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飛,王 惠
(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河南省兒童醫(yī)院/鄭州兒童醫(yī)院 眼科,河南 鄭州,450000)
先天性上瞼下垂是由Müller肌或上瞼肌功能障礙所致上瞼下垂異常,其發(fā)生機制與上瞼提肌未完全發(fā)育或眼神經功能障礙等因素密切相關,若治療不及時或不當,隨病情進一步遷延,可引發(fā)患兒斜視或弱視,嚴重影響其視覺發(fā)育,降低其生活質量[1-3]。目前臨床治療單眼重度先天性上瞼下垂多以矯正術為主,一定程度可改善患兒患眼外觀或外貌,但受赫林現象影響,可誘導對側眼出現上瞼下垂,加大治療難度,不利于促進預后改善[4-6]。赫林定律(Hering's law)是由Ewald Hering提出,認為“雙眼在實現視覺功能時應被視為一個統一器官,雙眼無需各自獨立運動,而是受到統一神經沖動控制”,同時其還認為受神經支配作用增強,單側上瞼下垂者原本正常眼瞼一定程度可發(fā)生假性退縮[7-8]。基于此,本研究選取60例單眼重度先天性上瞼下垂患兒,經分組對比,探究Hering's law對矯正術后家屬滿意度的影響。具體分析如下。
選取我院單眼重度先天性上瞼下垂患兒60例(2016年1月~2019年1月),入院順序不同分組。參照組(30例,30眼):女14例,男16例,年齡4~11歲,平均(8.72±1.04)歲;發(fā)病部位:右眼18例,左眼12例;試驗組(30例,30眼):女13例,男17例,年齡2~12歲,平均(8.69±1.12)歲;發(fā)病部位:右眼19例,左眼11例。2組基本資料(年齡、性別、發(fā)病部位)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納入標準:均經眼部檢查確診為先天性上瞼下垂;九方位眼球運動結果顯示正常;均為單眼重度,且重度分級標準為上瞼下垂遮蓋角膜范圍>瞳孔中線水平,且上瞼提肌肌力<4mm;均經赫林現象檢查顯示為陽性;臨床資料完整者;符合手術指征者;均經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2)排除標準:因交感神經性下垂、下頜瞬目綜合征等所致下垂者;存在手術禁忌證者;合并肝腎等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者;凝血機制紊亂、明顯出血傾向或活動性出血等血液系統疾病者;存在結膜或炎癥眼瞼外傷手術史者;眼部急性炎癥者;上直肌功能障礙或重癥肌無力者;眼部惡性腫瘤者;監(jiān)護人存在溝通障礙、認知障礙、心源性休克、意識不清或精神行為異常,難以主動配合研究。
(1)術前設計:對重瞼切口線進行標記,根據皮膚松弛度設計去皮。(2)麻醉:行全身麻醉。(3)顯露或分離上瞼提肌腱膜:逐一切開皮膚,鈍性剝離眼輪匝肌,充分顯露并打開眶膈,上推眶膈脂肪,完全顯露上瞼提肌腱膜,同時離斷松解橫韌帶(上瞼提肌腱膜),于瞼板上緣處將上瞼提肌腱膜剪斷,進入上瞼提肌腱膜下緣,繼續(xù)向上稍微剝離,修整瞼板前方組織,充分顯露瞼板。(4)固定瞼板上緣。于瞼板上緣固定上瞼提肌腱膜,試驗組應用Hering's law,首先矯正下垂嚴重位置,使瞼緣與角膜邊緣相切或低于角膜邊緣0.5~1.0mm,后矯正下垂較輕位置;參照組未應用Hering's law,首先矯正下垂較輕處,后矯正下垂較重處。(5)縫合形成重瞼。以Park法固定眼輪匝?。ㄖ夭€切口下唇)及對應高度瞼板或其前組織,全層縫合眼輪匝肌,形成重瞼。
良好:眼瞼緣弧度自然對稱,開閉正常,且上瞼緣可遮蓋上方角膜緣(1~2 mm范圍內);尚可:眼瞼開閉正常,上瞼緣至遮蓋上方角膜(2 mm);差:上瞼緣遮蓋全部瞳孔上緣,或無變化,或上瞼緣未及角膜上緣??傆行?良好率+尚可率。
