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 陳雨田
匈牙利左翼作家阿圖爾· 霍利切爾(ArthurHolitscher,1869-1941)生逢詭譎動蕩的亂世歐洲,過著波西米亞式的浪游生活,從“新世界”美國到“新希望”蘇維埃,再到猶太復國主義的巴勒斯坦和革命中的中國,霍利切爾據(jù)此創(chuàng)作了風靡歐陸的多卷本旅外游記,以鮮活的“異托邦風景”震撼陳腐沒落的歐洲社會,成為歐洲新寫實主義漫游敘事的典范。正如本雅明、茨威格、蕭伯納、羅曼·羅蘭等東游“朝圣者”一樣,蘇聯(lián)和亞洲(特別是中國)之行,使霍利切爾走出文化無根感與生存孤獨感的陰霾,他熱情謳歌共產(chǎn)主義是“一個偉大的思想,或許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思想”,并能引領疾風驟雨式的“世界革命”,“誕生新的人類共同體”;其游記在印象、評論與抒情的文字內(nèi)里流溢著左翼知識分子的精神求索和政治批判,不幸淪為一九三三年納粹首次“焚書事件”的犧牲品。霍利切爾被迫踏上流亡之路,一九四一年孤苦無依地客死于日內(nèi)瓦救助站。
一九二五年十月至一九二六年三月, 霍利切爾在為期半年的遠東之旅中游歷了印度、中國與日本等國家,并創(chuàng)作了游記《動蕩的亞洲》(一九二六),實錄了各國(除日本外)此起彼伏、波瀾壯闊的反殖、反帝、反壓迫的民族運動;在霍利切爾看來,這正是“世界革命”的肇始,也是舊秩序瓦解與新秩序建立的征兆?;衾袪栍葹殛P注北伐革命戰(zhàn)爭前夜的中國—這只沉睡已久但已蘇醒的雄獅。古老的中華文明與嶄新的“蘇聯(lián)思想”結合,迸發(fā)出“從所未有的希望”,這是“世界歷史新進程的焦點”“東方世界的命運之鄉(xiāng)”“一種新的世界秩序的誕生地”。此行于霍利切爾而言,不僅僅是漫游之趣,更是充滿希望的救贖式遠征。在此意義上,他解構了“歐洲中心論”“東方主義”以及西學概念下的“另類文化”,以細膩的筆觸、熾烈的情感,篩選、剪裁、分割、排列與整合其直觀印象與經(jīng)驗,在一種“政治異國情調(diào)”的構建下,將看似零碎的印象、經(jīng)歷與反思統(tǒng)一在其革命烏托邦的想象之中。
霍利切爾的中國游記主要包括廣州、上海、北京三部分,不同的城市景觀給予他看待中國革命的迥異視角。廣州作為“中國南方革命的首都”與“偉大的中國解放戰(zhàn)爭的大本營”,在北伐革命動員階段呈現(xiàn)出意氣風發(fā)、斗志昂揚的精神面貌。
霍利切爾的廣州敘事以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后舉行隆重的閱兵儀式開篇,極力渲染閱兵式的隆重盛大——厚描東校場舞臺上的孫中山巨像,細數(shù)出席檢閱的政要,慨嘆氣勢恢宏的士兵方隊,謳歌革命群眾的高昂熱情:“當一個軍團走過,或一個工會揮動著旗幟在遠處現(xiàn)身時,就傳來千萬人齊聲的吶喊,校場上的民眾也跟著歡呼吶喊:‘第九軍萬歲!中華民國萬歲!”北伐軍的閱兵儀式令霍利切爾聯(lián)想到莫斯科紅場和列寧格勒冬宮前的軍隊游行。作為社會主義革命理念的先行者和傳播者,“蘇聯(lián)人……是征服者與先鋒,卻不是葡萄牙人、荷蘭人、英國人……他們是一種即將征服世界的思想先鋒。東方世界已然受到其影響,西方世界或自愿或被迫,終有一天也要追隨這種思想”。
