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云 呂艷菲 陳愛珠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廈門,360001)
腦卒中合并睡眠呼吸暫?;颊咴诔鲈汉笕孕枰3至己米襻t(yī)行為,通過采用呼吸機通氣改善病情。但由于出院后缺乏專業(yè)指導,且由于呼吸機使用過程中所產生的不適感、噪聲以及患者對于呼吸機操作流程缺乏正確認知、對疾病了解不足等因素,均可導致患者在家中使用呼吸機依從性較差,抵觸甚至拒絕居家維持治療,加大并發(fā)癥發(fā)生概率[1],故在患者出院后應繼續(xù)提供相應的護理干預,對于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病情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探討延伸護理對腦卒中合并睡眠呼吸暫?;颊呤褂煤粑鼨C通氣的影響,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收治的腦卒中合并睡眠呼吸暫?;颊?8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9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19例,年齡47~80歲,平均年齡(63.52±9.87)歲,病程1~19年,平均病程(10.02±2.14)年。觀察組中男17例,女22例,年齡49~78歲,平均年齡(63.47±9.26)歲,病程2~18年,平均病程(10.38±2.05)年。一般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年齡18~80歲;2)腦卒中診斷明確,且合并睡眠呼吸暫定癥;3)意識清楚,邏輯思維和語言溝通能力正常。
1.3 排除標準 1)卒中后合并明顯的認知功能障礙;2)合并原發(fā)性精神系統(tǒng)疾病,如抑郁癥、精神分裂癥等;3)轉院、中斷治療者。
1.4 研究方法
1.4.1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 在出院前1 d向患者及其家屬普及并發(fā)癥預防相關知識,叮囑患者培養(yǎng)減肥、戒煙戒酒等良好生活習慣,明確復診時間等。
1.4.2 觀察組實施延伸護理 1)成立延伸護理小組:選取主管護師、護士長以及責任護士專門成立延伸護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制定延續(xù)護理工作計劃,組織各小組成員定期參加延伸護理專業(yè)知識培訓,依據(jù)各小組人員個人所擅長合理分工,細化管理,培養(yǎng)其掌握一定語言表達與溝通能力;2)建立健康檔案:依據(jù)患者實際情況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其中所涉及內容包括姓名、性別、文化程度、住址、電話、出院時間、簡要病情等基本情況,做好準確詳細記錄;3)延伸護理方式:a.社區(qū)居家訪視。在患者出院后首次在家中使用呼吸機時完成第1次家庭訪視,第1個月僅訪視1次;在出院后第2~3個月內訪視1次;在出院后4~6個月內家庭訪視2次。在患者出院時向患者或家屬發(fā)放家庭訪視計劃表;b.電話隨訪。在患者出院3 d內進程1次電話隨訪;出院1個月后每2周1次電話隨訪;出院2~3個月內每月1次;在出院4~6個月內每2個月1次。注意將電話隨訪時間與家庭訪視時間錯開,每次時間安排在隨訪當日8:00~20:00,避免打擾患者3餐與午休時間。在出院前發(fā)放健康聯(lián)系卡,叮囑患者及其家屬在日常遇到問題時可及時通過電話咨詢;c.網(wǎng)絡隨訪。建立QQ群、微信群平臺,患者、家屬可根據(jù)自身意愿、身體條件參與。定時上線為患者答疑;不定時在微信平臺或QQ群內發(fā)布腦卒中、呼吸機使用等相關知識;對于存有疑問患者或家屬,可鼓勵患者隨時入群咨詢或交流康復經(jīng)驗;4)延伸護理措施:a.心理干預:采用通俗易懂語言向患者及其家屬普及疾病形成原因、治療原理以及呼吸機自動輔助通氣治療措施等相關健康知識,使患者意識謹遵醫(yī)囑的必要性與可行性;鼓勵居家治療效果良好患者在QQ群、微信群中分享親身治療感受與經(jīng)驗,增強患者戰(zhàn)勝疾病信心。b.基礎護理:在出院前由護士通過口頭宣教、播放小視頻等方式再次加強健康宣教,使患者及其家屬熟練掌握呼吸機輔助通氣使用方法。首次在家中使用時,安排小組護理小組人員親自演示,并詳細講解調節(jié)參數(shù)、常見故障等。c.行為干預:叮囑患者戒煙戒酒,努力控制體質量;指導患者合理飲食,以低鹽低脂、清淡、易消化飲食為主,合理補充蛋白質,在平時生活中多食用新鮮果蔬。d.睡眠干預:指導患者在夜間睡眠時主動抬高頭部、胸部,可提高呼吸機輔助通氣依從性,以防加重打鼾、呼吸暫停癥狀。
