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瑞紅
為什么要設計新的綜合性學習主題呢?通過研究,我發(fā)現(xiàn)綜合性主題的設計原因之一是:高考歷史考查的需要。
表1 高考課標卷綜合性主題考查情況表
我整理了課標全國卷的高考題,從表1中發(fā)現(xiàn)從2011年到2018年,高考必修考查的40、41題,包括選修考查的45、47等題都是設定新的綜合性主題,對歷史知識進行橫向和縱向的考查,試題最多的2016年有3道題,分值44分,最少有1道題,25分,其中有5年的分值超過了整個試卷分值的三分之一。
在整理中,我還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高考的選擇題也突出了綜合性主題的考查。例如:2011年的第35題以近現(xiàn)代西方科學家理論為主題縱向考查了他們的相同點;2013年Ⅰ卷的第24題以墓葬的等級為主題考查了周代、戰(zhàn)國時期秦國與東方六國墓葬的變化;2013年Ⅰ卷的第35題以經濟政策為主題考查了橫向中蘇之間的對比。2014年、2016年、2018年的選擇題也都有綜合性主題的考查,特別是2018年三個課標卷圍繞甲午戰(zhàn)爭、古代戲曲、古代藥學、我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等綜合性主題,進行了考查。選擇題以縱向的對比考查為主。
我們畢竟還沒有實行新高考改革,那么已經進行新高考改革的浙江省和上海市,它們的新高考對綜合性主題的考查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表2 2018年浙江省新高考綜合性主題考查情況表
2018年浙江省高考歷史試題(見表2),19題以工業(yè)比例為主題,考查20世紀60年代,西歐與美國對比。21題以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為主題考查了從先秦、漢、宋、明儒家思想的發(fā)展演變。22題以國民政府經濟政策為主題考查抗戰(zhàn)前后的變化。23題以美國法院為主題,考查在它不同時期發(fā)揮的作用,總分數44分。
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我們現(xiàn)在的高考還是新高考都加大了綜合性主題考查的力度,所以在新課標中,突出強調了設計新的綜合性的學習主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是“要引導學生通過歷史學習,認清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對歷史與現(xiàn)實有全面、整體的認識。在結構設計上,要在體現(xiàn)基礎性的同時,構建多視角、多類型、多層次的課程體系?!?/p>
通過對這一基本理念的理解和體會:我認為設計綜合性學習主題原因之二是全面把握歷史結構的需要。
在2017年版新課標中,就列舉了新教材(新課程)講授時教師可以重新整合的一些學習主題。
例如,將必修課程中國史的第一專題1.1“石器時代中國境內的文化遺存”與第15專題1.15世界史的“早期人類文明的產生”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學習主題“早期東西方文明的產生”,有助于學生在人類起源的大視野下把握早期文明的整體發(fā)展情況。
將必修課程1.10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與1.22專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整合成中國抗戰(zhàn)與世界的反法西斯戰(zhàn)爭,有助于學生從整體看待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
必修課十三專題1.13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建國初建設道路的曲折發(fā)展與必修課十四專題1.14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成就,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政策,成就及影響力,可以整合出改革開放前后人民生活的變遷這一新的學習主題,班助學生整體把握改革開放前后中國社會的變化。
必修課第六專題1.6明至清中國封建專制的發(fā)展,了解中國脫離世界潮流與必修課第七專題1.17全球聯(lián)系的建立,理解新航路的開辟是人類從分散走向整體的過程。整合出中、西方航?;顒樱@一研究性主題,把握世界視野下的中外航海事業(yè)的發(fā)展。
在必修課程第一專題1.1早期中國文明——到第六專題1.6專題中國史明清中國的發(fā)展的教學完成后,可以將中國疆域的發(fā)展整合為一個新的探究主題,設計綜合性的教學活動,組織學生運用已學知識,將分散在個各專題的相關內容整合,形成對中國疆域的整體認識。
在必修課第1專題中華文明到第8專題民國時期思想整合在一起,確立中國傳統(tǒng)儒學思想的發(fā)展這一主題,縱向把握儒學思想的發(fā)展。
選擇性必修課程模塊一政治體制,整合成新的學習主題,“古今東西方政治體制之我見”,通過比較,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到不同國家各自的特點以及相互之間的異同。
