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璐
文言文教學似乎已成為中學語文教學的頑疾。文言文教學,是重“文”還是重“言”?如何處理好“文”與“言”的關系?在新課程背景下,文言文教學應有怎樣的突破?
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重視“言”,即重視語言點的學習,但是這樣做會使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難以把握文章的精華所在,也使文言文閱讀成為“雞肋”?!把浴迸c“文”都是古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chǎn),承載著中華文化的精華和優(yōu)秀傳統(tǒng)。學生理解了文字也是為了更好地感悟作者的情感、文章的魅力,因此不能只讓學生停留在字面意思的掌握上,而應該深入文章,感情悟理,從而讓學生更好地傳承中華文化。這是語文教學之旨歸。
清華附中趙謙翔老師提出所謂“綠色文言教學”,認為文言文教學的核心在于“熟讀精思”。而廣西河池市大化縣實驗中學的韋學軍老師在他的文章《文言教學“趣”中求》中提出了“導入激趣”“競賽生趣”“編演劇本”等有趣的方法。這些觀點對筆者頗有啟發(fā)。
下面筆者就以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中的《鴻門宴》這篇課文為例,探討如何在“言”的基礎上揚其“文”,使文言文教學更加生動有趣。
一、情境導入,初識英雄
列夫·托爾斯泰曾言:“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良好的課堂導入,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和探究的強烈興趣,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筆者在《鴻門宴》中是這樣導入的:
(PPT展示)“彼可取而代之!”“嗟乎!大丈夫當如此!”
師:面對威風凜凜的秦始皇出巡的車馬儀仗隊伍,項羽和劉邦脫口而出,分別說了這兩句話。請大家結合自己對項羽和劉邦的了解,猜一猜這兩句話分別是誰說的呢?
生1:“彼可取而代之”應該是項羽所說。項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氣壓萬夫,年輕時志向便極為遠大。在項羽看來,項家的沒落是“拜秦始皇所賜”。這個與生俱來的結,在秦始皇威風豪華的車隊的刺激下,會更加激發(fā)出項羽內(nèi)心的野性,所以話中帶著咬牙切齒的恨。而泗水亭長劉邦,身為秦朝的一個地方小吏,吃著秦始皇給的俸祿,用著秦始皇給的權力,跟秦始皇沒有仇恨,只有對更加富足和更大權勢的向往,所以只會說出羨慕的話。
生2:劉邦比項羽大24歲,他在各方面都要比項羽成熟老道,而且日子過得悠閑,不像項羽那般壓力大,所以他會基于美妙幻想,而說出“當如此”這樣輕松的話。
師:你們說得很有道理。榮格曾說:“性格決定命運?!表椨鸷蛣畹牟煌愿裨邙欓T宴中可見一斑。那么鴻門宴到底是一次怎樣的宴會?項羽在宴會上又呈現(xiàn)出了怎樣的英雄本色?下面讓我們拭目以待。
二、精讀文本,初品英雄
欣賞文學作品,往往要抓住人物的主要事件,捕捉關鍵詞語,從人物描寫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賞析人物形象。因此,在學生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后,筆者將學生分為幾個學習小組,設置幾個問題,讓學生自主品讀,合作討論,完成對項羽這個人物的解讀和賞鑒。
師:在鴻門宴前、宴中、宴后,項羽到底有何表現(xiàn)呢?
生:1.項羽接到曹無傷密報。2.項羽設宴招待劉邦。3.項羽贊揚賞識樊噲。4.項羽默然接受玉璧。
問題一:項羽接到曹無傷密報,作何反應?這可以見出什么端倪?
學生討論后發(fā)言:項羽“大怒”,因為當時項羽兵力四十萬,劉邦兵力十萬,力量懸殊。加之項羽消滅了秦軍主力,出身又高貴,怎能容忍一個混跡市井之人王關中呢?由此可見,項羽不僅性情火爆,而且心性很高!
這一舉動無疑暴露了項羽英勇有余、智謀不足、獨斷專行、缺乏政治遠見的性格。作為一方的最高軍事統(tǒng)帥,面對軍情密報,本應與重要謀士、將領細商策略,他卻一人獨斷,目中無人,逞匹夫之勇。
問題二:在宴會上,項羽為何如此安排座位?
教師提示:古代座次尊卑有序,君臣相對時,君主南面,臣下北面;賓主相對時,則賓東向,主西向:長幼相對時,則長者東向,幼者西向。按此理推斷,宴席座位,東向最尊,次為南向,再次為北向,西向位次最下。
生:在鴻門宴上,作為東道主的項羽和項伯東向而坐,居最上位,而作為賓客的劉邦卻北向而坐,位次還不及項羽的謀士范增,而雖是謀士卻也是賓客的張良則西向坐,位次最下。項羽自高自大的性格于此顯露無疑。
問題三:項羽“留沛公與飲”是他精心策劃的陰謀嗎?
生:不能認為這是項羽精心策劃的陰謀。席間,范增一再以玉玨暗示項羽,要他借機除掉劉邦,項羽卻“默然不應”,由此可見項羽并未作此打算。
問題四:如何看待項羽對范增舉玦、項伯出面保護的“默然”?
生:在殺劉邦的絕好機會面前,項羽本該當機立斷,但他卻不予理會。項莊舞劍,項伯出面保護,而項羽亦不做表態(tài),說明他對自己的叔父不能覺察,任人唯親,從而錯失了良機。由此可見項羽不僅不善于用人,而且優(yōu)柔寡斷。
師:對于樊噲闖帳,項羽不僅不加責怪,反而大加贊賞,他當時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生:項羽大概感其“義”,贊其“勇”,賜酒、賜彘、賜坐,唯恐留下“不義”之名,而損其“威”,傷其“信”。
問題五:張良獻禮,項羽、范增二人態(tài)度如何,為何會有不同?