1.5 觀察指標 1)2組患者相關護理指標:采用多導睡眠監(jiān)測(PSG)系統(tǒng)監(jiān)測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shù)(AHI)、最低氧飽和度(LSAT),持續(xù)監(jiān)測時間超7 h;采用嗜睡量表(Epworth)通過主觀視角評價患者白天嗜睡情況,包括與人座談、中午躺下休等內容,得分在0~24分,當?shù)梅?6分代表瞌睡,當?shù)梅衷?~11分表示過度瞌睡,當?shù)梅衷?1~16分代表存在危險性瞌睡,得分與患者白天嗜睡情況成反比。采用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數(shù))量表評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該量表包括進食、洗澡、個人衛(wèi)生、穿衣、大便控制、轉移、輪椅操作等10項,每項各10分,得分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成正比;體質量指數(shù)(BMI);2)2組患者疾病恢復情況。維持隨訪4年,記錄并評價患者在此期間腦卒中復發(fā)次數(shù)、再入院次數(shù)、病死率;3)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采用醫(yī)院自制滿意度調查表評價患者滿意度,分值0~100分,其中90分及以上,視為非常滿意;80~89分為滿意,低于80分為不滿意。患者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人數(shù)×100%。
2.1 2組患者的相關護理指標比較 觀察組的AHI、Epworth顯著低于對照組,LSAT、BMI、BI指標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相關護理指標比較
2.2 2組患者的疾病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在6個月~4年疾病復發(fā)次數(shù)、再入院次數(shù)、病死率均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的疾病恢復情況比較
2.3 2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延伸護理是指由院內向院外的護理延伸,提倡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將各項基礎護理服務由醫(yī)院內延伸至家庭,使患者能夠持續(xù)性接受到優(yōu)質護理,實現(xiàn)了由院內向院外的優(yōu)質護理的無縫銜接[2-3]。通過實施該護理模式可明顯擴大護理工作范疇,有效彌補當前社區(qū)以及家庭護理的不平衡現(xiàn)象,使得護理工作內涵得到豐富,最大程度滿足患者及其家屬所需,保障疾病得到全程護理。本文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AHI、Epworth、LSAT、BMI、BI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提示采用延伸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通氣情況,改善其睡眠質量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對其原因進行分析,延伸護理分別從電話、家庭訪視、網(wǎng)絡平臺等幾方面入手,保障將各項護理工作落實到細節(jié)。在患者出院后首次在家中使用呼吸機時上門訪視,向患者及其家屬展示并講解呼吸機使用操作流程以及注意事項等內容,指導其能夠熟練掌握呼吸機操作技巧[4];對于患者居家使用呼吸機過程中所產生的頭昏、惡心等不良現(xiàn)象,護理人員可在電話、家庭訪視等諸多途徑與患者接觸時,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干預。注意在整個護理過程中貫穿健康教育,對于患者心中疑問耐心解答,充分滿足其健康需求,增加患者對于醫(yī)護人員工作的理解度,保持樂觀情緒配合各項治療措施,謹遵醫(yī)囑健康飲食,適當進行身體鍛煉,培養(yǎng)良好生活習慣,規(guī)律作息等,不斷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降低潛在風險。此外,通過延伸護理可及時解決患者潛在問題,并注重其行為干預,進一步遏制危險因素對于患者康復產生的不良影響,提高治療效果[5-6]。本文結果表明,在維持隨訪4年期間,觀察組疾病復發(fā)率、再入院次數(shù)、病死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實施延伸護理可顯著控制疾病持續(xù)發(fā)展,減少患者入院次數(shù),降低病死率。延伸護理由社區(qū)延伸至家庭,方便醫(yī)護人員與患者、患者家屬建立一對一個案分析與交流,對于患者所提訴求認真考慮,有效拉近護患距離,普遍提高患者被理解、被尊重的認知程度。故本文中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5.87%,對照組為79.49%,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實施延伸護理可明顯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在腦卒中合并睡眠呼吸暫停患者使用呼吸機通氣中實施延伸護理,效果良好,值得在臨床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