與閱兵場上生機昂揚的氛圍截然不同,霍利切爾筆下的廣州沙面租界卻是一片死寂,西方列強的銀行、別墅、領事館“早已是海市蜃樓,脆弱不堪,毫無根基”。雜草叢生的廢棄足球場、門可羅雀的維多利亞賓館(廣州唯一一家歐洲賓館)、落塵斑駁的威士忌廣告、空無一人的俱樂部等;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那面刻著“為了被壓迫民族的自由”的法國“一戰(zhàn)”紀念碑已然坍塌,整個沙面島上全面戒嚴,風聲鶴唳?;衾袪栆陨趁媸挆l荒涼的景象與惶惶不安的氣氛反襯閱兵場上群情激蕩、團結振奮的革命場景。在霍利切爾看來,帝國主義與殖民體系在中國已時日無多,中國人民重獲自由解放已為時不遠。
懷著對中國革命的無限熱情,霍利切爾與蘇聯(lián)顧問—時任蘇聯(lián)駐廣州政府全權代表的鮑羅廷促膝長談,了解“在中國貫徹蘇聯(lián)思想的進展及其未來”,剖析消除中國土地私有制、組織農(nóng)民階級的困難性以及軍閥混戰(zhàn)、盜匪肆虐的破壞性,指出“判定中國有某種確定的結局還為時尚早”。與鮑羅廷對中國革命問題理性審慎的態(tài)度相比,霍利切爾則飽含熱切期待:“蘇聯(lián)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自我解放,這一偉大的榜樣在這里,也在世界各地的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中產(chǎn)生著影響,尤其是在‘有色的東方世界里。”在霍利切爾看來,中國革命是“世界革命”的重要一環(huán)?!疤K聯(lián)思想”或共產(chǎn)主義,對他而言,更多的不是一種政治學說,而是人類社會徹底變革的烏托邦理想。
需要指出的是,霍利切爾的廣州記述盡管充滿憧憬,但其“并非以可能性為尺度來衡量現(xiàn)實,而是在現(xiàn)狀之中發(fā)現(xiàn)未來”;換言之,他將革命的理想與高蹈奠基于日常生活的凡俗人生,寫實與想象熔為一爐。他遍覽“廣州外灘”上船民、乞丐、手工藝人的生活,以及猖獗的偷盜、綁架等犯罪活動,以一種民族志式的文化刻寫呈現(xiàn)出廣州既有生機與活力,又有動蕩與墮落的復雜圖式。另一方面,他對“這座動蕩城市里的政治游行者、學生、工人與市民”則更多是富有想象性的描述:他們揮動著“白色旗幟”,發(fā)出“狂熱的喊聲”,投擲著爆竹,充滿“天真的活力”。儀式化的細節(jié)真實性與畫面感恰恰表征著敘事的虛構性,因為異國旅行者顯然無法確知游行者的身份,卻又不憚于假設不同身份的人們在黑夜的掩護之下整齊劃一地參與到政治宣傳與革命活動中,無疑是一種審美想象與政治期待。然而,這座“人口眾多、活力非凡、日夜燈火輝煌的城市真正的樂章”是“受壓迫者”勞作時發(fā)出的“呻吟的、單調(diào)的、有時狂野的歌唱聲”?;衾袪栆蕴搶嵔蝗诘臄⑹鲇魇尽斑@座熙熙攘攘、迅猛動蕩、永久年輕的城市”噴薄欲出的革命曙光。廣州無論多么混亂,卻孕育著革命與新生,而外國人的沙面,則將“獨自繼續(xù)沉睡,自我麻痹,以珠江水面上冒著蒸汽、軟弱無力的戰(zhàn)艦做困獸之斗”。
與“革命之都”廣州不同,上海作為封建和殖民壓迫的“堡壘”,革命之風貌似難以吹進這間“萬般難破的鐵屋”,然而,霍利切爾還是敏銳地捕捉到黃浦江風平浪靜下革命潛流的暗潮涌動。
霍利切爾在上海篇中首先回溯了廣州和香港的手工業(yè)家庭的生活情景:“一些小商鋪中,常常圍坐著十個或十二個中國人,抽著水煙,或圍望著煙灰缸閑談、吐痰,閑散悠然;到了晚上,所有人圍攏著一個飯盆蹲著,用筷子迅速向嘴里送飯;再過些時候,當卷門落下,一天的勞作結束,街巷里就傳來麻將噼里啪啦的響聲……整條街道都是布局類似的商店,彼此相鄰的絲綢商鋪,彼此相鄰的象牙雕刻人……”霍利切爾由此認定,家庭與行會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基本組織形式。