選擇性必修課模塊2,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整合成考察中國歷史上不同時期農作物的引進情況。
選修課,模塊一,史學入門1.7讀史常識舉要,整合成編制中外歷史人物年表,建立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
了解了為什么要設計綜合性學習主題的原因,那么如何設計綜合性主題呢?我認為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模式。
1、問題教學模式
2、主題教學模式
3、深度教學模式
4、結構—聯(lián)系教學模式
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來具體介紹一下這幾種模式的應用。
問題教學模式符合2017年版歷史新課標的理念:歷史課程要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通過學生問題的學習逐步形成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這種模式:要以問題為引領,圍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開展以他們?yōu)橹黧w的綜合性主題探究活動。2014年11月,我曾經開展過一個歷史活動課《腐敗面面觀》,當時就是講到中國古代選官和監(jiān)察制度時,學生提出了想深入了解一下古今中、西方如何面對和懲治腐敗問題的。我抓住了學生感興趣的這個點,設計了《腐敗面面觀》的綜合性主題,讓學生去尋找對比的角度,進行探究。最后學生確定明代朱元璋時期的反腐、蔣介石國民政府時期的“打虎行動”、新中國成立前后預防和懲治腐敗的做法以及西方如何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從四個時期進行了有關腐敗問題的橫向和縱向的對比。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得出結論,然后采用書面和音像資料結合等方式進行了展示和匯報。這一做法增強了學生學好歷史的信心,發(fā)展了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主題教學模式:顧名思義就是圍繞一個綜合性的主題開展的設計活動。它符合新課標的理念“發(fā)揮歷史課程的教育功能,使學生能夠從歷史和現(xiàn)實的角度關注世界各國的發(fā)展?!?/p>
美國是當今世界大國,學生對它的歷史和現(xiàn)實非常好奇,于是針對美國的歷史探究就曾經成為我設計的一個學習主題。2015年7月,我開展了專題講座《你所不了解的美國社會》,結合在假期我看過一本書介紹了一個中國青年報的記者父女倆在美國的生活情況,為同學們呈現(xiàn)了當今美國社會的,不為我們熟悉的一些情況。在開篇中,我是這么引入的“408年前,它是英國殖民地,232年前,獨立戰(zhàn)爭擺脫英國。150年前,南北戰(zhàn)爭維護了統(tǒng)一。97年前,一戰(zhàn)使它實力增強。70年前,二戰(zhàn)使它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闭麄€講座圍繞美國到處都是活雷鋒、美國是怎樣善待窮人的,美國對病人的臨終關懷機制、美國不領一分錢的市長等方面展開。結果在講座結束后,有學生找到我,認為我把美國介紹的太好了,美國社會的負面也應該關注到,我很高興的看到同學們能全面、辯證的看待美國社會的發(fā)展,于是我讓他們回去研究,把美國的其他社會狀況也整理出來,由學生繼續(xù)進行有關美國的講座:我沒想到,學生講的非常好,最后他們是這樣結束的:我打出來和大家分享:
“我們?yōu)槊绹Y本主義創(chuàng)造的現(xiàn)代文明歡呼,我們?yōu)槊绹涍^數百年摸索和調試形成的社會機制感到敬佩,我們?yōu)槊绹谌窠鉀Q溫飽問題之后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感到震撼。我們通過對美國社會的具體環(huán)境,體驗式、感悟式的研究,找到它們優(yōu)點和不足的同時,也在探尋是否可以通過借鑒的方式來提高我們的認識,加快中國社會走向和諧的進程。一路走,一路思考……”通過這樣的講座交流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而且提高了他們歷史學習的能力。
深度教學模式:是指圍繞某一主題,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從多個角度探尋真實的一種做法??梢砸詭熒餐喿x活動為主,將課堂學習和課外閱讀活動結合起來。201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之際,我們開展了圍繞日本發(fā)動戰(zhàn)爭原因這一主題的讀書報告會,圍繞美國人本尼迪克特寫的《菊與刀》這本書,同學們從美國人的視角研究日本,剖析日本民族性格以及發(fā)動戰(zhàn)爭的深層原因。最后引發(fā)了有深度的思考:
1、反思當今日本應該怎樣看待歷史?
2、當今日本民族觀念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3、日本有可能發(fā)動新的戰(zhàn)爭嗎?
結構—聯(lián)系教學模式:這一模式,我們在平時教學中運用了,可以采用思維導圖、學法指導、校本課等方式,建立知識的整體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