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的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于1981年的四、五兩期《十月》刊登,同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部以改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小說發(fā)表后獲得廣泛贊譽,并于1984年獲得“茅盾文學獎”。2018年度入選“改革開放四十年最具影響力小說”。
三中全會后,一個標志著我黨路線重新回到了馬列主義軌道的時間點是,中國共產黨工作重心轉移到了現(xiàn)代化建設。《沉重的翅膀》以此為背景,講述了重工業(yè)部和所屬曙光汽車制造廠感應時代,所遭遇的改革所面臨的困境問題。改革派重工業(yè)部副部長鄭子云,把解放思想的精神與實際工作結合起來,積極支持曙光汽車制造廠廠長陳詠明進行改革,而反對派部長田守誠和副部長孔祥等人竭力阻撓,堅持“以階級斗爭為綱”,與其展開了較量。小說通過刻畫社會轉型百廢待興的現(xiàn)實中人們的眾生態(tài),展示了城市工業(yè)改革初期社會矛盾以及人物的矛盾沖突,從而揭示了改革的緊迫性與艱巨性,以及面臨的尖銳復雜的社會矛盾。
小說充盈著時代氣息,蕩氣回腸、驚心動魄,是沉重與輕盈的混合體,既充溢著對時代里銳意進取的改革者的謳歌,也有對改革保守派人物的心理進行探索,從而展示了改革的復雜與艱難。從表面上來看,敘述的基調是消極悲觀的,但又充滿了革命浪漫主義精神與情調。可以說,在改革派激進的革命情懷中,洋溢著激進的樂觀主義精神。
張潔是站在政治的高度,以人民的立場書寫改革開放、塑造改革人物的。小說圍繞兩條線索,進行改革敘事。一條是小說主線:主要凸顯轉型期改革派與保守派的角逐與沖突,這是改革的主場面敘述,體現(xiàn)了改革派堅守信仰的力量與人民立場的堅定性。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面臨著社會轉型,黨肩負歷史使命,百廢待興,但當時存在各種駁雜思想,以及面臨著各種現(xiàn)實處境的艱難,十三大中央及時調整了思想路線,尋找改革的突破口,以促進全方位的改革,推進社會發(fā)展。小說敘述的路徑一方面進入了主旋律的弘揚,一方面對改革出現(xiàn)的問題予以揭露,既謳歌了新時期人民為現(xiàn)代化建設豪邁的奉獻精神與樸素的革命情感,蘊含有時代強大的精神力量,同時也警覺守舊的偽馬克思主義者利用改革以權謀私的行為,警惕他們獲取政治利益與經濟利益,從而影響到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建設。
《沉重的翅膀》是一部積極樂觀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堅持現(xiàn)實主義原則,刻畫了眾多鮮活的正面形象。張潔基于對生活現(xiàn)實、改革進程的感受和認識,重彩濃墨地描繪了鄭子云、陳詠明等人為整頓、改革而拼搏的進取精神,揭示了他們挑戰(zhàn)陳規(guī)陋俗、與黨內利益集團的勇于斗爭的開拓精神。尤其是對黨的領導鄭子云形象的塑造,展現(xiàn)出了一個典型的雷厲風行的改革家、政治家形象,一個中國脊梁式的人物。作為優(yōu)秀的高層領導干部,鄭子云既有高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yǎng),又有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和憂患意識。為貫徹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他甘冒矢石,鏖戰(zhàn)不休。鄭子云雖然經歷曲折,命途多舛,但從來沒有放棄對黨的信仰與共產黨的初心:“共產黨是干什么的?開宗明義第一條,是為老百姓過好日子的?!痹谌魏螘r候,他都不曾喪失一個共產黨人的信仰,都不曾放棄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盡管他身上有守護傳統(tǒng)文化倫理道德、妥協(xié)于世俗的一面,盡力維持著與市儈妻子名存實亡的婚姻,“為了輿論維持一個體面的家,他什么都忍了”,但是,他并沒有因此消沉,而是將更多的激情投入改革的洪流,力圖從政治思想工作的改革入手,為企業(yè)管理探索新路。