但經(jīng)由上海游歷,他又驚奇地發(fā)現(xiàn)了第三種中國傳統(tǒng)社會組織形式—秘密“幫會”。這三種前工業(yè)文明時期的社會或經(jīng)濟組織均遵循“為共同目的而建立聯(lián)盟的古老原則”,奠定了中國人組建“一流的社會組織的基因”。家庭、行會和秘密“幫會”等“農(nóng)耕文明共同體”經(jīng)由“蘇聯(lián)思想”的指引,即可孕育巨大的革命力量,霍利切爾為中國革命的現(xiàn)代性與歷史進步性找尋到一種東方的集體主義傳統(tǒng)。
彼時,震驚中外的“五卅運動”經(jīng)年余波未平,歷史意義不言而喻。德國歷史學家于爾根·奧斯特哈默(Jurgen Osterhammel)稱其為“中國歷史的轉(zhuǎn)折點,就其影響力與前景而言,甚至可能是人類文明史的轉(zhuǎn)折點”。對“中國進入二十世紀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一場群眾性示威活動”,霍利切爾聚焦“學潮”與“工運”的聯(lián)合,斷言學生與工人階級是中國革命運動的兩大支柱。通過訪談與“抽樣調(diào)查”等方法,霍利切爾確定了中國革命發(fā)展的兩個基本要素,即“整個中華大國的學聯(lián)突然統(tǒng)一在莫斯科的革命口號之下”與“一個在組織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同質(zhì)化的階層”,也就是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與中國社會階層的團結與統(tǒng)一,促使中國工人運動從無序走向有序,迅速發(fā)展壯大并形成破竹之勢。作為一名初來乍到的異國游客,霍利切爾的深刻洞見切中了中國革命的脈搏。
與“中國的”“革命的”上海相對應的是“東方芝加哥”,即美國主義式(Amerikanismus)的上海。在霍利切爾看來,南京路上商鋪林立、旌旗飄揚、熱鬧非凡的商業(yè)盛景具有“美式的野蠻、美式的程式、美式的速度”:“不僅櫥窗擁擠得好似要炸裂,廣告牌、旗幟和彩帶比比皆是,侵襲著過往的行人;即使在店鋪上的閣樓里,鼓手和號手也在敞開的窗戶里吹吹打打,將樓下誘人櫥窗里的廣告播響整個街巷。”與商業(yè)大道南京路毗鄰的是福州路,“茶館挨著茶館”,“穿著花哨絲綢裙的中國女人”佇立街道;食客云集的大酒樓里,“人們吞下太多難以想象的東西”;打一個電話,就有“身穿一條鮮艷五彩錦緞裙的女子帶著琴師姍姍而來,唱起音調(diào)尖細的曲子”。租界內(nèi)的歐美人每日“在苦力車的長隊中穿過鬧哄哄的中國城、郊區(qū)寬闊的歐式大道,從一家酒店到另一家,吃完早餐吃午餐,吃完午餐喝下午茶,喝完下午茶又抽著煙吃晚餐,晚餐過后又去真真假假的鴉片館、賭場,歐洲人或亞洲人的妓院”。每周乘坐大型游輪來到上海的美國游客,目的只在于“調(diào)情、七道菜的菜單、在夜晚跳舞和在港口城市購物”;他們來到上海,匆忙地出入“絲織品店、銅器店和象牙制品店”,購得“佛像、象牙雕、潦草書寫的卷軸、鑲有金色和紫色絲線的晨衣,以及一大摞以十二倍價格購買的粗制濫造的仿冒品”,一副典型的西方物質(zhì)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的墮落做派。
