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旭
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意見強調,各類新聞媒體要提高科學素養(yǎng),宣傳報道科研進展和科技成就要向相關機構和人員進行核實,聽取專家意見,杜絕盲目夸大或者惡意貶低,反對“標題黨”。
科學素養(yǎng)是現代社會每個公民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多年來,作為科技傳播的主要渠道,報紙、電視、互聯網等新聞媒體在普及科技知識、為廣大受眾解疑釋惑、提高全民科學素養(yǎng)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然而,近年來,有些媒體卻發(fā)生了在未經過權威機構及其專家審核的情況下,對個別違背人倫、違背常理常識、違背科學規(guī)律的所謂“科研成果”的盲目宣傳,甚至為其點贊或叫好的現象,引發(fā)了科技界權威專家的普遍質疑,飽受社會大眾的詬病,損害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宣傳報道科研進展、科技成就的新聞,更要核實新聞事實的真實性、科學性和可靠性,這應是新聞媒體的基本使命,也是新聞媒體應當具備的科學素養(yǎng)的具體體現。與可供圈內人士“百家爭鳴”的專業(yè)類科學雜志相比,作為連接科學界與社會公眾的橋梁,新聞媒體由于其傳播力更廣、影響力更大,必須為公眾提供正確的、靠譜的、不容置疑的信息。在這方面,江蘇省新華日報社的做法無疑值得其他新聞媒體的借鑒和推廣。為更好地連接科學界、企業(yè)、政府和社會,進一步發(fā)揮助推科技創(chuàng)新的重要作用,新華日報《科技周刊》匯聚高端科學智囊,陸續(xù)聘請12位科學顧問指導《科技周刊》的工作,構建起了江蘇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思想輿論高地,引導和孕育科技創(chuàng)新文化,噴薄科技創(chuàng)新力量。這12位顧問包括9名兩院院士以及科技界領軍人物,覆蓋生物醫(yī)學、計算機、材料、天文、生物化工、氣象、建筑等領域。
新聞媒體只有建立起與科技界、與權威科學機構和科學家相互協(xié)作的聯動機制,才能提高新聞媒體的科學素養(yǎng),避免新聞報道走入誤區(qū),人云亦云,誤導受眾,才能在宣傳報道科研進展和科技成就方面做到客觀公正、準確無誤,才能不斷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增強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和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