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杰 劉海霞
(山東省淄博市職業(yè)病防治院,淄博,255000)
職業(yè)性噪聲聾是指勞動者在從事職業(yè)勞動中因長期接觸工作場所的噪聲所致的感音性聽力損害,病變呈漸進性,主要累及耳蝸。患者因聽力受限導致生命質量下降,常伴有焦慮、抑郁及睡眠障礙等身心癥狀,影響患者康復進程及療效[1]。臨床研究表明,睡眠干預有助于改善慢性病患者的負性情緒及睡眠質量,促進疾病恢復[2-3],本研究采取按入院時間順序前后分組對照的方法,探討睡眠管理對職業(yè)噪聲聾患者焦慮情緒及睡眠障礙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山東省淄博市職業(yè)病防治院收治的職業(yè)性噪聲聾患者87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n=45)和對照組(n=42)。觀察組中男39例,女6例;年齡38~65歲,平均年齡(50.25±8.45)歲;教育年限8~17年,平均年限(12.36±4.12)年。對照組中男37例,女5例;年齡37~67歲,平均年齡(50.36±9.37)歲;教育年限8~16年,平均年限(12.24±3.72)年,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均符合GBZ49-2014制定的職業(yè)性噪聲聾診斷標準;2)神志清楚且認知功能正常;3)未完全喪失聽力;4)接受統一藥物治療方案;5)評估住院時間>3周。
1.3 排除標準 1)既往有應用耳毒性藥物史;2)因其他疾病導致的耳聾、耳鳴;3)既往有精神病史或伴有精神疾病癥狀。
1.4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睡眠管理:1)合理安排操作時間:輸液、檢查、發(fā)藥、健康教育等各種治療護理操作盡量于患者清醒時間段進行;2)改善睡眠環(huán)境;3)睡前指導:指導患者晚餐不過飽、睡前溫水泡腳并按摩足底,家屬或同病房病友不與患者談論易導致患者憤怒、焦慮等負性情緒的刺激性話題,飲用溫牛奶以助睡眠;4)對癥處理:對伴有劇烈咳嗽、喘憋及軀體疼痛等影響患者睡眠癥狀的及時請示醫(yī)生予以對癥處理;5)松弛訓練:指導患者身心松弛,音樂頻率及聲波震動能夠通過神經-體液功能調節(jié)緩解患者緊張和焦慮感,降低神經系統警覺水平達到催眠效果[4];6)促進睡眠行為規(guī)律化:對睡眠障礙患者進行睡眠行為干預;7)藥物輔助睡眠:必要的情況下給予催眠藥物助眠,盡可能保證患者睡眠時間。
1.5 觀察指標 1)焦慮情緒:干預前、干預3周后,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估2組患者焦慮程度,該量表評分范圍0~56分,總分>7分說明可能存在焦慮狀態(tài),分數越高表明焦慮程度越重;2)睡眠質量:干預前、干預3周后,采用匹茲堡睡眠指數(PSQI)量表評估2組患者睡眠質量。該量表評分范圍0~21分,總分>7分說明存在睡眠障礙,分數越高表明睡眠質量越差。
2.1 2組患者負性情緒比較 干預前,2組患者HA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周后,觀察組HAMA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組患者睡眠質量比較 干預前,2組患者PSQ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周后,觀察組PSQI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2組患者HAMA評分比較分)
表2 2組患者PSQI評分比較分)
臨床研究表明,長期處于噪聲環(huán)境中除了可導致職業(yè)性噪聲聾外,噪聲影響還可危及患者心理狀態(tài),導致其行為和心理狀態(tài)的改變。患者可表現出焦慮、緊張、煩躁等負性情緒反應及睡眠障礙等癥狀,繼而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4]。睡眠是一種維持機體正常生理功能的生理現象,睡眠障礙可加重患者焦慮狀態(tài),而焦慮狀態(tài)反過來又影響睡眠,二者相互影響。因此采取有效的干預方式改善職業(yè)性噪聲聾患者的負性情緒及睡眠障礙,對改善患者生命質量就顯得尤其重要。本研究中,我們對觀察組患者實施包括合理安排操作時間、改善睡眠環(huán)境、睡前指導、對癥處理、松弛訓練、促進睡眠行為規(guī)律化及藥物輔助睡眠等一系列綜合睡眠干預措施,從改善患者睡眠環(huán)境、緩解負性情緒、養(yǎng)成睡眠行為等方面入手,結果可見,觀察組HAMA、PSQI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睡眠管理有助于降低職業(yè)性噪聲聾患者的焦慮情緒,進而提高患者睡眠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