無論是南京路、福州路的“繁華勝景”,還是對西方人的漫畫式寫像,都體現(xiàn)了“美國主義”對上海的殖民入侵,“在以貿(mào)易合同、關稅條約和保護條約為武器的‘正當戰(zhàn)爭之中,少數(shù)人謀殺大多數(shù)人”。然而,透過災難深重的民族壓迫,霍利切爾發(fā)現(xiàn)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大洲正在獨立解放斗爭中、在陣痛之中震顫”;上海繁華和浮華只是暫時的幻影,暗流涌動著革命的潛能將在不遠的將來擊碎它。外灘上,“隨處可見印度和法國警察的戒嚴”,“歐洲自衛(wèi)隊和黃浦江上將炮口對準外灘的各國戰(zhàn)艦”,以及“英國時評對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深惡痛絕”,都暗示著殖民者的色厲內(nèi)荏,中國革命山雨欲來風滿樓;而那些窮困潦倒、喪失尊嚴的沙俄流亡者似乎正是眼下趾高氣揚、腐朽墮落的帝國主義者的未來命運。
與上海和廣州相較,北京或許是“東方朝圣者”心向往之的“真正的中國”?;衾袪柍χ沟诌_北京,有幸親歷了“中國歷法中最重大的事件”:在“徹夜轟響的鞭炮聲”中,北京城“五彩繽紛,和樂喜慶”,“就連最貧窮的家庭也張貼著紅、金兩色的招貼畫,裝飾著圣人、賢者、武者的畫像,以保住宅、門戶和家庭平安”。在寺廟中焚燒金銀紙錢祈求福佑,在街道上吹吹打打以驅(qū)邪避害等節(jié)日禮俗,“銅佛像、花瓶、首飾、玉器、寶石、符咒書、香爐熏香、綢花紙鞋等稀罕什物”,都逃不過霍利切爾民族志式的“介入式觀察”。凝視著白云觀內(nèi)三清尊神“神情莊重地沉浸于超然物外的冥思之中”,霍利切爾陷入神秘主義的遐想:這些“生前便已棄絕塵世生活,退守內(nèi)心深處”的道教之神是因已然仙逝而沉默不語,還是“超脫身外,云游四方”而巋然不動?喇嘛廟內(nèi)“身穿黃袍”“頭戴奇特繭形帽”的和尚在主祭壇前虔誠地念誦著經(jīng)文,孔廟里供奉著“被神化了的英雄”孔子和他弟子的牌位,中國人為各行各業(yè)賢能者建祠立廟的傳統(tǒng)猶如世俗性的宗教信仰,與“以未知世界和難以解釋的‘仁慈為重心的宗教形而上學相比,更能與現(xiàn)世的人間產(chǎn)生深刻的聯(lián)系”。
在呈現(xiàn)北京春節(jié)熱鬧非凡的景象后,霍利切爾隨即寫道:“正月十六開始,一切恢復如常,負債、交通、貿(mào)易、仇恨、背叛,前線戰(zhàn)爭、陣地戰(zhàn),服務于人類惡魔的槍炮不斷交火?!避婇y割據(jù)重燃戰(zhàn)火,且愈演愈烈—“人們砍掉這個九頭蛇(指封建軍閥)的一個頭,就會長出九個新的?!北M管,霍利切爾對中國儒、道、釋傳統(tǒng)精神頂禮膜拜,但他并未粉飾太平:“日漸深入的啟蒙和革命運動以及物質(zhì)化與生存的困境極大改變了寺廟的存在方式”—淪落為“茶館、賭場、攤位、照相棚”的寺廟已然失落其神圣性。而年輕的革命黨人將佛像或神像扔出寺廟或劈成柴火,昭示了破舊立新的決心和勇氣。舊日的神被趕下中國人的精神祭壇,但中國人不是失去信仰的民族,一位新的偶像—孫中山—進駐中國歷史的先賢祠,在北京西山碧云寺的一個紀念堂內(nèi)樹立起一座“今日信仰和當代宗教形式的豐碑”。在霍利切爾這里,孫中山與其說意味著一種政治方向或一個黨派,倒不如說是一種象征性的革命精神。
霍利切爾一針見血地指出帝國主義列強扶持各派軍閥作為各自的代理人,利用亂局拖垮中國,從而維持自身殖民利益的策略,正是中國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的重要原因。而真正“致力于消除中國人民所受的外國列強和本民族強盜的空前壓迫”的,不是國民黨,而是“革命的知識分子階層與革命的無產(chǎn)階級”,“因其體內(nèi)與精神結構之中有著反抗工業(yè)主義的自由天性……百折不撓、卓越非凡,張開的強健雙腿上是捋起袖子的雙臂—站立在中國革命新時期入口的是一個至今飽受屈辱、默默無聞、充滿威脅的偉大人物:末人中的末人,新人中的新人,苦力”。