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群 周秀梅 王甄
【摘要】 目的 探討在肝臟常見含脂質腫瘤鑒別診斷中應用擴散加權成像(DWI)的臨床價值。方法 42例肝臟腫瘤患者, 經(jīng)病理及磁共振成像(MRI)確診為含脂質腫瘤, 包括21例肝細胞癌(HCC), 10例肝臟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 11例肝腺瘤(HA)。對腫瘤的表觀擴散系數(shù)(ADC)值及相對表觀擴散系數(shù)(rADC)進行測量, 并觀察MRI表現(xiàn)。結果 HCC、HA、HAML三種含脂質腫瘤的rADC值與ADC值兩兩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HCC動態(tài)增強表現(xiàn)假包膜16例, “快進快出”18例, “快進慢出”2例。18例診斷為HCC, 3例誤診, 其中2例誤診為HA, 1例誤診為HAML。HA表現(xiàn)為T2WI信號混雜, 其中瘤內(nèi)出血5例, 動態(tài)增強表現(xiàn)“假包膜”8例, “快進慢出”8例。8例診斷為HA, 誤診3例, 其中1例診斷為肝臟局灶性結節(jié)性增生, 2例診斷為HCC。HAML表現(xiàn)為腫瘤中心增粗血管影5例, 動態(tài)增強表現(xiàn)為“快進慢出”2例, “快進快出”8例, 3例存在假包膜, 5例正確診斷, 5例誤診, 其中2例診斷為HA, 3例診斷為HCC。以HA、HAML為良性, HCC為惡性, 常規(guī)MRI對良惡性腫瘤的敏感性、特異性分別為85.7%(18/21)、76.2%(16/21), ADC值分別為23.8%(5/21)、100.0%(21/21), rADC值分別為81.0%(17/21)、38.1%(8/21)。結論 ADC及rADC在肝臟常見含脂質腫瘤中的診斷價值不高, 需要結合常規(guī)MRI及強化方式進行診斷。
【關鍵詞】 含脂質腫瘤;擴散加權成像技術;表觀擴散系數(shù)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2.020
HCC、HAML及HA是肝臟常見的含脂質腫瘤。臨床采用MRI能較好發(fā)現(xiàn)病變內(nèi)脂質成分, 從而有利于病變的正確診斷。而這3種腫瘤在MRI上有較多共同之處, 臨床上易出現(xiàn)漏診。本研究中通過DWI技術對HCC、HA及HAML的ADC值及rADC值進行測量, 以期對三者間的鑒別診斷提供幫助,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8年3月本院接收的42例肝臟腫瘤患者, 經(jīng)病理及MRI確診為含脂質腫瘤。女19例, 男23例;年齡12~78歲, 平均年齡(42.8±11.8)歲。HCC 21例, 其中2例有酒精肝病史, 17例有肝炎病史, 2例無肝炎病史;HAML 10例, 其中2例上腹部不適, 3例有肝炎病史, 余為查體發(fā)現(xiàn);HA 11例, 其中3例既往有肝炎病史。
1. 2 方法 采用Torso相控表面線圈, GE HD 1.5T MR掃描儀。掃描序列:①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化學位移成像):重復激發(fā)時間(TR) 180 ms, 反相位回波時間(TE) 2.2~2.5 ms, 同相位TE 4.5~5.8 ms, 矩陣288×170, 層厚8 mm, 層間距1 mm, 翻轉角80°, 視野(FOV)38 cm。②呼吸觸發(fā)脂肪抑制橫軸面T2WI:TE 85 ms, TR 6000 ms, 矩陣288×224, 層間距1 mm, 層厚8 mm, FOV 38 cm。③單次激發(fā)自旋回波平面DWI序列:TR 1925 ms, TE 60.8 ms, 矩陣128×128, b值為0、800 s/mm2, 激勵次數(shù)2。層間距1 mm, 層厚8 mm, FOV 38 cm。④肝臟快速容積成像序列(增強掃描T1WI):TE 1.8 ms, TR 3.9 ms, 層間距1 mm, 層厚5 mm, FOV 38 cm, 矩陣288×200。用MR高壓注射器經(jīng)外周靜脈按0.1 mmol/kg注射噴酸替葡甲胺, 速率1.5~2.0 ml/s注射。對比劑注射后20 s進行動脈期掃描, 平衡期為90 s, 門靜脈期、延長期分別為50 、300 s。
