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卉[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南京 210097]
水仙花是我國傳統(tǒng)名花之一,它花姿清雅,芬芳馥郁,備受人們的喜愛,人們觀賞它、贊美它,并形成內(nèi)涵豐富的水仙文學。宋代以前的水仙文學是指神話傳說中的仙人,從北宋開始,水仙花成為文人墨客吟詠的題材。其中,黃庭堅的詠水仙詩具有卓然的地位和深遠的意義,確立了水仙文學的典范意象。黃庭堅雖不是詠水仙的第一人,但是在水仙文學的發(fā)展歷程中起到了開創(chuàng)性的作用,無論在內(nèi)容還是藝術形式上都具有典范性。
我國古代文獻中關于水仙的起源,最早見于唐段成式《酉陽雜俎》 中的記載,稱水仙為奈祗,并明確了水仙由意大利輸入的說法。由記載植物最豐富的 《詩經(jīng)》 和 《楚辭》 中都未見記錄水仙,更進一步驗證此說法。據(jù)《花史》記載,唐玄宗曾賜此花與虢國夫人,可見在水仙傳入的一開始是專供上層貴族玩賞的,身價昂貴。
和中國傳統(tǒng)花卉不同,水仙的普及化最初不是由于其食用或藥用功能。雖然水仙的藥用功能在《酉陽雜俎》和《本草綱目》中都有記錄,但是顯而易見,唐玄宗是不會將水仙作為藥物賜給虢國夫人的。因此,水仙的實用價值是附屬于其審美價值的。
水仙文學的真正興起是始于宋代的,在唐代及宋初,水仙花都只限于達官貴人觀賞種植,所以早期詠水仙花的詩歌題目中可見“乞”“送”字樣。如《從厚卿乞移水仙花》 《劉邦直送水仙花》。北宋時期詠水仙花的詩人只有六位,專題詠水仙詩大約一百多首。南宋時期,題詠水仙的詩歌數(shù)量大增,這得益于水仙花的比附和象征意義在北宋時期的確立。
黃庭堅共有詠水仙花詩六首,分別為:《劉邦直送早梅水仙花三首》之第三首、《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會心為之作詠》 《次韻中玉水仙花二首》 《劉邦直送水仙花》 《吳君送水仙花并二大本》。在數(shù)量上雖不是最多,但在質量上,每一首都堪稱精品,對后世詠水仙詩有重要影響。
水仙是作為一種觀賞花卉而著名的,有著獨特的自然美。從外觀上看,水仙具有青翠柔長的葉子,筆直挺拔的花莖,含笑而開的花朵,黃白相間的花蕊,審美性極強。黃庭堅有《次韻中玉水仙花二首》 其二:
淤泥解作白蓮藕,糞壤能開黃玉花。
可惜國香天不管,隨緣流落小民家。
將水仙花與白蓮藕作類比,一是為了表現(xiàn)水仙花亭亭玉立的形象,和“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蓮花具有外形上的相似處,這么一對比就給人以直觀的印象,一下子就抓住了水仙花的形態(tài)特征;二是為了突出水仙花外形上給人的素凈之感,并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氣質?!包S玉花”也從顏色上表現(xiàn)水仙花的高雅和高貴,此種國香上天也不管,隨他流落到小百姓家也不可惜。結合此組詩的寫作背景:張邦基《墨莊漫錄》 載,黃庭堅在荊州時,見鄰居有一美女,綽約多姿,深為贊賞,但其家將女子下嫁里巷貧民,因賦此詩以寓意??芍峭ㄟ^吟詠水仙寄托自身的身世之感,連用兩個比喻,引出國色天香之美女流落小民之家的不平之氣,以“可惜”二字統(tǒng)領。
黃庭堅不僅看到水仙的外形美,還注意到了其香味美。在《次韻中玉水仙花二首》其一中寫道:“暗香已壓酴醾倒”,從香味上講,水仙花的暗香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酴醾和寒梅。運用比喻和對比的手法描寫出水仙花獨特的香氣,刻畫出水仙花雅淡清高的精神與性格。后有多位詩人引用黃庭堅的“可惜國香天不管”來表達對水仙的香氣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的不滿。
水仙開放在寒冬臘月,使水仙的香氣是“清香”和“寒香”。從外形上看,水仙黃白相間的花蕊使其具有玉質金相之國色之譽,它的清幽香氣又更加不同尋常,相應具有國香的美稱。而水仙花這些自然美的發(fā)現(xiàn)得益于黃庭堅的精彩創(chuàng)作,黃庭堅的詠水仙花詩不僅引起了更多文人雅士詠水仙花的興趣,而且形成對水仙花自然美的獨特描述經(jīng)驗和創(chuàng)作藝術。
水月組合模式在花卉吟詠中常見,林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就是使用這一模式吟詠梅花,水仙與梅花在生長的季節(jié)環(huán)境上有相似之處,因此水月梅花的模式被黃庭堅繼承發(fā)展為水月水仙的模式。黃庭堅在《次韻中玉水仙花二首》其一中有“借水開花自一奇”的感嘆:
借水開花自一奇,水沉為骨玉為肌。
暗香已壓酴醾倒,只比寒梅無好枝。
