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烈
臨床上, 耳鼻喉病看耳鼻喉科是天經地義,但若有人建議患者去看消化科,可能大部分人都不相信會對癥。事實上,翻開人體解剖圖譜,看看耳鼻喉的結構與位置,或許你就不難明白這樣的建議了。
耳、鼻都是不同類型的管道。既是管道,就有入口與出口,這可比作“前門”與“后門”。咽喉部則是這些管道共同的“后門”,也就是各管道后部都開口于此,故有“咽喉要道”之美名。過去,人們都認為耳鼻喉那些病的病原,都是從前門進去的,如中耳炎與游泳進臟水有關,鼻炎則怪罪吸進了病菌有關,卻沒想到某些病原也可從后門偷偷溜進來。
咽喉部既是各管道的后門,又是食管的起點。正常情況下,飲食從口腔—食管—胃—腸,是一條連續(xù)的管道。胃內產生高濃度的鹽酸(胃酸),它與胃內另一種物質——胃蛋白酶協作,進行食物的第一步消化,還能殺滅隨食物常入胃內的一些致病細菌。
胃是胃酸的“老家”。胃酸在“老家”活動,一切平安無事。在胃與食管交界處有一個環(huán)形加厚的肌肉層(食管下括約肌),猶如一道“閘門”,平時緊鎖,只有飲食到達時,它才開放,讓飲食入胃,隨后立刻緊閉,這樣胃內的胃酸、胃蛋白酶就不會倒(反)流到食管里去了。一旦因各種原因導致“閘門”不能關緊,胃又出現反向運動,便會將胃酸推向食管下段。嚴重時這種反流還可上升到中、上段食管,甚至到達咽部。有時這種反流很明顯,自己能感覺得到;有時卻是隱隱約約的,自己并不知道。
更重要的是,食管本身“清掃”能力弱,無力將反流上來的胃酸等物質趕走,反流胃酸所到之處的食管、耳鼻喉、咽部的黏膜都不耐酸腐蝕,就會出現炎癥、損傷,表現為耳鼻喉科那些頑疾。
如果我們能事先估計一下自己有無胃酸反流,然后去看消化科醫(yī)生,一則能省去走錯門的麻煩,二來能更好地陳述自己的病情。評估的方法如下:
1.是否感到燒心?是否因燒心而睡不好覺?
2.吞咽食物時是否感到不利?
3.吃下去的飲食是否有時會反到嘴里?是否有酸味液體反流到口腔來?
4.用抗酸藥(胃舒平、胃必治、雷尼替、奧美拉唑等)可否減輕這些癥狀?
5.是否經常打嗝?
6.飯后、彎腰或睡下時,上述癥狀是否會加重或出現?
判斷標準:有一個以上問題的答案為“是”,則表明已有胃食管反流的情況,就應該去看看消化科醫(yī)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