1. 3 圖像分析及ADC值測量 分別由2名經(jīng)驗豐富的放射科醫(yī)師共同完成肝臟含脂質腫瘤的前瞻性診斷及良性、惡性結節(jié)的ADC測量。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HCC 、HA、HAML三種含脂質腫瘤的rADC值與ADC值比較 HCC、HA、HAML三種含脂質腫瘤的rADC值與ADC值兩兩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MRI表現(xiàn) HCC動態(tài)增強表現(xiàn)假包膜16例, “快進快出”18例, “快進慢出”2例。18例診斷為HCC, 3例誤診, 其中2例誤診為HA, 1例誤診為HAML。HA表現(xiàn)為T2WI信號混雜, 其中瘤內(nèi)出血5例, 動態(tài)增強表現(xiàn)“假包膜”8例, “快進慢出”8例。8例診斷為HA, 誤診3例, 其中1例診斷為肝臟局灶性結節(jié)性增生, 2例診斷為HCC。HAML表現(xiàn)為腫瘤中心增粗血管影5例, 動態(tài)增強表現(xiàn)為“快進慢出”2例, “快進快出”8例, 3例存在假包膜, 5例正確診斷, 5例誤診, 其中2例診斷為HA, 3例診斷為HCC。
2. 3 診斷效能 以HA、HAML為良性, HCC為惡性, 常規(guī)MRI對良惡性腫瘤的敏感性、特異性分別為85.7%(18/21)、76.2%(16/21), ADC值分別為23.8%(5/21)、100.0%(21/21), rADC值分別為81.0%(17/21)、38.1%(8/21)。
3 討論
通常情況下, 肝臟內(nèi)可含有3%~5%的脂肪, 單群剛[1]研究顯示, MRI發(fā)現(xiàn)含脂質的HCC并不少見, T1WI呈彌漫或局灶的高信號, 用脂肪抑制后高信號部分或完全消失或反相位圖像病灶信號出現(xiàn)彌漫性或局灶降低, 明確表現(xiàn)HCC含有脂質, 動態(tài)增強顯示“快進快出”改變, 部分見假包膜環(huán)形強化, 病理組織切片顯示腫瘤細胞的脂質源自脂肪變性, MRI表現(xiàn)與病理所見對應良好。本研究中HCC的MRI符合普通HCC表現(xiàn), 本研究中, 有2例既往有肝炎病史者病灶呈“快進慢出”改變, 被誤診為HA。1例被診斷為HAML, 由于HAML患者MRI影像中也可出現(xiàn)“快進快出”現(xiàn)象, 但其有中心粗大血管影, 且一般無包膜, 這些有助于鑒別診斷[2, 3]。HA以中青年女性較為常見, 本研究中, 11例HA,?8例有“快進慢出”征象, 3例誤診, 其中1例被誤診為肝臟局灶性結節(jié)性增生, 其MRI動脈期顯著強化, 與HA表現(xiàn)一致, 但其一般不發(fā)生脂肪變性, 且無包膜, 延遲期中央瘢痕強化。2例無肝炎病史者因增強方式與HCC一致而被誤診, 提示, 有假包膜、多血供的腫塊, 且T1WI呈高信號, 患者無肝硬化背景及肝炎病史應考慮為HA的可能。HAML是一種間葉組織源性腫瘤, HAML反相位在腫瘤與脂肪組織交界區(qū)可出現(xiàn)“溝邊效應”, 強化形成與3種成分含量比例相關, 腫塊一般無包膜。本組中10例患者, 5例診斷正確, 3例診斷為HCC, 2例診斷為HA。本組中1例HAML伴明顯出血和囊變, 因經(jīng)驗不夠而被診斷為HCC。
DWI是一種無創(chuàng)性檢查技術, 能反映組織功能狀態(tài)[4, 5], 本研究結果顯示, 肝臟3種含脂質腫瘤間ADC值比較無明顯差異, 其敏感性為23.8%, 表明診斷效能較低。提示, DWI不能鑒別肝臟含脂質良惡性腫瘤。本組中HCC、HA間ADC值比較無明顯差異, 可能是由于本組患者HCC組織分化良好, 癌細胞與正常細胞比較接近, 導致其ADC值偏高。而HAML成分復雜, 其ADC值變異性大。此外, 本研究中rADC值, 三種腫瘤比較無明顯差異, 其診斷敏感性為81.0%, 特異度為38.1%, 特異度較低, 提示診斷效能較低。而常規(guī)MRI敏感度與特異度均較高, 分別為85.7%、76.2%, 因此其診斷效能相對較好。
綜上所述, 臨床上采用DWI應結合MRI增強特征、常規(guī)表現(xiàn)及臨床特征對肝臟含脂質腫瘤進行鑒別, 以提高正確診斷率。
參考文獻
[1] 單群剛. IVIM-DWI技術在肝臟彌漫性病變中的研究進展. 國際醫(yī)學放射學雜志, 2016, 39(6):645-648.
[2] 楊富輝, 普福順, 羅家濱, 等. 磁共振增強聯(lián)合DWI技術在肝臟腫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現(xiàn)代醫(yī)用影像學, 2015, 24(3):470-471.
[3] 任洪偉, 安維民, 董景輝, 等. 擴散加權成像對肝臟常見含脂質腫瘤的鑒別診斷. 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 2017, 25(6):457-460, 464.
[4] 艾爾肯·阿不力孜, 丁爽, 哈德提·別克米托夫, 等. 肝臟常見占位性病變邊緣區(qū)的多b值DWI分析. 中國醫(y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 2015, 21(4):344-348.
[5] 程庚哲, 班秀麗, 李海傳, 等 . 腹部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DWI)技術在對肝臟良、惡性腫瘤鑒別中的價值. 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 2018, 2(14):91-92.
[收稿日期:2019-02-27]