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亦權(quán)
生活中,有許多人都喜歡糾正和反駁別人。比如有人開玩笑說:“你在我心中是世界上最帥的人?!彼矔瘩g說:“你見過世界上所有的人嗎?”
我的朋友小張就特別喜歡糾正和反駁別人。前段時間,我和小張一起參加一個小聚餐。席間,有個長年走南闖北的朋友感嘆說:“南方人做生意都比較靈活,北方人做生意都比較死板……”沒想到,他說一句小張就反駁一句:“南方人也不全會做生意吧?北方人也不全是死板的吧?”那朋友嫌小張?zhí)^真,小張則振振有詞地說:“是你自己說話太絕對,無論南方北方,都有干得好的商人和干得不好的商人呀!”最后聚餐也被他們吵得不歡而散。
客觀說,那朋友的話有一定的認(rèn)知普遍性。只是如果非要按標(biāo)準(zhǔn)語法來說,他的話確實(shí)是不妥當(dāng)?shù)?,因?yàn)樗_實(shí)沒有調(diào)查過所有的南方商人,也沒有遇到過所有的北方商人,不能把話說得這么絕對,但“絕對的口吻”有時候不過是一種語言情緒,有情緒的語言事實(shí)上更具生命力。
科研需要嚴(yán)謹(jǐn),但文學(xué)和日常聊天的生命力卻在于情緒。如果非要說成“有百分之幾的南方商人很會做生意,有百分之幾的北方商人不太會做生意”,這樣的語言就失去了生命力,只能算是“正確的廢話”了。
前段時間,我去郵政儲蓄銀行辦卡。在辦卡時,有個哥們兒擠到我身邊打算向柜臺小姐咨詢什么,在等待的過程中,他對我搭訕說:“現(xiàn)在的郵政卡,這個墨綠的顏色太難看了?!卑匆话愠R姷幕卮鹆?xí)慣,人們可能會回復(fù)他說:“不會吧,我覺得挺好呀。”或者應(yīng)和說:“確實(shí)不太好看?!?/p>
這兩種方式,我全都沒有采用。因?yàn)槿绻一貜?fù)說“不會吧,我覺得挺好呀”,會讓對方感覺我在反駁他,他心情會失落或?qū)擂?而如果我說“確實(shí)不太好看”,這不僅是違心的假話,而且還是過于純粹的應(yīng)付,顯得不真誠,同樣不利于展開話題。所以,我是這樣回復(fù)他的:“是呀,不過如果后面能多添幾個零,我一定會特別喜歡這個顏色?!?/p>
那哥們兒聽后哈哈大笑。我這樣回復(fù)是因?yàn)槲依斫馑恼Z言情緒,如果非要和他辯論“這個綠色到底好不好看”,是很沒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容易破壞原本輕松友好的氛圍的,所以我并沒有針對“卡的綠色”做回應(yīng),只是默認(rèn)了他的觀點(diǎn)或情緒,在默認(rèn)的基礎(chǔ)上繞開卡的顏色,用金額說話,自嘲錢太少才是真正讓我不喜歡這張卡的原因。
在我辦好卡要離開的時候,他還提出要加我微信。就這樣,我們這對陌生人在愉快地聊了幾句后就成了微信好友,然后互相道別說再見。我想,這或許會是一份友誼的開端吧!
朱自清說:“人生不外言動,除了動就只有言,所謂人情世故,一半兒是在說話里。”我認(rèn)為朱自清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做人處世,說話確實(shí)是個大學(xué)問,但“說”在很多時候是從“聽”開始的——你會“說”什么話,是基于你用了什么方式去“聽”別人說的話。所以,當(dāng)我們在“聽”的時候,要學(xué)會理解別人的語言情緒,不要動不動就去做一些沒有意義的糾正和反駁,那樣就只能破壞氣氛、傷人傷己——傷了別人,你還不自知;傷了自己,你還怪別人。
(編輯? 高倩/圖? 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