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君
初中化學教研組在學?!氨舜岁P照、相互溫暖”的文化浸潤中,在“以人為本”理念的引領下,不斷發(fā)展。
在一次教研組活動中,剛入職的馬老師問:“如何更好地使用現(xiàn)在這本教材呢?”是啊,我們總強調關注教材、回歸教材。可當我們拿起教材之后,卻不知道該如何深挖教材。
面對這個問題,作為一個學習型的教研組,我們立刻行動起來,尋找解決方案。首先,集體認真學習新課程理念,逐條分析課程標準;然后,共同研讀幾版教材內容,取其精華,列出知識框架;最后,達成共識,幾版教材都有其優(yōu)勢,但是教材的使用一定要依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只有適應學生主體需求,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這也正是學?!耙詫W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所倡導的。我們認真研究學生的特點,依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心理特征、思維方式等,對教材進行了全面整合,最終完成了校本教材《化學導航》。這本教材的題目和內容都更貼近學生,易于學生接受。
一天,一個初一男生問我:“我想自己開設化學社團,您能給我們指導嗎?我之前也找了校長,他很支持我們的想法。”這種學生主動開展社團的現(xiàn)象,正是學?!耙詫W生為主體”教育品質的最好詮釋。對于一個研究型的教研組來講,一定要在實踐中不斷提升。
在基礎課程中,我們改變“滿堂灌”的不足,運用《化學導航》自創(chuàng)了三點教學模式:學生匯報知識梳理內容,教師起到引導作用;學生落實重點練習,教師進行點評梳理;學生針對導航問題提出質疑,教師講解落實。整個過程,都是學生在參與主題活動,教師只起到引領和點評的作用。在博文課程中,結合學農、徽州游學等活動,自編《豆腐中的化學物質》等閱讀任務單;整合教材自編閱讀材料,如編寫科普閱讀文章;融合多學科自編科普練習。在實踐課程中,通過制作分子模型,建立宏觀與微觀的聯(lián)系;組建化學社團,增強科學實驗探究能力;在校園和周邊社區(qū)開展科學實踐活動,培養(yǎng)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此外,我們開展了“魔力化學”實驗展演,讓學生感受到化學就在身邊。
下課了,一名女生問我:“老師,我們喜歡化學課,作業(yè)能選做嗎?”我們非常重視這個問題,在交流和問卷調查后,開展了作業(yè)分層工作。
層次性:根據(jù)學生水平分為基礎層——落實基礎知識;提高層——拓展課外知識;發(fā)展層——提升多種能力。多樣性:自選作業(yè)開展專題講座,自主作業(yè)主動梳理易錯點,自評作業(yè)通過微信進行反饋。生活性:倡導學生走進廚房做飯,走到衛(wèi)生間除垢,走到商店認識商品標簽,感受化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