水仙花能夠完全脫離土壤,在清水中生葉開花,讓人驚訝不已,這一生物特性決定了水仙花與水的密切關系,水仙借水開花并因水得名,這是其他花卉所不具備的特征?!敖杷_花”的生長環(huán)境突顯出水仙花的清雅高潔的品質。不僅如此,水仙還能“借水開花自一奇,水沉為骨玉為肌”,骨如沉香,肌如白玉,水仙花能夠從水中吸收精華和靈氣,并化為自己的氣質和韻味,使其從骨子里透出一份高潔素凈,顯出晶瑩剔透之美。所以在文學作品中,水仙與水常常不可分割,并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水中仙人。
加以月的意象之后,水仙花就有水仙乘月款款來的美感,黃庭堅在《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會心為之作詠》 中寫道:“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輕盈步微月”,描摹水仙花輕盈、婀娜的姿態(tài)時巧妙運用了“月”的意象;“水上輕盈步微月”,在明月的襯托下,水仙更加端莊秀美;月下水邊,也給水仙花添上一重朦朧的意味。詩人觀賞著楚楚可憐的水仙花,在月的籠罩下更顯姿態(tài)優(yōu)美。
花木聯(lián)詠也是花卉吟詠中常見的方法,通過花卉之間的比較和類聚,能夠進一步突顯所詠花卉的特質和品性。黃庭堅開創(chuàng)的水仙與其他花木聯(lián)詠模式體現(xiàn)在《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會心為之作詠》中:
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輕盈步微月。
是誰招此斷腸魂,種作寒花寄愁絕。
含香體素欲傾城,山礬是弟梅是兄。
坐對真成被花惱,出門一笑大江橫。
由于宋代比德傾向的興盛,花卉意象由原來的色貌妍麗的美女轉化為品行端正的君子,這也是黃庭堅能夠開創(chuàng)“山礬是弟梅是兄”的兄弟聯(lián)類比擬模式的背景。黃庭堅在《與李端叔》一信中寫道:“瑞香水仙紅梅盛開。明窗凈室,花氣撩人。”說明在水仙的種植上,也是有與梅花同植的情況,因為從自然生態(tài)條件上,梅花與水仙都是喜濕的,開放的時節(jié)也相同,這是構成水仙和梅花聯(lián)詠模式能夠成功的直接原因,說明黃庭堅的這一聯(lián)詠是符合事實規(guī)律的,是合情合理的,所以才能夠成為經(jīng)典久久流傳。那為什么在黃庭堅認為梅花是排名在水仙之上的“兄”呢?他有《次韻中玉水仙花二首》其一中有說明“只比寒梅無好枝”,作為草本植物的水仙缺乏像作為木本植物的梅花那樣的橫斜孤峭的可供觀賞的枝干,所以水仙在這一點上敗下陣來。而山礬本就是野花,是得益于黃庭堅的推介才在文人中得到賞識,水仙、梅花和山礬合稱三香,從黃庭堅以后,三香的類比模式也頻繁在吟詠水仙的詩中出現(xiàn)。黃庭堅將花卉格韻的高低用兄弟之行的人倫比喻呈現(xiàn)出來,既說明了三者都是幽雅高潔的花品,又潛含著對于三種花卉品第的微妙比較。兄弟之比在品類、氣韻相似的花卉比較上具有范式意義,水仙、梅花和山礬的聯(lián)類并舉也形成流行的花卉書寫方式,宋人楊補之用“友梅兄蕙”(《水龍吟·木樨》)詠桂花,許綸用“竹弟梅兄”(《題潘德久所藏補之竹梅》)詠梅竹,元人劉因用“蓮兄菊弟”(《玉簪》)詠玉簪花,明人朱讓栩則稱“蘭兄蕙弟”(《蘭兄蕙弟圖》),都效法了黃庭堅的“梅兄礬弟”之說。
黃庭堅也在水仙的自然美中發(fā)現(xiàn)蘊含的獨特神韻美,這使得對于水仙的吟詠不再停留在表層的物象上,而轉化為對內(nèi)在神韻和人格象征的探求。水仙花常被比喻為水中仙人,這一比喻最早由黃庭堅創(chuàng)立,在他的筆下,水仙花成為“凌波仙子”,出自《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會心為之作詠》一詩。
詩中化用《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一句,此擬喻本身不足奇,因為晚唐皮日休有《詠白蓮》“通宵帶露妝難洗,日凌波步不移”,用之比喻白蓮,但值得注意的是,黃庭堅在此詩中完全緊扣水仙花的生長習性和形象氣質,并與水仙花的名稱都緊緊貼合,形成典范意象,得到后人的贊賞和沿用。自此詩開始,“凌波仙子”成為水仙花的獨特象征意象,并被后世詩人廣泛應用,如喻良能《戲詠書案上江梅水仙》有“偷將行雨瑤姬佩,招得凌波仙子魂”;范成大《次韻龔養(yǎng)正送水仙花》有“花前猶有詩情在,還作凌波步月看”;張孝祥《以水仙花供都運判院》有“可但凌波學仙子,絕憐空谷有佳人”。用水仙花的凌波仙子意象的例子不可勝數(shù),南宋湯正仲《霜入千林圖》中也有“昔王充道送水仙五十枝與山谷,先生欣然作詠‘凌波仙子生塵襪’之句,至今膾炙人口”的記錄。受黃庭堅“凌波仙子”之喻的影響,后世詠水仙逐漸以洛神、湘妃、漢女等為喻,形成水仙花擬仙化的一系列套式。
黃庭堅以審美的眼光抒寫對于水仙花的喜愛,并運用豐富的聯(lián)想、想象和比擬,使水仙花具有了洛神的風姿和梅花的清雅,成為后世水仙花文學的摹寫典范。黃庭堅的詠水仙詩確立了水仙在文學中的主要意象模式,確立了水仙的比德地位,開創(chuàng)了水仙文學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