游歷北京的霍利切爾雇用了一名“編號為二0四”的中國苦力,在相處中,霍利切爾發(fā)現(xiàn)他是一個“天生聰慧、健康、強壯、整潔和有條理的人”,有著作為革命者的諸多優(yōu)良潛質(zhì),是天然的布爾什維克主義者。“二0四號苦力”代表了一種天然的同志情誼:“我當然會把我的工錢分給同伴,我們總是相互幫助?!彼坎蛔R丁,卻具有樸素的政治直覺與正義感:走過蘇聯(lián)使館時,他“激動地望著空中的紅旗,好一會兒”;而在英、日、法使館前則表現(xiàn)出深深的敵意。霍利切爾相信,苦力們的團結互助和自發(fā)反抗與其說是外來思想的影響,倒不如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孕育的天性,促使中國革命群眾成為具有凝聚力的革命共同體,而非分崩離析的利益共同體。
穿行在北京古老的名勝古跡間,霍利切爾感受中國文化具有“神秘的、近乎不可思議的同化力量”,這種力量賦予中國文化經(jīng)久不衰的生命力:“歷史教導他們,那些友好地或圖謀不軌接近他們的一切事物遲早都會被吞噬、消化與吸收。”因此,“共和國首都軀體中的異物”—西方列強使館區(qū),終將如廣州的沙面和上海的租界,“必然走向毀滅”。雖然,中華文明暫時還無法“同化”入侵的西方文明,但“如同當今的耶路撒冷……北京也蘊藏著直可追溯至遠古神秘時期的厚重的信仰力量”。這種力量如同古建筑的照壁、紫禁城附近的煤山一樣,以一種神秘、不可知的方式守護著中華文明的根脈。因此,“歐洲與美國文明”雖然表面征服了“韃靼人城”(達官顯貴住的內(nèi)城),卻注定無法侵入南部的“中國人城”(老北京市民住的外城),更勿奢談整個中國。
如果說廣州篇呈現(xiàn)出共產(chǎn)主義引領下中國革命勢如破竹的態(tài)勢,上海篇理性分析了中國革命的社會階層與制度結構的根基,那么北京篇則從文化底蘊與民族特性上展望了中國未來必勝的前景。霍利切爾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本質(zhì)與民族特性的想象性建構,亦折射出身陷文明沒落的西方知識分子的勉力求索:“我充滿渴念地在世界中尋找著共同體,除此之外,別無所尋。假若我自己的生活無法參與其中,那么我至少希望能得到這樣的安慰,即世界上有一種全新的、幸福的人與人共同生活的形式正在形成之中。”從廣州到上海,再到北京,霍利切爾由南而北的漫游線路恰似一次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精神漫游與文明求索之旅?!秳邮幍膩喼蕖方柚鷮θ鞘绣漠惖臄⑹?,建構起一個團結振奮、頑強不屈、勠力同心的東方革命共同體,恰切地呈現(xiàn)了革命前夜中國社會風起云涌的狀貌,準確預判了中國革命的斗爭走向和最終旨歸。
霍利切爾基于近代西方思想中以“文化”(Kultur) 對抗“物質(zhì)文明”( zivilisation) 的理路,通過對中國文化、古老文明和中國社會結構形式的深層分析,判定中國是處于革命陣痛中的未來之國。“我在這里看到了我想看到的一切”,既有眼下軍閥割據(jù)、列強統(tǒng)治、盜匪橫行、民生疾苦的混亂,又孕育著包容同化、摧枯拉朽、重構愿景的變革力量。中國人民歷經(jīng)鳳凰涅槃,新生中國終將浴火重生?;衾袪栆云渲袊鴷鴮懀瑸榫衩悦5臍W洲讀者打開了一扇通往異域文明的大門—它底蘊深厚、自強不息、革故鼎新、厚德載物,正滋養(yǎng)著“一種烏托邦式的人類遠景”,“全新的、幸福的生活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