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
古寺新塑一尊佛像。廟宇依山而建,一側(cè)有一巨石,住持想在石頭上塑佛像。廟雖大,但每月的花費不少,經(jīng)費有限,付不起高工錢。找來過幾個工匠,但因為造像難度較大,報酬低,都拒絕了住持的要求。
這天,一個工匠帶著徒弟過來,準備接下這活。古寺住持提出的條件,他一一答應(yīng),對于報酬不那么計較。徒弟在心里暗暗盤算,會花多少時間,做下來會虧多少。但師父正在談
日落神疲,欹枕假寐。時風(fēng)靜月白,夜涼如水,素影半床。清夢一肱,華胥初回?!彼麑⒆约和耆两跁?,無時無刻不在思索,哪怕睡夢中,依然在考慮醫(yī)學(xué)問題,可說是書與人已是一體。正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終于有一天,黃元御靈光一現(xiàn),豁然開朗,領(lǐng)悟了《傷寒論》的靈魂。隔著時間與空間,他仿佛看見了仲景先生贊許的笑容。
用盡全部精力讀完《傷寒論》的黃元御已是“心枯神瘁,幾于白鳳朝飛”。但他并沒有停下前進的步伐,頓悟后的他覺得很多對《傷寒論》的解釋并不準確,于是,在幫人診治的同時,黃元御又開始整理多年苦讀心得,自己注解。他將書命名為《傷寒懸解》,最初只是打了草稿,由于生活動蕩,無法徹底完成,直到十年以后,才最終完稿,成為研究《傷寒論》的重要著作。此時的他已是名滿天下的醫(yī)者,就連京城的乾隆皇帝也聞其名,請他來做御醫(yī)。他醫(yī)術(shù)高超,救人無數(shù),但不喜與人交往,治病救人之外,一心寫書。在有生之年,一筆一筆完成了《金匱懸解》《四圣心源》等近200萬字著作。
青年時代遭遇挫折的黃元御,沒有向命運屈服,他在最困難的歲月里,孤軍奮戰(zhàn),苦讀醫(yī)書,通過不斷努力,終成一代名醫(yī),名垂青史。
(編輯? 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