生:項羽接受白璧,置之于坐上;范增則是受而置之,并用劍撞而破之,還說了一番氣話??梢婍椨饘罱韫侍用撋形葱盐颍驗樗嘈抛约旱膶嵙α?而范增深知縱虎歸山,后患無窮,同時也為自己的諫言未被采納而惱羞成怒。
問題六:如何理解項羽的“義”?
生:項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義”,可恰恰是這個“義”,導致了他的悲劇結局。古人云:“行而宜者謂之義?!笨梢姡灰袨榍‘?,就可稱為“義”。但是,“義”也是沒有固定標準的。從報恩的角度,項伯向張良通風報信,在鴻門宴上保護劉邦,可稱為“義”,但此舉卻縱虎歸山,又可謂之不“義”。
兩軍對峙,項羽不忍殺劉邦,終使他逃脫,最后卻成就了劉邦的霸業(yè)。因此,對敵人的“義”,就是對自己的不“義”??梢哉f,項羽重義而輕理是造成他悲劇結局的主要原因之一。
問題七:鴻門宴一節(jié)被公認為司馬遷《史記》中寫得最好的部分,它預示著項羽由成功逐漸轉向了失敗?,F(xiàn)在請同學們討論一下,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了這種變化的趨勢,或者說是項羽悲劇結局的預兆?
生:項羽在絕對優(yōu)勢下,有勇而無謀,剛愎自用,任人唯親;劉邦在劣勢下,知人善任,忍辱負重,隨機應變。項羽姑息養(yǎng)奸,又自絕敵營內(nèi)應;而劉邦有奸必肅,能屈身討好敵營的人,使之為己效力。
三、融會貫通,解讀英雄
在司馬遷筆下,項羽的形象不僅立體而且豐滿,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項羽自身的矛盾性格。在鴻門宴中,有些人認為項羽看起來是婦人之仁,但在巨鹿之戰(zhàn)、垓下之圍、東城快戰(zhàn)、烏江自刎時,項羽又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姿態(tài)。
為此,筆者向?qū)W生提供巨鹿之戰(zhàn)和項羽之死的原文材料。不僅讓學生了解整個事件的推演過程,而且通過合作賞鑒,使學生對項羽所呈現(xiàn)出的多面性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通過咀嚼品味,教師和學生共同感受到了項羽在巨鹿之戰(zhàn)凱旋時的不可一世;在四面楚歌、霸王別姬時的鐵漢柔情;為諸君快戰(zhàn)時“必三勝之”的自負和尚未醒悟;雖身陷重圍,卻臨大敵而不亂,從容指揮的鎮(zhèn)定和勇武;“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的執(zhí)迷不悟;“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的知恥重義……
師:在《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羽大多時候是怒,而很少笑。在拒渡烏江時,項王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人們常說“好漢不哭,英雄難笑”,那么作為一個 “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人物—項羽,為何在此一笑呢?
生:這人生最后一笑,活現(xiàn)出項羽當時的神態(tài)—高傲、自負。為了尊嚴, 他下定決心拒渡烏江,為的是守住自己的尊嚴、人格和血性。當然,項羽也是無可奈何,因為天要亡他,這個笑含有歉意。
師:有一種英雄,即使受到挫折和苦難甚至在死亡面前,都不能奪走他的驕傲和從容。項羽用他的武功和戰(zhàn)績,在本可以逃脫的時候,卻很瀟灑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是人格的不屈與悲壯!正所謂一個人的生命不允許被別人取走,卻任憑自己處置—這就是項羽—司馬遷筆下的悲劇英雄!
四、合作探究,領會英雄
師:在《項羽本紀》中,對項羽這個人物,司馬遷又是怎樣評價的呢?
(投影)《史記·項羽本紀》的最后一段文字。
太史公曰:(項羽)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筆者引導學生歸納司馬遷的觀點,使學生對項羽有更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再通過小組討論來評價項羽。
學生評價得頭頭是道:
“在太史公眼里,項羽是一個英雄。他極力描寫項羽的個人勇猛,能征善戰(zhàn),有以一敵百之勇。然而,項羽始終只能是個英雄,而成就不了稱王稱霸的帝王。這與他的性格和處事能力有關系?!?/p>
“他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卻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p>
“除去輝煌的戰(zhàn)功,項羽本身是個十分重情重義的人,哪怕在他英雄末路之時。他雖然自傲,但也確實傲到了骨子里,他寧可痛快戰(zhàn)死也不要回到家鄉(xiāng)靠同情而稱王。他就算是死,也要死得不同凡響?!?/p>
“項羽只能是一個有情有義、有勇無謀、有霸王之力而無霸王之志的英雄,他成不了一個深謀遠慮、心懷天下、知人善用的帝王。他連自己失敗的原因都搞不清楚,這樣的人可以打天下,卻做不成帝王。”
……
此外,筆者還利用多媒體等現(xiàn)代教學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設直觀的情境,使學生深入其中,如臨其境,感同身受,從而更好、更深入地探究學習。筆者課后還向?qū)W生推薦視頻《國史演義:蓋世英雄項羽》,這個視頻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使學生總結項羽失敗的原因,感受項羽的人格魅力,切實提高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總之,文言文教學“道阻且長”,必須做到“文”“言”并重,通過搭建橋梁,以課文為圓心,向四周輻射,并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或?qū)?,或賞鑒……實現(xiàn)閱得廣,思得深,探尋“文”之魅力,如此方能使學生愛學文言、樂學文言,達到“文”“言”相長的目的!
(本文為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項目編號:JZ170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