陳詠明是激進思想的管理者與實干家,他幸運地遇到了開明的伯樂鄭子云。在曙光工廠,他不斷開創(chuàng)改革新風,向廠內的同志傳輸自己出國獲得的新知識、新理念,將西方先進管理理念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他充滿改革的勇氣,以新的方式管理工廠,開展民主選舉制,獎金制,為員工創(chuàng)造福利。他依靠自己的經驗與智慧,開拓曙光汽車廠的生產與經營,成立中國聯(lián)合汽車公司,以提升在國際市場獲得競爭力。陳詠明代表了中國開放的主體中堅力量,具有實事求是的精神,根據(jù)現(xiàn)實的發(fā)展需要,既抓企業(yè)管理,探索工業(yè)經濟發(fā)展道路,同時,又能了解人民的渴望與需要,營造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積極改變民生,為人民服務。
部長田守誠在工作上放不開,束手束腳,與鄭子云果敢的工作態(tài)度形成鮮明對照。他長期混跡官場,老謀深算,善弄權術,明爭暗斗,和革新一派搞對立,打壓鄭子云順應時代潮流的改革,以葉知秋與鄭子云的緋聞作為突破口,不擇手段地要將鄭子云十二大代表的資格“弄下來”,讓其成為“改革派”中的“亡命徒”。在張潔看來,“一個喪失了黨性原則而又身居要職的人,就是一個混跡于官場的投機家?!?/p>
張潔一方面直入改革現(xiàn)場,同時也通過對日常生活場景的展示,來探及新時期人民對超越世俗的愛情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小說的敘事副線展現(xiàn)轉型期人們的情感、婚姻與家庭情狀,以此凸現(xiàn)改革的現(xiàn)狀與人們的生活處境。陳詠明廠長和護士妻子郁麗文的琴瑟和諧,丈夫投入改革事業(yè),妻子默默支持。吳國棟與劉玉英日常生活敘事,充滿了平凡夫妻生活瑣碎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有著貧賤夫妻百事哀的無奈和心酸,但在日常緊張的物質生活里,他們守護著樸實無華的尊嚴,盡管劉玉英放棄了一個女人天性里的那種對于美的追求。莫征與鄭圓圓代表了社會新生力量,他們掙脫家庭門第與社會地位之見,追求屬于自己的愛情與幸福。尤其鄭圓圓是具有新思想的女性,她厭倦父母空洞與虛偽的婚姻,抵制社會陋習與母親的勢利,具有符合時代發(fā)展的個性。
記者葉知秋冷靜看待改革,是一個貫穿性的人物。“她的思想是新鮮的,感覺是敏銳的”,對改革也投放了巨大的熱情,即便如此,她也不可避免地要壓制自己率直、簡單的個性,趨同于“傳統(tǒng)模版”樣態(tài)的女性,不修邊幅,頭發(fā)如“戴了一頂士兵的鋼盔”,具有“頂丑”的面孔。但葉知秋卻有著革命浪漫主義情懷,且極具愛心與正義感,收養(yǎng)了被迫害教授的遺孤莫征,盡管母子倆也有情感的碰撞和思想的沖突,但卻始終相依為命。謠言四起之時,她的內心也會受到干擾,排擠和暗地里的打壓,也會讓她感到心力焦悴。但葉知秋依然無所畏懼,敢于直面惡的勢力,依然奮起抗爭,她在雨天用顫抖的手撥下了鄭之云的號碼。
張潔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沖突。《沉重的翅膀》符合時代精神,具有超前的意識。在改革開放之初,她就用馬克思主義來審視中國的本土實踐,強調中國的改革就是馬克主義的本土化。在改革開放之初,張潔就有如此成熟的思想,實屬難能可貴。張潔敢于沖破世俗與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羈絆,深度介入改革的思想基底,展現(xiàn)了改革開放后中國工業(yè)的新面貌與社會形態(tài),挖掘制約改革開放發(fā)展道路,以及黨的思想路線中的桎梏存在,揭露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對新中國發(fā)展的阻礙,對其予以尖銳的批判,也試圖剝離附著在人們心理上與思想上的污垢,解釋與尋找時代發(fā)展中的問題所在,并對解決問題的對策以及支撐改革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源,做出盡可能的探索。小說敘述在歷史與現(xiàn)實中穿插,既有對文革歷史創(chuàng)傷的理性反思,也在揭示社會改革“蝶變”中的陣痛,也有對激發(fā)人民內心蓬勃之精神、對新時期轉型的力量與希望的探究,盡情追索與釋放改革時代之光、生命之光、精神之光。
應該說,《沉重的翅膀》以馬克思主義的光芒照亮現(xiàn)實,映照出了上世紀80年代社會的改革樣態(tài)。在新時代的今天,中國仍然面臨著深度改革,黨和國家以及每一個個體需要完成自我的革命。在重大歷史轉折的時期,我們呼喚像鄭子云、陳詠明這樣的改革家,來撐起民族的脊梁,為人民的幸福,為中華民族的復興,乃至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作者田泥,本名田美蓮,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