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
考古界有個說法: “明清看北京,南宋看杭州,隋唐看西安,春秋看淹城”。而淹城是中國春秋時期最完整、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古城遺址。
江南的6月,時而晴空萬里,時而細雨綿綿?!耙换刈咔辏呵锟囱统??!鼻》暄统堑臐h服體驗季,眾多漢服愛好者身著漢服,在淹城遺址領略春秋古城的遺韻。三城三河,那些在河面上泛起的漣漪,那些靜臥于河道中的獨木舟,那些依然屹立不倒的城墻……
緣何重見天日
淹城遺址位于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湖塘鎮(zhèn)淹城村,距常州市區(qū)約7公里。歷史上,關于淹城的最早記載可以追溯到東漢袁康的《越絕書·吳地傳》,文中寫道:“毗陵縣南城,故古淹君地也?!?/p>
但遺憾的是,多年以來這座古城并未引起學者的關注,直到1935年,常州的地方官員江上悟和文史教員陳松茂才成為首批探訪者。當他們乘著小船行駛在河道上時,一幅優(yōu)美的古城畫卷在他們面前慢慢展開:3道逶迤的圍墻和3條曲折的護城河層層環(huán)繞著古城,城依水,水護城,儼然一座世外桃源。
為解開淹城之謎,江上悟邀請著名考古學家衛(wèi)聚賢和陳志良到淹城進行了一次訪古之旅。調查過后,這兩位考古學家初步推斷淹城為一處古代城池的遺存,陳志良先生為此發(fā)表了學術論文《淹城訪古記》。至此,在經過2700年的沉寂之后,淹城終于展現于世。
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期間,淹城先后經歷了14次采集文物的活動。但時至今日,淹城的主人究竟是誰,又出于何種目的筑造這一方古城仍不為人知。不過作為常州最負盛名的一處勝跡,毋庸置疑它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極為珍貴的依據,而它背后的千古謎團更是吸引著考古學家想去一探究竟。
豐富的考古發(fā)現
1958年,在淹城的內城河中出土了放有13件青銅器的獨木舟,引起考古界的轟動。經過五六十年代以及八九十年代的多次考古發(fā)掘,出土了近2000件珍貴文物。在淹城內城河,先后出土了4條獨木舟。其中,長11米的一條獨木舟,用整段楠木挖空而成,內壁隱約還能看見焦炭和斧鑿的痕跡。舟形如梭,兩端小而失,尖角上翹,屬于尖頭尖尾獨木舟一類。經碳14測定,這條獨木舟距今已有2800年歷史,是中國目前發(fā)現的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獨木舟,有“天下第一舟”的盛名,現收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
此外,淹城還先后出土了20多件青銅器,主要器形有尊、盤、匡、簋、鼎、句鐉、劍等,做工精致美觀,紋飾繁麗,極富江南文化特色。淹城還出土有種類繁多、造型規(guī)整、施釉均勻的原始青瓷器。主要器形有豆、碗、杯、鼎、盂、簋等。而最多的出土文物是幾何印紋陶器,主要器形有甕、罐、盆、瓿、缸、壇等。其中蟠螭紋尊、犧首岙、三足匝和雙獸三輪盤工藝復雜,制作精良,造型奇特,加之7件一組的句罐,這一切都表明器主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擁有極高的身份,同時也表明淹城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著極高的地位。
獨特的筑城形制
考古界有個說法: “明清看北京,南宋看杭州,隋唐看西安,春秋看淹城”。而淹城是中國春秋時期最完整、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古城遺址。
淹城從里向外,由子城、子城河,內城、內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組成。這種筑城形制在中國的城市建筑史上,可謂舉世無雙。其中,子城呈方形,周長500米;內城呈方形,周長1500米;外城呈不規(guī)則橢圓形,周長2500米。另外,淹城外城河的外側還有一道外城廓,周長3500米。淹城東西長850米,南北寬750米,總面積約65萬平方米。淹城面積的大小,恰與《孟子》“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的記載相吻合。
古時的淹城沒有陸路相連,由一條河道聯通3道城河。這條河道的走向為:在外城墻的北部偏西處進入,沿著腳墩、肚墩、頭墩(在淹城外城的西部,南北向排列的3個高大的土墩)的西側向南,直達外城墻的南部城腳,東折進入內城河后,再沿著內城墻現今的出入口進入子城河。這就是說,外城門和內城門均為水門,淹城完全由水道進出。這樣,整個淹城遺址的布局,用當地流傳的一首民謠來概括就是: “里羅城,外羅城,中間方形紫羅城;內河壩,外河壩,通道唯有城西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