(1)治療效果。(2)以我院自擬《單眼重度先天性上瞼下垂患兒矯正術后家屬滿意度問卷》(經預試驗,本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為0.93,效度系數為0.84)從外觀正常、視覺恢復良好等維度對比2組術后3個月家屬滿意度,最高分100分,主要分為特別滿意(≥92分)、基本滿意(78~91分)、一般(67~77分)、不滿意(≤66分)。滿意度=(特別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治療效果、家屬滿意度)用n(%)表示、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總有效率86.67%與參照組76.67%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試驗組良好率60.00%高于參照組30.00%(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n(%)]
表2 兩組患兒家屬滿意度n(%)
試驗組術后3個月家屬滿意度93.33%高于參照組73.33%(P<0.05),見表2。
男,8歲,術前存在上瞼部分或全部下垂癥狀,見圖1。Hering's law應用單眼重度先天性上瞼下垂患兒矯正術,術后6個月外觀對稱,美觀效果良好,見圖2。
圖1 術前
圖2 術后6個月
先天性上瞼下垂是兒童出現上瞼小錘主要原因之一,可抑制視網膜感光細胞生長發(fā)育,增加剝奪性弱視發(fā)生可能性,加重雙眼單視力功能發(fā)育異常,同時一定程度可影響外觀美觀,出現抬眉、皺額或脊柱后彎等不良事件,增加患兒及家屬心理壓力,影響其正常學習及生活[9-11]。因此早期實施有效治療手段,對提高患兒生活質量、減輕家屬心理壓力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臨床治療單眼重度先天性上瞼下垂最為有效手段為矯正手術,而提上瞼肌縮短術作為臨床常用手術術式,具有療效確切、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等優(yōu)勢,但由于部分患兒術前未重視赫林現象,導致術后出現眼瞼腫脹、無法完全閉眼,甚至倒睫或結膜脫垂情況,嚴重影響遠期眼表與屈光恢復效果,降低眼部外觀美觀效果[12-13]。故術前重視赫林現象、遵循Hering's law對促進遠期預后改善、提高美觀效果具有積極作用。
現階段,臨床檢測赫林現象方法主要有遮蓋試驗、提升試驗、去氧腎上腺素試驗等,均可評估對側眼上瞼緣代償上移程度,判斷對側眼下垂程度,有利于指導臨床實施有效矯正手術,降低外觀不對稱發(fā)生風險。本研究結果發(fā)現,試驗組良好率60.00%高于參照組30.00%(P<0.05)。提示Hering's law應用于單眼重度先天性上瞼下垂患兒矯正術,能顯著提高治療良好率。另外,有學者還發(fā)現,赫林現象呈陽性者,同時矯正雙側上瞼下垂,可獲取良好對稱性效果,降低瞼裂閉合不良、內翻倒睫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外觀美容效果,進而提升家屬滿意度[14]。本研究數據表明,試驗組術后3個月家屬滿意度93.33%高于參照組73.33%(P<0.05)。說明Hering's law應用于單眼重度先天性上瞼下垂患兒矯正術,能明顯提高家屬滿意度。
此外,實施單眼重度先天性上瞼下垂患兒矯正術還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加強術中角膜保護,縮短暴露時間長,術后適當給予人工淚液或抗生素眼膏等措施,以預防暴露性角膜炎等眼表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且囑咐術后存在視物模糊患兒定期復查角膜屈光狀態(tài);(2)注意手術分離層面準確性,以防止一些特殊并發(fā)癥發(fā)生;(3)兒童松動性遠遠大于成人,故需適度向下牽拉額肌腱膜瓣;(4)術中上瞼緣患側應略微高于健側0.5~1.0mm;(5)單眼重度先天性上瞼下垂患兒矯正術遵循Hering's law,適用于兒童額肌尚未發(fā)育成熟情況;(6)單眼重度先天性上瞼下垂患兒矯正術注重術前赫林現象評估,不僅能提高手術成功率,增強矯正效果,還能減少損傷,降低瘢痕面積,保持術后外觀美觀,故Hering's law可為單眼重度先天性上瞼下垂患兒矯正術提供理論支持。
綜上可知,Hering's law應用于單眼重度先天性上瞼下垂患兒矯正術,能明顯提高治療良好率,提升家屬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