要想盡辦法讓孩子知道:你心里有他,他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首先一定要抽出時間與孩子溝通,這個時間不需要很長,可以是早上或晚上的碎片化時間。你可以和孩子聊聊自己工作的情況,不需要特別專業(yè),但至少讓孩子知道你在做什么。特別要突出工作中對于他人、對于社會的幫助,讓孩子知道父母是在為社會做貢獻,樹立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通過講述自己的工作,讓孩子明白父母出去工作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這樣就會改變孩子心目中被拋棄、不被重視的觀點。此外在一些特定的時刻,一定要用某種合適的方式表達出對孩子的愛。親子關系同樣需要儀式感,比如一次野餐、一次郊游、一封寫滿愛意的親筆信,無論采用什么方式,都要讓孩子懂得:你永遠是爸爸媽媽心中的寶貝,無論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
高質量的有效陪伴
家長們“高品質陪伴”孩子,促成親子間的“深層次溝通”。我曾經看到一些父母在陪孩子時還在聯(lián)系工作,刷朋友圈、刷微博,這樣一心兩用的做法很不可取。孩子的觀察力很強,他能從家長非常細小的舉動中,察覺到他在你心中的分量。所以家長們應該舍棄一些業(yè)績,少看一條熱點新聞,把心思都花在孩子身上,積極與他們互動,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
陪伴孩子的最大作用,就是讓他們感受到愛、樹立起自信心。正如心理學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贊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并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自信心強的孩子,反而更有可能獲得成功。
每個孩子都有屬于自己的情感密碼,只有父母才能找到最好的破解方式。要破解這個密碼,唯有多花一些時間陪伴孩子。父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生命的參與者,在陪伴的過程中豐富各自的人生。
猜你喜歡陪伴 科教新報(2022年17期)2022-05-24 04:34:52“疫”路陪伴 架起“僑”梁,心“聯(lián)”你我 華人時刊(2021年23期)2021-03-10 23:59:17愛掐人的小女孩 學生天地(2020年7期)2020-08-25 09:00:46家長日常行為規(guī)范 趣味(語文)(2020年11期)2020-06-09 05:32:30我心中的好家長 作文成功之路·小學版(2020年11期)2020-02-01 06:27:14賣火柴的小女孩 作文成功之路·小學版(2020年1期)2020-01-02 15:37:55陪伴 雜文月刊(2019年16期)2019-09-25 06:56:36可愛的小女孩 童話世界(2018年35期)2018-12-03 05:23:08愛哭的小女孩 小學生優(yōu)秀作文(低年級)(2018年10期)2018-10-13 01:56:46家長請吃藥Ⅱ 螢火(2016年7期)2016-07-19 08: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