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雨昕
一、日本與中國的文字交流歷史淵源
日本是我國的東方近鄰。據(jù)文獻記載,從漢朝時候起,中日兩國就開始了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兩千多年以來,中日兩國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響。但回顧歷史,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更為深刻。明治維新以后,日本文化的借鑒對象開始由東方轉(zhuǎn)向西方。
中國文化的影響滲透到了日本文化的各個方面。日本的語言文字、文學、宗教及社會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無不深深打著中國文化的烙印。對日本人而言,漢字也屬于外來語,但由于漢字歷史久遠、內(nèi)涵豐富,日本人民就把漢字看成是日語的組成部分。中國文化作為日本文化的母體,在傳入日本境內(nèi)后,得到了日本人民的整理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了現(xiàn)如今的日本文化。在古時候,日本列島與大陸之間隔山隔海,各方面交流十分有限,社會的進步也十分緩慢。到了西漢初期,通過朝鮮半島渡海進入日本的中國人,帶去了漢字。日本人把漢字的字音、字體、字訓、用字法、表記法及詞義與假名文字巧妙地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了日本的語言文字。通過吸收中國的語言文化,日語大大地豐富起來,日本也從此步入了文明社會。
二、日本與中國的思想交流
孔子,中國歷史上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以他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響了中華兩千多年,他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派于公元4世紀傳入日本后,對日本人的思想和信仰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在日本的文學史上,出現(xiàn)了許多反映儒家勸善懲惡思想的作品。到江戶時代,孔子作為“先圣”而被幕府尊崇,幕府將軍吉綱所建的湯島圣堂,實為一座祭祀孔子的廟堂。吉綱傾倒于儒學,建成孔廟“大成殿”,并親自在此講解《論語》?,F(xiàn)在,湯島圣堂作為歷史古跡依然坐落在東京都的御茶水。圣堂里有座孔子像,據(jù)說是世界上最大的孔子像。堂內(nèi)學術機構斯文會,自明治至今,一直以圣堂為根據(jù)地繼承和傳播儒教文化,除教授漢語以外,還集中了日本當代漢學界的權威來此講課??梢哉f湯島圣堂堪稱當代日本的中國文化傳播基地。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對日本思想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
三、日本與中國之間的學術交際情況
隋唐時期,日本派遣大量留學生和學問僧前來中國。特別是到了8世紀,日本和中國的交往更加頻繁,被視為日本漢文化的全盛期。這一時期,日本政府十幾次派遣唐使前往中國,但受當時的造船航海技術所限,常常因暴風雨而航行失敗。而鑒真東渡也使得唐朝文化傳播到了日本,并在當?shù)卦斐闪司薮蟮霓Z動。
在這一階段,日本崇尚漢文化、學習漢文化蔚然成風。私立大學在日本也相繼開設,如左大臣藤原嗣設立的勸學院、在原業(yè)平設立的獎學院、恒良親王設立的淳學院等。眾多私立大學的興起,帶動了日本貴族學習漢文化,而日本人也把用漢文化培養(yǎng)人才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因此,在這一時期,漢文化極度繁盛,中國文化在日本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與發(fā)展。
四、日本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兩千多年以來,中國文化深深地影響著日本文化的發(fā)展。與此同時,日本文化也影響了中國文化。
明治維新以后,日本成為在亞洲率先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國家,基于它文化底蘊較為薄弱的歷史根源,日本成為吸收各國文化的大熔爐。同時,它也成為我國的思想家所關注的重點。從改良主義者康有為、梁啟超,到革命民主主義者孫中山、章太炎,都十分重視日本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我國現(xiàn)代文學的許多具有影響力的作家都與日本結下了深厚的淵源:人們所敬仰的魯迅、郭沫若、田漢、郁達夫等,他們深厚的文學底蘊以及許多流傳至今的著作,都與他們在日本的學習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很多文學名著也是從日本轉(zhuǎn)接引進過來,是由日文翻譯而來。
近幾十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有力地促進了雙方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